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规划原理第一章PPT课件

城市规划原理第一章PPT课件

12
第二节 城市化
城市化(或城镇化)是工业革命后的重要现象,城市化速
度的加快已成为历史的趋势,城市化有其一定的规律,研
究各国城市化的历程,结合我国国情,预测城市化的趋势
及水平对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及迎接下一世纪大规模的城
市化有重要的意义。
一、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化一般简单地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
良好的生存环境(水、食物、能源等)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阜而水 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 道路不必中准绳。 —《管子•乘马 》
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 —《阳宅十书》
9
风水的实质——良好的生存环境
(气)遇水而聚,遇风而散 风水先生是因为商业的需要而加入了许多故弄玄虚的内容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现代城市规划建设服务
13
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 由比较分散、密度低的居住形式转变为较集中成片的、密 度较高的居住形式,从与自然环境接近的空间转变为以工 环境为主的空间形态。
比较集中的用地及较高的人口密度。便于建设较完备 的基础设施。包括铺装的路面、上下水道、其他公用设施, 可以有较多的文化设施,这与农村的生活质量相比有很大 的提高。
产保护与城市更新、城市规划的实施及城市规划的行政与
法规等。
3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发展
第一节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城”与“市”----城市的历史特征
1、什么是城市
城市 = 城+市 ≠ 城+市
反映城市的变迁
“城”—是以武器守卫土地的意思,是一种防御性的
构筑物,为社会的政治、军事目的而兴建,边界鲜明,
形态封闭、内向。
6
城市的职能: 非农业人员的居住场所, 农业生产技术、信息的交流场所 宗教、文化、艺术的活动场所 商品交易的场所 保卫居民生活、工作的防御工具
7
3.城市的定义
现代城市的含义,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
产业构成及行政管辖的意义。
我国1955年曾规定市、县人民政府的所在地,常住人 口数大于2000人,非农业人口超过50%以上,即为城市 型居民点。工矿点常住人口如不足2000人。在1000人以 上,非农业人口超过75%,也可定为城市型居民点。
城市型居民点,按其行政区划的意义,可以有直辖市、 市、镇等。目前是按一定的人口规模、国民经济产值并经 过一定的审批手续而加以划分的。
建制市及建制镇只是行政管辖意义的不同,不应只把
有市建制的才称为城市。城市可按行政管辖也可划分地级
市、县级市等。在性质上并无本质的区别,市下也可以管
辖市。
8
城市的选址
原始聚落的形态:人类聚居的痕迹
代(-2000年)、西安半坡遗址(-5000年)
奥地利新石器时
5
原始聚落的分化与城市的形成 人类社会第二次劳动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商品生产的出现。原始聚居的居民点形成以农业为主的乡村和以手工 业、商业为主的城市
城市的出现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发展过程中的 产物,是阶级对立的产物。(埃及--卡洪城)
城市化也可以称为城镇化。因为城市与镇均是城市型 的居民点。均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其区别仅是文字使 用的习惯或其规模的不同,“市”和“镇”尚有行政建制 的区别。
城市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人口按其从事的职业一般可分为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
口(第一、第三产业人口)。按目前的户籍管理办法又可分 为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 城市化水平也从一个方面表现社会发展的水平。表示 工业化的程度。
“市”---一种交易的场所,即“日中为市”、“五十 里有市”的市。但是有防御墙垣的居民点并不都是城市, 有的村寨也有设防的墙垣。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职能的居 民点。是为生产活动、商品交换的目的而形成,边界模糊、 形态开放、外向。
城市与农村的区别,主要是产业结构,也就是居民所
从事的职业的不同,还有居民的人口规模,居住形式的集
聚密度。
4
2、城市的形成
聚居与原始聚落
原始社会:自然的狩猎、采集经济生活,无固定的 居住点
人类社会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渔、牧业分工,形成
以农业为主的固定居民点(一万至一万二千年前)
原始聚落的分布:与河流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尼罗河、
两河(底格里斯、幼发拉底)、印度河、黄河、长江流域农业文明的 发达与原始村落的出现(约5000年前)
防御的需要(保卫劳动成果,抵御入侵)
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淮南子•原道训》
交通方便(与乡村、其他城市的联系)
自京师东西南北,历山川,经君国,诸殷富大都,无非街 衢五通,商贾之所凑,万物之所殖也。 —西汉《盐铁论》载桑弘羊言
环境容量(用地、人口)
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必参相 得。 —《礼记•王制》
14
二、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
长,不断变化。 农业的比重持续下降,不可逆转,工业的比重有一个上升
时期,或也有停滞和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增加,总的发 展趋势如此。但是,不同性质城市的第二、第三产业比重 的发展趋势也不尽相同,见表1-3-1
西亚巴比伦城 10
欧洲罗马—位于阿尔及利亚 的提姆及利亚
11
4、城市的实质
城市是人类聚居的形式之一 城市是一定区域的中心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和藏库 城市是一种社会的活动方式
城市的特征:
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职能 高度密集的生活居住空间 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 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
城市规划原理
1
2
本书系统的阐述了城市规划的基本了原理、规划设计
的原则和方法,以及规划设计的经济问题。主要内容分十
三章叙述,包括城市与城市发展、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
发பைடு நூலகம்、城市规划工作内容和编制程序、城市构成与土地规
划、城市总体布局、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城市规划中的
工程规划、居住区规划、城市公共空间、城市历史文化遗
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具体的分析包括以几个方面:
人口职业的转变。即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业的第二、第
三产业,表现为农业人口不断减少,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
产业结构的转变。工业革命后,工业不断发展.第一、
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第一产业的比重相对下降,工
业化的发展也带来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农村多余人口转向
城市的第二、第三产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