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试卷里的古诗
2016-07-07 17:51
(曾经的一篇文章,读之有感,录于此)
总听人说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把语文说得大大的,仿佛无所不包,无所不涉及,无处不插足。
这也难怪,谁让绝大部分领域的表述都离不开文字呢?只不过将宇宙作为一个场,场中的各个元素都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
这也许如空气,数百种气体混为一体,紧密得已经不是简单的方式就能分离开的,只是各种气体的含量有多少不同罢了。
语文到处招摇,但其它学科也不会例外。
有次期中考试,我监考初三化学,一看第一道选择题,才知那些化学老师的了不起——他们能从古诗中看到语文老师根本看不到或者想都想不到的东西。
且看题目:
古诗词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下列诗词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化学老师抛开意象、修辞、韵味、情感、内涵等一切文学因子,从这不断燃烧、爆炸里看到一次又一次的化学反应,只取一点,不及其余,真有“弱水三千,我独取一瓢饮”之气度,远比语文老师来得直截干脆痛快!只不过语文老师也有自己的苦衷:他要含蓄着说,要曲折着说,要简单问题复杂着说,要明白东西糊涂着说。
说来说去,说得自己也是稀里糊涂云里雾里,最后全是不知所云。
再读此题,更感觉到这个出题人(多半是个化学老师吧)的可爱与有趣!任何老师,都要有一颗童心,都要充满情趣,如此,才不会那么古板与机械,才能让学生敬之亲之信之。
这时,也真渴望自己是个化学老师。
这般去解古诗,相较于语文,真是太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