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感想

读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感想

学习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感想
在学习中国政治制度之前,本人对中国的政治制度可以说是不甚了解,一方面是因为对政治缺少灵敏度,另一方面也没很大的兴趣和好奇去寻找政治知识。

学校针对我们专业开一门《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让我有机会学习了解中国的政治制度,受益匪浅!
然而,读完此书,初步了解了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知道了它的确立与发展,地位、职权、会议等。

后又了解了地方人大制度。

其中,又了解人大代表的角色定位、权利、义务。

知道人大代表是在人民普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民的权力的受托者和人民意志的表达者。

但是据我所了解,在现实当中人大代表的表现确实是差强人意的。

人大代表履职不力的现象是屡见不鲜。

(一)批评建议不痛不痒
由于传统的官场文化影响,枪打出头鸟,说话太带刺,太挑毛病会让领导不高兴,会被说成是破坏会场‘氛围’、破坏‘和谐’之类的。

因为怕问题说得太尖锐被边缘化,甚至丢官,代表普遍存在害怕承担责任,敢怒不敢言,批评建议不痛不痒。

2009年,在全国人大广东代表团分组讨论上,中科院院士钟南山曾一针见血地点破,指出有些代表,领导不在的时候,发言挺多,而且讲得很深。

领导在的时候,很多代表10分钟的发言,8分钟用来对报告、对自己歌功颂德。

这句“雷语”赢得了全场多次掌声,他因敢言而被称为“炮手”。

(二)与会履职“走过场”
“代表代表,会后就了。

”这样的代表被称为“不作为”、“懒作为”代表。

但是人大会议期间,代表缺席会议却是常见现象。

“有重要领导出席的场次,代表出席率比较高。

但即使是人大常委会会议,也有个别非专职的人大常委经常缺席。

” 不调研、不视察,开会走过场的“形式”,寻找种种理由不参会是不依法履行职责的表现,而参会的也不重视。

(三)与选民交流渠道匮乏
选民不认识代表,代表更不认识选民。

“代表与选民脱节,意见交流不畅。

”有些代表当了几年人大代表,除了小圈子里的人知道他是代表,其他就很少了。

根本就不足以代表民意的。

对人大制度宣传少,选举程序存在问题、缺少与群众接触的有效机制,都是客观原因。

一方面,代表缺乏联系选民的意识,特别是干部代表,他们被选上往往渗透了组织上的意图,很难说是体现选民意图。

另一方面,群众、特别是农村群众缺乏选举意识。

(四)代表议案、建议质量不高
人大代表所提交的议案、建议质量不高,有的议案、建议的内容、格式不符合要求,文字表达不清,还有个别建议没有经过调查研究,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没有实际意义,如有些明星代表,总是提出一些与国计民生无关的提案。

另外,有些单位办理议案、建议质量不高,挫伤了代表提议案、建议的积极性。

然而,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是多种的。

包括对人大代表的性质、地位、作用了解不多,认识不深,有偏见,甚至还有歧视现象。

一个有利于代表充分发挥作用的社会环境还远远没有形成。

人大代表素质不高,行权履职意识淡薄。

代表的构成比例不合理,影响了代表整体作用的发挥。

兼职代表身份对代表行权履职存在一些制度障碍等等。

了解了中国的选举制度。

选举,是指某一社会群体中的全体或部分成员,按照既定的方式和程序,根据自己的意志,选择若干人员担任某项公职的行为。

我国的选举制度形成于1953年,在文革时期选举制度遭到严重的破坏。

在1979年,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颁布了中国的第二部《选举法》,此后又做了几次的修改和补充。

中国的《选举法》正在完善当中。

从提名画圈到差额选举,我国的选举逐步的发展,但是仍
然有很多局限。

一是没有真正解决地域代表制和职业代表制的矛盾。

现阶段,我们采用的是以地域代表制为主、职业代表制为辅的选举制度。

除人民解放军按职业或者界别产生代表外,其他都是按地域进行选举。

这种制度有便于组织选举和代表开展活动的优点,但是,很难像职业代表制那样,保证各民族、各界别和党派、团体都能有适当数量的代表。

若放手让选举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选举,则很难保证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的代表,势必影响代表整体结构的合理性;如果具体规定代表的结构比例,不但限制了选举人的选举自由,影响其他公民的被选举权,而且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

因为这种分配本身没有经过法定的授权程序,分配原则也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

二是有关差额选举的规定伸缩性太大在实践中难以操作。

比如,国家机关正职领导人选举,地方组织法规定,候选人一般应多一人,实行差额选举,若提名的候选人只有一个,也可以进行等额选举;关于各类补选,法律规定可进行差额选举,也可进行等额选举;增选国家机关领导人员(主要是政府副职领导人)法律未作明确规定,实践中一般采取等额选举。

这样模棱两可的规定,不仅在理解上容易、产生歧义,而且常常被用来作为否定不同意见,实现变相等额选举的借月。

这有悖于差额选举的原则,不易通过差额选举当选的人留下了等额选举的捷径。

应该说补选、增选都是选举,个别现象可以视实际情况有所差异,但相同职务的选举、补选、增选都应实行同样的选举原则。

三是介绍候选人的机制不完善,介绍的主体和方式缺乏可操作性。

目前的候选人机制实际上达不到广泛介绍候选人的目的。

越是差额选举,选举人越是强烈要求全面了解候选人。

因此,应该研究出一种方式,既为候选人提供自我介绍的机会,又给选民和代表创造充分了解候选人的条件。

四是监督、罢免代表的机制不健全。

现行选举制度规定直接选举的代表由原选区选民监督和罢免。

选区选民没有固定的组织,很难担负起监督和罢免代表的任务。

在我国的政治制度当中,经常会出现一个现实跟制度两套做法的情况,这最主要是缺少了一个监督制度来监督政治制度的依法实施。

在现实与制度的差别中,我认为这中间是缺乏了保证实施的环节。

如何完善我们的政治制度保证我们制度的完整实施,是我们正要面临的一个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