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地理人口的空间变化复习PPT教学课件

高三地理人口的空间变化复习PPT教学课件


其他 39.7 其他 31.6
(1)表中显示人口跨省流动的大致空间特征是 ( )
A.城市到农村
B.城市到城市
C.中西部到沿海
D.农村到农村
(2)表中人口跨省空间流动的主要原因是 ( )
A.经济因素
B.政治因素
C.资源条件
D.自然灾害
解析:(1)对比表中人口流出和流入省市可以判断出 人口跨省流动的空间特征是从中西部到沿海。(2)为了获 得更高的经济收入和更好的福利待遇,大量的人口由较 落后的中西部地区迁向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
1.现代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
现代国际人口迁移的形式主要有科技移民、劳务输出和国 际难民迁移三种,其迁移人口类型,迁移原因、方向及影 响具体分析如下:
形式 迁移人 口类型
迁移的 原因
科技移民 高素质人才
寻找更好的学习、 工作和生活条件
劳务输出
外国廉价 劳动力
发达国家劳动力 不足,寻找更多
的就业机会
第六章 人口的变化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自主梳理
知识点一
人口的迁移
1.概念:一段时间内人的_居__住__地___在国际或本 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2.国际人口迁移。
迁移时段 19世纪以前
二战以来
特点
以_集__团__性___、大批的移民为主
从_发__展__中__国__家__流向发___达__国__家_; 定居移民减少;短__期__流__动__的人 口增多
答案:(1)D (2)C (3)B
要点突破
要点一
不同人口迁移类型的综合分析)
►原生态图
人口迁移的概念包括了三个要素,即空间位移、居 住地变更和时间限度,这三个要素共同界定了人口迁移 的内涵和条件,缺一不可。空间位移指的是跨越了地区 界线;时间限度指那些居住地“永久性”或“长期性” 改变现象;居住地变更指要跨越地区界线,尤其是行政 区的改变。如图中A、B、C分别为不同行政区,则从A1 到B1、C1到A2属于人口迁移,而A1到A2、C1到C2则不属 于人口迁移。
外汇
许多问题
2.我国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及意义。
人口迁移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国家政策、自 然灾害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历史时期, 因素不同,进而导致人口迁移的方向、特点及目的 存在差异。个体分析如下:
我国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
影响因素 特点 流向
目的
意义
农业经济脆
古代
弱,战争频 繁,自然灾
方向
___欧__洲___人迁移到美洲 和大洋洲
欧洲变为迁入地,拉丁 美洲变为迁出地,西亚 和北非石油输出国成为 迁入地区
3.国内人口迁移。
(1)我国古代:受脆弱的_农__业__经__济_、频繁的战争、 自__然__灾__害__的影响而迁移。
(2)新中国成立以来。 ①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在计__划__经__济__体制和严格的 户__籍__管__理__制度下,_有__计__划___、__有__组__织__地进行。 ②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受__国__家__改__革__开__放__政__策__ 的影响,人口迁移的流量增__大______,流向也发生了明显的 变化。
①气温较适宜 ②位于平原地带 ③开发历史较长
④经济相对发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20世纪后期以来,该地区内部呈现人口由南 向北的迁移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北部( )
A.人口密度低
B.开发了新资源
C.交通条件改善
D.市场广阔
解析:(1)该地区是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纬度 高,气候寒冷,地广人稀,交通不便捷,图中可知矿产 资源丰富。(2)该地区南部纬度相对低些,气温较适宜, 开发历史较长,经济相对发达,因而人口密度相对较高。 (3)20世纪后期以来,随着北部石油、天然气等新资源的 开发,该地区内部呈现人口由南向北的迁移趋势。
以练促记
(2012·上海卷)下面图示的西伯利亚地区是俄罗斯的一 个重要开发区,这里针叶林广布……,据此回答(1)~(3)题。
(1)该地区的区域地理特征包括( )
①地广人稀 ②气候宜人 ③交通便捷 ④矿产丰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该地区南部人口密度相对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南部 ()
答案: (1)C (2)A
知识点二
影响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__气__候____、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等 是最主要的自,然__灾__害____有时也会促发人口的迁移。
2.经济因素:经__济__发___展_、交通和通信等是主要的因素, 其影响是多方面的,并往往起着__主__导____作用。
3.其他因素:如政治、文化因素,其中政策、社会变 战革争、和__宗__教______等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国际难民迁移 战争难民、
政治难民
战乱、种族冲 突、政治迫害
形式 科技移民
劳务输出
国际难民迁移
迁移的 方向
发展中国家流 向发达国家
发展中(贫穷)国家 流向发达(富裕)国 家,人口稠密国家 流向人口稀疏国家
流向和平国家、 能对其提供避难
需要的国家
产生的 影响
发展中国家在 人才和经济上 蒙受双重损失
缓解发展中国家的 给迁入国的政治、 就业压力,赚取 经济和社会带来
20世

纪80 年代
期 中期
以来
影响因素 特点 流向
国家 改革 开放 的政策
流量 大增, 流向 发生 明显 变化
由西部 迁往东 部沿海 城市和 工矿区
目的
意义
务工和 经商, 追求更 好的就 业机会 和更高 的经济 收入
①调节人口 空间分布和 人才余缺; ②加强民族 融合和文化 交流;③促 进经济发展, 缩小地区差

害多

新中国 成立到 20世纪 80年代 中期
国家实行计 划经济体制 和严格的户 籍管理制度
大批 迁移
有计 划、 有组 织
迁往社会 环境和自 然条件较 好的地区
由东部迁 往东北和
西北
逐水草而 居,逃避 战争和自 然灾害, 移民支边
开发工业 基地、垦 荒、支援 边疆建设
①调节人口空 间分布和人才 余缺;②加强 民族融合和文 化交流;③促 进经济发展, 缩小地区差异
以练促记
(2012·南昌调研)下表是2000年中国跨省人口 流动的地区构成表。据表回答(1)~(2)题。
省市
流出
占总量 比重/%
省市
流入 占总量 比重/%
贵州 6.1 福建 5.6
四川 16.1 北京 7.2
湖南 江西 河南 安徽 10.6 8.6 8.3 10.6 上海 江苏 浙江 广东 5.6 8.9 35.5 5.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