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的提出:这样的学生如何引导?
班上有这样一名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平时班上有个什么活动,比如劳动,老师让去办个什么事儿倒是积极主动,干件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也勇于参加,说个流戏话也很在行。
可就是不爱学习:老师讲课,不是伏案睡觉,就是做小动作,老师让站着听讲,不是东倒西歪,就是靠在墙上或爬在课桌上;自习课不是与人说笑,就是做自己的游戏。
作业从来不做,有时老师看着也不写一个字。
私下与同学说,我就是不想上学,家长非让上学,没办法。
这样的学生如何引导?
•中学阶段,说穿了,就是让孩子逐渐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生活的主人,成为思想的主人,成为自主面对现实的、顶天立地的、挺直了脊梁骨的人。
一个习惯的养成是需要时间的,要允许孩子一点点的改变,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还会表现出许多做不到之处,上面这位家长操之过急,结果会适得其反。
要耐心的从细微之处发现孩子的一些小小的改变,对于孩子的每一细微改变都不要忽视,只要发现就表扬,积小溪以成江河湖海,最终使孩子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1、进行理想教育
虽然理想的东西并不能说一定会实现,但有理想和没有理想的人是完全不同的。
理想是一盏明灯,是人前行的方向。
在理想教育中,将考验我们家长的价值观和人才观。
没有理想的孩子,就很难解决好一个问题——学习的间隙问题。
比如说:课间休息怎么处理?节假日怎么处理?人际关系怎么处理?心情不好时怎么处理?家境贫困怎么处理?亲友担忧怎么处理?面对这些边缘问题,孩子很难得出适当的选择。
因为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被动者。
中学生对现实生活往往缺乏理解,这个方面是无时无刻都要进行渗透,暗示孩子对未来进行思考,对远与近、内与外、德与才的相互关系进行启示和教导,而不可用自己的想法取代孩子的理想或目标。
2、聚焦培养孩子的主动性
孩子的主动性,是孩子内在的自由,是一种对外境的积极的回应。
我们向孩子提问,并不是为了得到标准的答案,而是投石问路,试探孩子如何来回应,用以观察孩子内心图式的感觉力如何,测验孩子天性受激发的程度。
3、引导不可不用力,但要用巧力
有的害怕伤及孩子,就采取所谓的“赏识教育”,一切小心翼翼地顺从孩子,夸大其词地吹嘘孩子,甚至于完全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放任自流,于是也弄得不可收拾。
而不知赏识教育的实质是作为人际交往和亲子沟通的基础而存在的,赏识的最终目的以实现对孩子的有效引导为归依。
引导孩子,不可能不用力,但不是用蛮力,而是学着用巧力。
学着利用生活中的情镜,实行潜移默化的启示,让孩子心神俱至。
那些用心过重的家长,要学会轻松教子,四两拨千斤。
4、生活即情境——无痕的教育
生活中的小变化、小物件都可成为教育的情境。
喝一杯水、吃一个瓜、说一句话、接人待物都无不蕴含着育人的道理;一部历史、一个故事、一个事件、一场影视、一本书都是激发天资的情境,这就需要我们去做一个有心人,面对生活之点滴,当成教育的契机,随时随地可以点拨孩子,点燃思想,但要做到收发自如、生动自然而不着痕迹(而不要变成唠叨)。
这就是无痕教育。
我们应当以教练的姿态、导演的手法、朋友般的同声相求去接近孩子的天真,接纳孩子的过失,在倾听、抚摸、理解的基础上,留意孩子真实的情感和内心的需求,才能因势利导、克服心理压力,走出成长的误区。
应当带领孩子走进大自然,走进旷野之中,让孩子欣赏空中的飞鸟、奔跑的动物、夕阳的余辉、山峦的起伏、大海的洪波、云彩的变幻;也应当与孩子一起锻炼,在运动中体验灵与肉的极限,砥励生命的意志。
学生学习没有兴趣,失去主动性,就像我们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一样无聊。
和家长交流,观察家长对于孩子学习的态度,是不是对孩子的要求太高,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厌恶感;还是家长的教育方法存在问题,比如家长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
每个人都有一项不同于别人的特长,那怕是我们看上去很差的孩子。
您可以通过他个人或者其他同学了解这位同学的兴趣,然后从这方面下手,以此来带动他的学习。
有人说,想让一个人做什么事情,就故意不让他做。
这样可能会达到想看到的效果。
有时候,我儿子表现很差,我就说罚他不让他做作业,他不是高兴,反而很不高兴。
所以不用我说,他的作业从来都是早早就完成了。
像这位同学,上课时,完全可以随他,不要过多关注他,忽视他(也许他的表现就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捣乱,赶回家正好堵了他父母的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