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将相和》教学设计(20200623205917)

《将相和》教学设计(20200623205917)

《将相和》教学设计《将相和》教材分析:《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

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会见” “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前因后果,初步感受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3. 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4. 理解“将相和”故事意义,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深入品析人物言行,感受蔺相如和廉颇忠于国家、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

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1、(板书:和)和,一个简单的汉字,不仅渗透着中国人几千年来待人接物的处事智慧,更体现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汉朝司马迁在《史记》中也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和”的故事—《将相和》。

(板书课题)2、探究起点,整体感受人物形象。

我们已经了解到,这个历史故事由三个小故事构成,分别是一一“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知道主要人物有蔺相如、廉颇。

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学习这三个故事。

二、学习新课板块一:找准矛盾焦点,形成探究主题1、题目是《将相和》,那肯定有不和的时候,为什么不和呢?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廉颇是怎么说的?2、生读文,找到第十六自然段廉颇说的话,指名读。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3、指导朗读:是啊,廉颇是上卿,而蔺相如出身低微,他以前只是赵国宦官缪贤家的一个门客,而这样的人最后职位却比廉颇还要高,你是不是也会为廉颇抱不平呢?来,把你此时此刻的心情送到句中。

(生自由读)4、小结:在廉颇的心目中,自己是身经百战,屡建奇功的大功臣。

而蔺相如只会耍嘴皮子,那么蔺相如的嘴到底是不是只会耍嘴皮子?官到底该不该升?这就是咱们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板书:嘴?)板块二:紧扣人物语言,丰满人物形象我们先来看看“完璧归赵”课件①图片这个故事。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找到描写蔺相如面见秦王说的话做上记号。

(生自由读文,找出:课件②出示)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2、我们来看第一句话课件③,你觉得璧有毛病吗?你能找到相关的证据吗?(体会“无价之宝”成语的含义。

)(1)既然璧这么珍贵,那就是蔺相如在说谎了?到底是不是这样?来让我们找到当时的背景来谈一谈。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2)小结: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说蔺相如说璧有毛病,这是在说谎吗?你能体会出什么?(蔺相如机智、聪明……)(3)指导朗读:让我们机智聪明地读出“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3、让我们接着交流你对第二、三句话的理解。

(1)课件④出示第二句蔺相如是怎样说这句话的?理“直”在哪里?请大家默读2到8自然段,划出重点句,组织好语言,替蔺相如来摆摆这个理。

(师生共同讨论交流)(2)导读:是啊,拿城换璧是你秦王提出来的,我把和氏璧给你送来了,你却不交城。

理由充分,说话才有气势。

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一一(生读“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有理有据,所以蔺相如面对的虽然是虎狼之国的秦王,却仍然毫无惧色,言语中字字掷地有声。

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一一(生齐读“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3)小组讨论交流:蔺相如真的撞吗?(引导:秦王对和氏璧是爱不释手,蔺相如已看在眼里。

这是蔺相如使的金蝉脱壳”之计。

)(4)除了金蝉脱壳之计,蔺相如还用了几个计。

请大家接着读书,看看谁能读出来?(生读书后交流,师相机引导:“缓兵之计、瞒天过海、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等)(5)过渡: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

蔺相如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地了。

所以到了举行典礼的那一天,他进宫见了秦王才会怎样说?(6)---------------------------------- 引读课件⑤:蔺相如大大方方地说(7)讨论交流:蔺相如难道不怕秦王杀他吗?这可是欺君之罪呀!请大家再读蔺相如的话,揣摩一下秦王当时的心理。

(相机指导:蔺相如已揣摸透了秦王的心理: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杀了蔺相如也没有用。

反而落下不讲信用的恶名,让天下人耻笑。

)(8)导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蔺相如已经摸透了秦王的心理,知道秦王不会杀他,所以才会大大方方地说------(生齐读“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9)你们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不畏强暴、机智勇敢)3、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也被秦王客客气气地送回了赵国。

咱们悬着的心总算可以放下来了。

让我们静下心来想想:蔺相如决定接受赵王让他带璧入秦的使命时,他心里有把握吗?请大家读书,找出文中的句子来。

我愿意带着这块和氏璧到秦国去。

如果……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A、指名读后自由读。

B、你们又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交流:自信、胸有成竹相机指导朗读)4、总结提升: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一切尽在掌握。

这就是大智大勇的蔺相如。

正是有了这样的(大智大勇)板书,才敢带璧入秦,最终完璧归赵,这个完”是什么意思?那你说还有什么也完好无损地带回了赵国,是啊!是赵国的尊严,蔺相如凭着过人的机智和超人的胆识,用他的那张嘴和秦王针锋相对。

不仅完璧归赵”还让秦国没有理由对赵国动兵。

你们说说,他这张嘴是耍嘴皮子吗?(擦去黑板上“嘴”后的“?”,改为“!”)板块三:深入人物角色,提升人物精神接着,让我们走进第二个小故事“渑池之会”1、总结学习完璧归赵”的学习方法:抓住蔺相如的语言来学习。

2、生自由读书,找出相关语句来体会。

(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

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3、现在,在我们面前的又是一个什么样的蔺相如呢?他再一次维护了什么?板书(不畏强暴)4、过渡:而这样的蔺相如却被廉颇误解,如果你是蔺相如会怎么做呢?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尊严,国家的利益,对敌人寸步不让,相反,对于居功自傲的廉颇老将军,他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三个故事,找出关键词“避”,围绕下面三个问题并体会蔺相如的为人(为了国家的利益,对友宽容大度)和廉颇的性格特点。

(1)蔺相如是如何设法避开廉颇,不跟廉颇见面的?(2)蔺相如的手下是怎样看待他的避让态度的?(3)蔺相如是怎样向手下人说明避让原因的?(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为的是我们赵国呀!)5、同学们,如果你是廉颇,现在面对这样一个“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爱国人才,你还会不服气吗?他是怎么想的?那会怎么做?怎么说呢?他们两人最后的结果怎么样?写话:此时的廉颇会对蔺相如说些什么?蔺相如热情相迎,又会怎样对廉颇说呢?拿起笔,选择你喜欢的一个人物,想象他们见面的情景,把他们可能说的话写下来。

6、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你体会到了廉颇是个什么样的人?板书:(知错就改)一个知错就改,另一个真诚相待,都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从此过后(出示齐读)一一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师:同心协力这四个字浓缩为一个字,就是课题中的一一和。

是呀,俗话说:“人和百事旺,家和万事兴”,国家也一样,正由于将相二人同心协力、和衷共济保卫赵国,秦国很多年都不敢再来进犯赵国。

三、品读赏析,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这三个故事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进一步分清事情的因和果)四、小结:同学们,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上立了大功,官职比廉颇高,廉颇不服气,两人不和,最后廉颇知错就改,负荆请罪二人和好,塑造了大智大勇,宽容大度的蔺相如和知错就改的廉颇,二人和好还有更深一层的原因,那就是二人都有一颗爱国之心。

多么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塑造,这就是《史记》给我们带来的精彩人物,课后,你可以走进《史记》,来认识更多这样的人……(课件⑦出示:《史记》封面和作者司马迁)五、课堂小结中国文学浩如烟海,它正等着我们去亲近、去感受、去品味,正如我们祖国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让我们再来看课题,“和”字是不是带给我们更深的体会,它表达了我们国家共建和谐社会的的愿望,寄托着中国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崇高理想,让我们一起努力,记住这个并不复杂的字:和”。

(把题目中“和”字改成红色)六、布置作业。

写一件发生在同学、朋友之间的团结友爱的故事,要写清楚故事的前因后果。

板书:将相和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T不和(机智勇敢)(不畏强暴)1爱屆廉颇负荆请罪T和嘴! (知错就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