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运行分析报告一、2004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2004年面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粮食供求关系趋紧,固定资产投资膨胀,货币信贷投放过快,煤电油运紧张等一系列新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及时做出了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的决策和部署,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遏制了影响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突出问题。
在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的前提下,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大贵阳”为目标,坚持实施“环境立市、工业强市、科教兴市”战略,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方面,经济生活中的突出矛盾得到缓解,不健康不稳定因素得到抑制;另一方面,国民经济保持了增长比较快、效益比较好、活力比较强的良好势头。
(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一季度全市实现生产总值95.15亿元,同比增长12.8%,实现了“开门红”。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4.81亿元,增长4.5% 第二产业实现49.48亿元,增长14.8% 第三产业实现40.86亿元,增长11.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2.1亿元,增长33.7%,保持了增长态势,但增幅比2003年同期有所回落。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0.07亿元,增长13.4%;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1.85亿元,增长27.4%;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同期上涨2.1%。
上半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11.83亿元,同比增长13.2%。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12.31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实现113.21亿元,增长15.5%;第三产业实现86.3亿元,增长11.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93.77亿元,增长11.3%,增幅比2003年同期回落21.8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80.84亿元,增长14.3%;地方财政收入24.01亿元 增长25.69%;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649元,增长13.7%;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112元,增长10.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2%。
一至三季度生产总值实现319.76亿元,同比增长13.3%。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24.12亿元,增长7.7%;第二产业实现165.27亿元,增长15.1%;第三产业实现130.37亿元,增长12.1%。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1.37亿元 增长10.6%,增幅比2003年同期回落16.8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24亿元,增长14.4%;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4.3亿元,增长22.4%;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992元,增长9.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2.1%。
全年实现生产总值443.63亿元,比上年增长13.7%。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1.77亿元,增长7.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33.24亿元,增长15.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78.62亿元,增长12.3%。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2.78亿元,增长2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75.52亿元,增长14.2%;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9.7亿元,增长23.0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89元,增长12.6%;农民人均纯收入2809元,增长11.9%;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1%。
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9.4%,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6.9%,居住类价格上涨3.1%,烟酒及用品类价格持平。
(二)总体运行情况1.经济总量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全年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3.7%,增幅是近年来的最好水平,分别高于全国、全省4.2和2.3个百分点。
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为27.0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省的比重为3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省的比重为33.9%。
2.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在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结构比由上年的7.6∶50.4∶42.0调整为7.2∶52.6∶40.2,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上升2.2个百分点。
第一产业增加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均达到近几年来的最好水平。
从农业结构构成看,农、林、牧、渔、服比重由上年的63.9∶1.3∶31.4∶1.3∶2.2调整为63∶0.9∶34.2∶1.3∶0.5,附加值较高的种养殖业发展加快,比重增加。
第二产业持续快速增长,扩张势猛。
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64.88亿元,增长17.6%,产品产销率达96.1%。
工业经济的质量效益有所增强,是促进全市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因素。
第三产业继续保持了持续、稳定增长的态势 增长速度较上年略有提升。
除金融保险业和房地产业受国家宏观政策及市场需求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出现大的波动外,其他行业均保持了平稳的增长。
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186.38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占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近80%。
其中轻工业增长19.6%,比重工业快3.5个百分点。
烟草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医药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电力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橡胶制品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电子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等九大行业实现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1.1%。
非公经济取得长足发展。
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77.45亿元,比上年增长16.8%,高于全市经济增长3.1个百分点,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0%,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领域不断拓宽。
从原来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贸易餐饮业、社会服务业等行业拓展到电子信息产品制造、新材料、现代中药等行业。
微硬盘、新型电子元器件、纳米改性材料等产品已成功进入国际市场,涌现出京瓷振华、西洋肥业、益佰制药、老干妈食品、神奇制药、南方汇通等一批“龙头”企业。
3.经济社会效益财政收入、企业效益均保持了良好的增长态势。
全市财政总收入突破110亿元,占到全省财政总收入的37.36%,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占到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33.36%。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76.02亿元,增长42.9%,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22.98亿元,增长150.9%;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为137.9%,比去年上升23.6个百分点。
社会经济发展更趋协调。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推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城乡居民生活不断得到改善。
环境保护力度得到进一步加大,深入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南明河三年变清的阶段性目标如期实现。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养老、失业、医疗等保险制度继续推开,“两个确保”得到进一步巩固。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全面完成农村茅草房改造任务,结束了农民居住茅草房的历史。
4.投资环境。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加大了城市中心环线、城市电网、污水处理厂等一系列市政、交通、环保、电力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为贵阳发挥资源优势、实现后来居上创造了极好的环境。
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量5734.21万吨,比上年增长7.7%。
其中:铁路1263.33万吨,增长16.1%;公路4469万吨,增长5.8%;航空1.88万吨,增长21.1%。
完成旅客发送量19238.33万人次,增长4.2%,其中:铁路602.68万人次,增长5.6%;公路18501万人次,航空134.65万人次,分别比上年增长3.9%和36.3%。
金阳新区内道路、住宅、医院、学校等配套项目的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一座现代化新城区的雏形己经显现。
经济社会发展中也面临一些需要密切关注的问题:一是促进投资稳定增长的机制尚未形成,保持投资强度压力大。
二是粮油价格波动等因素,使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受到影响;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上涨达两位数,直接影响到工业企业生产。
三是煤、电、油、运供求关系仍然紧张。
四是体制机制性障碍仍十分突出。
二、2005年经济运行展望2005年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依然是十分艰巨的,既要保持国民经济的较快增长,取得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继续发展,又要进一步化解各种较为尖锐的矛盾,保持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我们必须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宏观经济的各项工作,争取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胜利完成“十五”计划 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当前,我国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和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上升期,我市经济也已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期,无论从发展机遇、发展基础,还是发展后劲来看,发展前景都会越来越好。
一是国家将继续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实行财政、货币双稳定的宏观政策,是经济保持适度快速增长的保证。
二是国家在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方面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
我市在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循环经济建设等方面具有一定比较优势,有可能会得到国家和省的进一步倾斜。
三是汽车、住房等消费热点处于加快酝酿过程中,对活跃消费,提高消费者信心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产业的发展,积极为企业协调煤电油运及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并取得成效。
特别是春节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到贵阳视察,对我市各方面工作都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再次要求贵阳市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做表率、走前列”后,我市的发展得到了中央和省的大力关注和支持,面临着良好的机遇。
如果我们能够继续较好地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 进一步消除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坚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主动而及时地进行宏观政策调整以适应宏观经济形势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新的变化 从总体上看,在不出现新的突发性因素的前提下,2005年全市国民经济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预计生产总值增长13%。
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净增50亿元。
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
进出口总额增长15%。
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
非公有制经济增长16%。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
2005年是全面完成“十五”任务、为“十一五”发展打好基础的关键一年。
不仅要做好当年的工作,还要为中长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为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要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在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的工作中更要着眼于注重解决一些中长期问题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狠抓工业结构调整。
根据生产要素资源供应紧张的现状,加强重点企业、高附加值企业、出口创汇企业的协调服务,强化营销,支持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开阳磷煤化工生态工业示范基地、清镇煤化工示范基地等重点项目的建设。
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工作,逐步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保障生态城市建设。
(二)继续完善支农政策,保持财政对农业投入稳定增长,免除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按照农民投入为主、政府投入为辅的方式,巩固优质果品、药材和特色花卉基地建设,提高烤烟生产整体水平,培育一批上规模的农产品加工和药业企业。
突出发展奶牛、肉牛和“三元”杂交猪生产,依托贵黄、贵遵、贵毕等主要公路着力打造畜牧业产业经济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