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八年级物理试题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题号一 二 三 合 计 合分人 得分 一、选择:(每题2分,共24分。
请将唯一正确答案填入下表中) 题号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得分1.某同学对一些物理量进行了估测,其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A.人体正常体温约为42℃B.某初中生的身高为168cmC.学生书桌高约为200mmD.人正常步行速度约为5m/s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B.敲锣时用力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C.声音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D.减少噪声的唯一方法是不让物体发出噪声3.学习和生活中常用到下列光学器具:①显微镜 ②穿衣镜 ③潜望镜 ④远视眼镜 ⑤汽车观后镜 ⑥近视眼镜。
其中利用光的反射定律制成的是 ( )A .①②④B .①④⑥C .②③⑤D .③④⑥4.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 )A .冰的熔化B .霜的形成C .冰的形成D .露的形成5.在学校“运用物理技术破案”趣味游戏活动中,小明根据“通常情况下,人站立时身高大约是脚长的7倍”这一常识,可知留下图1中脚印的“犯罪嫌疑人”的身高约为 ( )A .1.65mB .1.75mC .1.85mD .1.95m6.在“人面桃花相映红”这句诗中,用光学知识解释桃花红的原因是 ( )A .桃花自己能发出红光B .桃花吸收红光C .桃花反射红光D .以上说法都不对7.在做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小强注意到当把物体放在距离凸透镜50cm 处时,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 、20cmB 、30cmC 、40cmD 、50cm8.妈妈在蒸馒头时,开锅后改用“小火”。
针对这种做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水沸腾后,改用“小火”能更快的让馒头变熟B .改用“小火”可以提高水的沸点C .无论使用“大火”还是“小火”,水达到沸点后温度都保持不变D .用“大火”可以提高水的沸点,不应该改用“小火”得分 评分人9.下列光学现象及其解释正确的是 ( )A .图2a 中,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因此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B .图2b 中,木工师傅观察木板是否光滑平整利用了光直线传播的性质C .图2c 表示的是近视眼的成像情况,应该配戴凹透镜来校正D .图2d 表示太阳光经过三棱镜色散后的色光排列情况10.在新型飞机研制中,将飞机放在风洞中固定不动,让模拟气流迎面吹来,便可以模拟空中的飞行情况. 此时,机舱里的飞行员感觉飞机在飞行,则他所选的参照物是( )A .飞机B .模拟气流C .地面D .他本人11.在观察凸透镜成像实验中,把物体从距凸透镜2倍焦距之外,逐渐向凸透镜靠拢的过程中,像的大小将 ( )A .一直变大B .一直变小C .先变大后变小D .先变小后变大12.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3所示,图4中能正确反映两人运动距离与时间关系的是 (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6分) 13.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 ;一个甲型H1N1流感病毒分子的直径约为9×10-8m = nm . 14.我国佛文化中的“千手观音”在春节晚会上被一群风华少女用精美绝伦的舞蹈演绎得淋漓尽致:1)如图5所示,观众看不见领舞者身后站着的其她舞蹈者,这是因为光的 的缘故。
2) 佛光普照,梵音如丝,聆听脱俗乐音,我们能分辨出究竟是何种乐器在发声,因为不同的乐器发声,其 是不同的。
(填“音调”、“音色”或“响度”) 3)舞台上云雾缭绕,宛如天庭,它们是固态二氧化碳 _______时 热,导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_________而产生的效果。
(填物态变化)4)聋哑少女听不清声音,她们是如何感知音乐节奏的?训练中,技术人员通过加大音量,使音箱、舞台产生___________,从而使靠在音箱上或站在舞台上的聋哑少女感觉到音乐节奏的变化。
得分 评分人b c漫反射 太阳光 光 屏 d 红 紫 a 图2 图3 图4 图515.过度晒太阳会使皮肤粗糙,甚至会引起疾病,这是由于太阳光中含有__________,请你写出它的一种应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如图6所示,一束光线斜射到平静的水面上,同时发生反射 和折射,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 度,折射光线 与法线的夹角 入射角(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
17.小明乘坐公交车去学校时,看到车窗外的树木在向后运动, 小明这是以________为参照物作出的判断(选填“自己”或“地面”)。
若从家到学校的路程是4km ,乘车时间为0.1h ,那么公交车的平均速度为______km/h 。
18.体检时,医生让李华同学观察前方平面镜中的视力表来确定视力,视力表在李华的后方,他在镜中看到的是视力表的一个 立、等大的虚像。
李华为了看清平面镜中视力表下面几排字母的像,她向平面镜走去。
在他走向平面镜的过程中,他所看到字母的像将 ,他与字母的像的距离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测试后,医生发现李华眼睛近视,他需配戴 透镜矫正视力。
19.如图7甲所示是现代城市很多路口安装的监控摄像头,它可以拍下违章行驶或发生交通事故时的现场照片。
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______透镜,它的工作原理与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相似。
如图7乙和丙是一辆汽车经过路口时与一辆自行车相撞后被先后拍下的两张照片,由图可以看出汽车是逐渐 (选填“靠近”或“远离”)摄像头。
20.小华同学根据实验记录数据.描绘出玩具小车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象.如图8所示.由图象可知:计时 s 后小车开始运动;小车做的是 (填“匀速直线”或“变速直线”)运动,1s 至5s 小车通过的路程是 m ,速度是 m /s .若小车的运动规律不变,这前10s 内通过的路程为 m 。
三、解答题:(第21题每图2分,第28题3分,第29题6分,其余每空1分,共50分) 21.(1)如图9所示,请在图中画出这束光的入射光线,并在图中标出反射角的度数 。
(2)如图10所示,一束光线垂直射向玻璃棱镜,请在图中画出光通过三棱镜的大致路径。
(3)完成图11所示的光路图,平面镜位于焦点上。
得分 评分人图6乙 丙 甲 图7 图822.如图12所示,用A 、B 两刻度尺测同一木块的边长,就分度值而言,______尺精密些,就使用方法而言,______尺不正确,正确使用的刻度尺的读数为___________cm 。
23.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1)如图13,是某同学选用温度计测小烧杯中水的初温的操作图,其中A 是操作过程,B 是读数过程。
①A 图中操作的错误是 ②B 图读数中的错误是 ③除了图14中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2)该同学在做实验时,水的初温如图15所示,其读数为_________,给水加热到水开始沸腾所用的时间过长,为了缩短水沸腾时间,你觉得应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 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16中(a)、(b )是某同学做观察水沸腾实验时看到气泡上升情况示意图,其中图_________一定是水在沸腾前的情况,当水温升至90℃时,每隔1min 记录一次水温,4min 后水开始沸腾,接着又观察记录了6min ,然后移开酒精灯,停止加热,沸腾停止,记录数据如下表时间t/min 01 2 3 4 5 6 7 8 9 温度T/℃ 90 92 94 96 98 98 98 95 98 98该同学根据观察现象,分析数据,归纳有如下发现:①水沸腾的时候,是在液体_______________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②从记录的数据看出,在某一次观察记录中有明显错误的是第_______min 时的数据。
③停止加热,沸腾停止,说明沸腾过程需要 (填“吸”或“放”)热。
实验中你一定还有其他的发现,请写出其中任意一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小强在探究某种物质熔化规律的实验中,根据实验数据画出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17所示。
根据图象特征回答下列问题:图12 图16图15 40 ℃ 图14 图13 图9 图10图11图20 A B C D图19 (1)该物质是_________。
(填“晶体”或“非晶体”)(2)该物质的熔点是______℃。
(3)该物质温度为30℃时处于_________态。
(填“固”或“液”)(4)该物质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持续的时间是__ ___min 。
25.图18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情景:竖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把刻度尺,刻度尺与玻璃板垂直;两支相同的蜡烛A 、B 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刻度尺上,以A 蜡烛为成像物体。
(1)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 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 ,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2)点燃A 蜡烛,小心地移动B 蜡烛,直到与A 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 ;进一步观察A 、B 两支蜡烛在刻度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 ,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 。
(3)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A .保持A 、B 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21世纪教育网B .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 蜡烛的位置,进行与上述(2)相同的操作。
2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小明用9个红色的发光二极管按“F ”字样镶嵌排列在白色方格板上替代蜡烛作为光源,又用同样的白色方格板做成光屏,实验使用的凸透镜焦距为10cm ,实验装置如图19所示。
(1)实验时,首先调节光源、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其目的是 。
(2)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零刻度线上,小明将光源移至40cm 时,在光屏上出现倒立、缩小的 (选填“实”或“虚”)像;如果小明将光源移至8cm 刻度时,他通过凸透镜看到光源的 (选填“倒立”或“正立”)、放大的虚像。
(3)同学们对小明使用的实验装置进行如下评价,其中错误的...是 ( )(2分) A .与烛焰相比,实验使用的光源不会晃动,光屏上所成的像比较稳定B .光源镶嵌在白色方格板上,用同样的白色方格板做光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C .零刻度线刻在光具座标尺的中央,可直接测出物距和像距D .若凸透镜的焦距未知,则利用此实验装置不能测量凸透镜的焦距(4)光源“F ”放在15cm 处,其大小如图20所示,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零刻度线上.如果用遮光罩将凸透镜的上半部分罩住,则光屏上所成的像 ( ) (2分)得分 评分人图18图1727. 在课外实践活动中,用闪光照相机探究纸锥竖直下落的运动情况,照相机每隔0.2s 曝光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