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边塞诗鉴赏课件(选修课本内容)

边塞诗鉴赏课件(选修课本内容)

(3)而塞外的风光迥异,种种新的生活 经验与不同的视野,刺激了写诗的灵感。
边塞诗派主要代表人物:
高适、岑参、王昌龄等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最能体现国运兴衰 的作品。诗人从大漠、烽烟、长城、黄沙等 景物中反映出他们的精神风貌。 鉴赏要点: 1、抓住诗中所描绘的边塞风貌(景和人)。 2、把握时代特征,理解所描写事物的特征。 3、推敲作品中所蕴含的不同思想。
蓟中作(高适)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高适 (700—765),字达夫,郡望为渤海蓓县(今河北景县)。二十岁 曾到长安,求仕不遇。于是北上蓟门,漫游燕赵,想在边塞寻求报 国立功的机会,在梁宋一带过了十几年“混迹渔樵”的贫困流浪生 活。曾任封丘尉,安禄山之乱发生,他被拜为左拾遗,转监察御史, 官至淮南、剑南西川节度使,最后任散骑常侍,死于长安。此诗一 名《送兵还作》,是诗人于天宝十载(751)以封丘尉身份送兵到北 部边境回程途中在蓟中所写。

四、愿意戍守边关、渴望建功立业, 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南园》 李贺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 军 行》 王昌龄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塞下曲》李 白
2.结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诗歌内容,说说这首诗的艺术 特色。
2. 此诗成功地运用四个典故,一句一典, 有的正用,有的反说,处处紧扣边关战地, 将典故的内涵和诗人的情感有机地融合在 一起,收到了语言简练、形象丰富的艺术 效果;诗中“惟愿”、“何须”、“莫 遣”、“仍留”等关联词语,掷地有声, 确切表达了诗人的豪情壮志,使高昂的情 致流注全诗。
中晚唐:
碛qì 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
虽然诗人们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 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 伤。
边塞诗表现的思想感情分类
一、 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
五、厌恶连年战事,批评边将无能, 反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凭君莫话封侯事, 一将功成万骨枯。 曹松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
六、抒发平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宋)陆游《书愤》
1. 第一二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描绘了 一幅怎样的景象? 2. 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现实?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情感? 1、答:运用了白描手法。描绘了一幅边塞寒 苦之地,一片萧条,白日当中,暗淡无光的景 象。 2、答:此诗描写了边境的荒凉、边患的严重, 抨击了统治阶级的失策,同时也抒发了“安边” 的壮志难酬的巨大悲愤 ,忧心边事但请缨无 路的苦闷心情
边塞诗的风格 或奇丽峻峭,雄浑挺拔;或清 新幽雅,缠绵悱恻;或慷慨高 歌,响遏云天;或低徊浅唱, 感慨万端;或令人热血沸腾, 欲跃马横戈;或使人愁肠寸断, 想折戟断刀……
赏析边塞诗的一般方法
1.关注诗歌的作者,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关注诗歌的意象,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 关系。 3.抓住直接抒情议论的句子。 入夜思归切,笛声清更哀。(李益)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王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 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
二、描写艰苦激烈的戍边生活。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 李 白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塞 下 曲》 卢 纶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 军 行 》王昌龄
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李 益)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
2.对比: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 (王翰)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李白)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 表达效果:突出和强调。如用内地和边 塞的景物对比,突出边塞环境的艰苦。
3.虚实结合: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高适) 表达效果:运用想像,拓展诗歌内容, 形成时空的对比。
边塞诗研读
从军行(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王昌龄
王昌龄:(公元698-756年)字少伯,汉族,山 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 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 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 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 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 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 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 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 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 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边塞诗鉴赏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边塞诗派出现的原因:
(1)由于唐代国力强大,不断拓展疆域, 许多热血青年投身塞外,立志报国。 (2)同时有若干仕途失意的文人,把立 功塞外视为求取功名的新途径。
边塞诗中的自然意象
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
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 风沙;
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
烽火、长云、戈矛剑戟、 斧钺刀铩、 雁飞鹰扬 、箭飞马走 ;
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胡 羌 羯 夷指
少数民族) 碛西 轮台 龟兹 夜郎; 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 阳关、凉州、楼兰。
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羌笛、琵琶、胡
笳、芦管、角、鼓。
边塞诗最能体现国运兴衰
盛唐: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
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 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塞下曲(李益)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1.分别说出诗中运用的四个典故,并指 出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首诗的艺术特 色。
李益 (约748—827),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 武威)人。李益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他早年从 军,曾至朔方、幽州、口坊、口宁等地 ,自编从军 诗50首。他的边塞诗虽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主 要书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 迈乐观情调。他擅长绝句,尤工七绝。明代胡应麟 《诗薮》:”七言绝,开元之下,但当以李益为第 一,如《夜上西城》、《从军北征》、《受降》。 李益诗名在当时就极高,诗作多被画工入画或度为 乐曲,流播一时。有《李益集》,《全唐诗》编诗 二卷。他的边塞诗的思想艺术成就,从总体说,是 中唐诗人所不可企及的。这些诗从多方面真实而形 象地反映当时边塞战争的实际,闪烁着现实主义和 爱国主义的光彩。

4.用典故: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王维)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 闻道玉门犹被遮, 应将性命逐轻车。(李颀)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 表达效果:使诗歌内容含蓄蕴藉、凝练、含义深 刻。
1、诗的第四句运用什么表现手法写 “愁”?请结合全诗分析。
2、本诗和王昌龄《从军行》之四(青海 长云暗雪山)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3、有人说,边塞诗有时所反映的是“一 种相思,两处闲愁”,结合这首诗,谈 谈你对此的看法。
1、第四句运用虚写(想象、曲笔)手法(1 分),不直接写征人思亲,而是设想亲人思 亲之愁(2分),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征人思 乡之愁绪,感染力强(1分)。 2、这首诗表述的是久戍不归,思慕亲人的愁 情(2分),而《从军行》之四表现了戍边 战士以身许国的壮志豪情(2分)。 3、诗歌前三句借征人的所见、所感、所闻刻 画其怀乡思亲的情感,最后一句写深闺妻子 的万里愁怀。诗人运用曲笔,把征人思亲和 思妇念远巧妙融合,却是“一种相思,两处 闲愁”。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宋)辛弃疾《鹧鸪天》
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1.融情入景、以景衬情: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王昌龄) 野云万里无城郭, 雨雪纷纷连大漠。(李颀) 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王昌龄)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 乱走。(岑参) 表达效果: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正衬:凄清单 调的景——思乡、幽怨的情,奇异壮阔的景—— 豪壮、昂扬的情;反衬:艰苦恶劣的环境——对 英勇威猛将士的赞美之情)
1.分别说出诗中运用的四个典故,并指出这首诗所 表达的思想感情。 1. 在这首诗中,诗人连用四个典故: 诗歌一、二句运用了汊代名将,伏波将军马援和定远侯 班超的典故。(注) 马援曾表示;“为保卫国家,甘愿马革 裹尸而还”;班超也曾言;“为了国家的安定,大丈夫 死而不惧,又何必生还关内呢?” 第三句运用了战国时 代,晋国大败秦国,使其全军覆没,只轮不归的典故, 表现了唐军将士全歼来犯之敌的必胜信念。“只轮”应 是借代战车,整句的意思是,不要乘着自己的战车归附 胡人。海窟:本义为大海,这里指瀚海即西北塞外胡族的 栖息地。第四句运用了唐代著名将领薛仁贵三箭定天山 的典故。薛仁贵在与九姓突厥在天山作战时,连发三箭, 射杀三人,使得敌人下马降服。当时军歌唱道:“将军 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人汉关。”抒写了唐军将士守卫 边疆、以身许国、为国建功的豪情壮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