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设置理论研究文献综述陈桂芳 2111640085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目标设置理论的起源、基本内容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并结合已有相关研究提出目标设置理论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目标设置理论;目标设置;教育心理学1引言目标设置理论作为重要的激励理论之一,自1967 年目标设置理论被提出以来,大量学者进一步研究,使目标设置理论的内容日趋丰富,并广泛用于管理学和心理学等领域。
目标设置理论作为近年来研究最多、影响最大的一种激励理论之一,也被我国学者引入到教育领域用来激发学生动机和指导学生的学习。
2目标设置理论的基本内容2.1目标设置理论的起源目标设置理论的产生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那时,诸多心理学领域的学者开始对目标与行为绩效的关系进行研究。
1923年,Tolman提出目的行为主义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概念就是目标。
[1]他认为人的行为以目标为导向,周围环境中的刺激物都是达到目标的手段。
1935年英国学者Mace验证了不同目标对任务绩效的影响,但他的研究被大多数人所忽略,在此后的工业心理学教科书(Ryna&smtih)中引用了他的研究。
1958年,Atkinson提出通过任务难度来测量任务成功完成的概率,并且任务难度与绩效呈负相关。
[2]1967年美国马里兰大学的著名的管理学兼心理学教授E. A. Locke正式提出目标设置理论。
[3]Locke认为“目标本身就具有激励作用,目标能把人的需要转变为动机,使人们的行为朝着一定的方向努力,并将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既定的目标相对照,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能实现目标”。
目标设置最初在工业和组织心理学领域,而且目标设置的有效性己经得到大量的研究支持。
[4]2.2目标设置的分类根据目标实现时间的长短,可划分为“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
[5]根据是否能实现,分为可实现目标和不可实现目标。
可实现目标(realisticgoal)是指通过努力奋斗可达到的目标。
不可实现目标(unrealisticgoal)指不论通过多少努力奋斗也绝不可能实现的目标。
[6]根据目标的“明确度”这一属性来划分可分为“具体的目标”和“模糊的目标”。
[7]2.3目标设置的原则目标,它有两个最为基本的属性,即“明确度”与“难度”。
[8]也就是目标的精确度与达成目标的困难程度。
1992年,Mento等人的研究发现,“请你竭尽所能完成这项工作”不利于人们针对需要达到的目标来判断自己的行为,更不利于人们了解自己是否已经算是努力。
这种模糊的目标,会因人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理解,即没有一个能够衡量的标准。
[9]Locke在研究中发现,外来刺激都是通过目标影响动机的,而且目标设置是激励动机的方法之一。
目标能引导活动指向与目标有关的行为,让人们根据难易程度来调节努力的程度,并影响行为的持久性。
目标还可以把人的需要转化为动机,并将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既定的目标对照,使人的行为向着一定的方向努力,及时进行调整从而实现目标。
[10]2.4目标设置的作用研究表明[11]目标设置能帮助改进竞赛表现,目标设置能帮助改进训练质量,目标设置能分清不同的期望,目标设置使训练更具挑战性,以消除厌烦情绪,目标设置可以强化实现目标的内部动机,目标设置可以提高自豪感,满足感和自信心。
目标设置理论被广泛用于企业管理、运动项目教学管理等领域。
目标设置理论认为目标通过4种机制影响绩效:①目标具有指引功能;②目标具有动力功能;③目标影响坚持性;④目标通过与任务相关的知识和策略间接影响行动,当人们承诺要达到某目标时,目标和成绩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了使目标有效,人们需要简明的反馈以了解自己的进步状况;任务复杂性也会影响目标与成绩之间的关系。
[12]3国外研究发展1967年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心理学家Locke提出“目标设置理论”指出该理论可以引导人的活动,激发人的潜力,集中人的力量,并引起大量学者的研究。
B. S. Lerner和E. A. Locke[13]关于目标设置、自我效能、竞争性和人格对完成仰卧起坐成绩影响的研究验证:个人目标的难易程度会受到指定控制目标的影响,并用个人目标比指定目标与成绩的相关更高;自我效能不仅与个人目标、承诺和成绩相关,并且与个人目标一起调节指定目标和人格;目标承诺对成绩不产生影响,且在对抗性竞赛环境中不能提高承诺和指定目标水平;在非竞争的环境中,参与者自己会产生竞争感;个人目标和自我效能共同调节人格对成绩产生影响;竞争未影响成绩、个人目标、承诺或自我效能。
B. J. Zimmerman和.A. Kitsant[14]关于目标设置和自我控制对成绩的影响表明:目标设置对标枪投掷技术的影响大于自我报告;自我报告影响自我效能感、积极的自我反馈及技能的获得;女学生关于标枪投掷结果的自我信息反馈与其内在兴趣有高度相关。
G. Jones和S. Hanto[15]关于游泳运动员设置结果、表现、过程目标对认知和躯体焦虑影响的研究表明:在3个目标的设置中,2个目标成功期望组的认知与躯体焦虑的强度无差异;在3个组别中,有着积极目标成功期待组的运动员都把认知与躯体焦虑看作是积极因素,而消极或不确定目标期待组的运动员则把认知与躯体焦虑视为消极因素。
Weinberg[16]等人在为3分钟仰卧起坐设定检验目标的研究中发现:短期目标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相结合组、长期目标组、尽力做好组之间的成绩无显著性差异,归结原因为被试者自己设置了单独的目标。
Bandura[17]等人在为提高算数正确率和加快减肥效果的研究中发现:短期目标的效果比长期目标显著。
Y. Theodorakis[18]关于目标设置、目标承诺、自我效能、特质效能、能力和自我满意感对网球成绩影响的研究证明:能力、自我效能、目标设置和目标承诺在实验各个阶段都能较好的预测成绩;个人的目标设置被能力水平、知觉到的自我效能和满意度所影响;自我效能和目标承诺度是决定成绩的直接与间接因素。
Latham[19]等人总结了管理学与实验室中众多关于目标设置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第1,明确、困难的目标比含混、容易的目标能产生更好的绩效;第2,困难或有挑战性的目标比中等程度或容易的目标能产生更好的绩效;第3,短期目标可以帮助长期目标的实现;第4,目标通过影响努力、坚持、注意力指向、激发策略发展来影响绩效;第5,信息的及时反馈对于目标设置是必要的;第6,只有被接受的目标才能更好地影响绩效。
在管理学中,使目标设置被接受和承诺有6个基本程序,即直接需要、支持、参与、训练、选择和奖赏;第7,制定行动计划和策略有助于完成目标。
由上述文献可见,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目标设置的难度、具体明确性与成绩、努力程度、自我效能等之间的关系,运用的比较广泛。
4国内研究发展目标设置理论在国内的运用和研究在体育教学中较为常见,目前已经取得一系列的成果。
Rob Ksrkby、季浏在论文《运动中目标设置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20]指出目标设置的维度、完成目标的有效方法、设置目标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为今后的体育工作者提供了研究的方向。
贾燕在她的论文《体育教学中的目标设置》[21]中指出了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行为目标和结果目标、个人目标和团队目标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了合理有效的目标是教育工作的前提,只有在既定的目标下教育工作才能顺利进行,才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
许平肖、朱新民、苑勇宽在论文《不同目标设置对体育系武术普修课程“初级长拳”套路教学影响的实验研究》[22]中通过实验证明短期目标、长期目标、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相结合对初级长拳套路教学影响研究中指出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对提高初级长拳的学习效果不是很明显,而是将两者相结合对提高初级长拳的学习效果明显,建议教学中应运用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白素丽、崔邯鹰在论文《不同目标设置对武术教学中学生状态焦虑的研究》[23]中通过实验证明只有短期目标组和结合目标组提高了技术学习成绩,可以降低学生的焦虑状态,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建议教学中应多运用短期目标和结合目标。
陈光辉在论文《目标设置在排球垫球中的应用》[24]中通过实验证明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各自的作用。
证明了有效目标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垫球技术。
目标设置还能培养学生的积极性。
李云鹏、王伟伟在论文《高校太极拳教学中运用目标设置的实验研究》[25]中指出目标设置可以提高学习太极拳的兴趣,增加学习太极拳的努力程度,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肖进在论文《浅谈中学体育教学目标设置》[26]指出“学生要想到达成功的彼岸,首先要设置合理的学习目标,它可以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当前重要的活动任务上,有助于动员能量,增加中学体育学习中的努力程度,并主动寻求克服困难的途径与方法,对提高运动成绩可产生积极的影响。
”于晶、崔野在论文《体育运动中的目标设置理论研究述评》[27]指出目标设置理论的渊源、目标设置的现状,特别是对运动领域中的目标设置对学习和提高运动成绩有良好的作用。
同时也提出了目标设置应该注意的问题。
刘微娜、周成林在论文《目标设置对乒乓运动员接发球准确率及自我监控能力的影响》[28]指出运用目标设置的运动员比对照组的运动员有效地提高运动员接发球的准确性,而适宜难度目标设置训练对提高运动员接发球准确性更佳;运动员接发球准确性提高的进程是符合运动技能形成的基本规律的。
可有效地提高运动员自我控制的准备性、意识性和执行性,而对计划性、方法性、反馈性、补救性和总结性的控制效果更加明显;目标设置训练能较好地促进乒乓球运动员自我监控能力的提高。
陆素文、王小红在论文《目标设置法在高校排球教学中的运用实践研究》[29]指出在排球选修课中运用“目标设置”的实验研究表明:实验班的学生在技术、战术、体能、心理、智能方面的提高幅度上均优于对照班的学生,可见在高校大学生排球选修课教学中实施“目标设置”是可行的、有效的。
周秀军在论文《不同目标设置对男大学生篮球个人技术和心境状态的影响》[30]指出合理的目标设置可以提高男大学生练球个人的技术,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相结合对心境状态影响较大,因此进行体育教学时设置合理的目标是很重要的。
沈文丽在文章《目标定向及目标设置理论在乒乓球教学中的应用》[31]进一步分析目标定向和目标设置在乒乓球教学中的应用。
沈阳在文章《目标设置理论在青少年乒乓球训练中的应用》[32]研究中指出目标设置理论在青少年乒乓球训练中的应用,在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发球成功率的提升,反手推挡、正手对攻、左推右攻等单项技术的掌握以及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自我监控能力的提升等方面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贾超在文章《目标设置理论对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启示》[33]中将目标设置理论引入大学生日常教育,试图探究目标设置理论对于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