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辐射传热的计算
17
两表面封闭系统的辐射传热
1、两黑体表面封闭系统的辐射传热 如图所示,黑体表面1、2在垂直于直面方向上为无限长,
则表面1、2的净辐射传热量为: (参考例题9-4)
1,2 A1 Eb1 X1,2 A2 Eb2 X2,1
A1 X1,2 Eb1 Eb2 A2 X2,1 Eb1 Eb2
A1 X1,2
多表面系统的辐射传热
将上式与电学中欧姆定律比较可知:
换热量相应于电流强度;
Eb-J 或 J1-J2 相当于电势差;
1 及 1 相当于电阻,分别称为辐射传热
A
A1 X1,2
的表面辐射热阻及空间辐射热阻。
=
Eb J
1
A
31
1,2
=
J1
1
J
2
A1 X1,2
27
目录
9.1 辐射传热的角系数 9.2 两表面封闭系统的辐射传热 ➢ 9.3 多表面系统的辐射传热 9.4 气体辐射的特点及计算 9.5 辐射传热的控制(强化和削弱)
28
多表面系统的辐射传热
在由两个表面组成的封闭系统中,一个表面的净辐射换 热量也就是该表面与另一表面间的辐射传热量。
46
辐射传热的控制(强化和削弱)
(2)控制空间热阻: 1
A1 X1,2
改变空间热阻需要调整物体的辐射 角系数。
例如,要增加发热表面的散热量, 则应增加该表面与温度较低的表面间的辐 射角系数。对温度敏感的元件应布置与冷 风入口处。
47
本章小结
2、有效辐射
48
性质
1、角系数
计算
3、辐射 空间热阻
4、辐射 表面热阻
19
两表面封闭系统的辐射传热
3、有效辐射与辐射传热量的关系
分析a-a处于b-b处两个位置来写出表面1的能量收支。
ba
a-a处能量收支等于有效辐射J1与投入辐 射G1之差,即:
q J1 G1
b-b处能量收支为:
ba
20
q E1 1G1
两表面封闭系统的辐射传热
从上面两式中消去G1,可得有效辐射J与表面净辐射换 热量q之间的关系:
多表面系统的辐射传热
利用上述两个单元电路,可以很容易的画出组成封闭系 统的两个灰体表面间的辐射传热等效网络:
根据该辐射传热等效网络,可以立即写出下列换热计算式:
32
多表面系统的辐射传热
这种将辐射热阻比拟成等效 的电阻从而通过等效的网络图来 求解辐射传热的方法,称为辐射 传热的网络法。
33
多表面系统的辐射传热
X 2,1
A1 A2
对于(c)
X1,2
X1,2a
A2a A1
对于(d) X1,2 X2,1 1
13
辐射传热的角系数
14
辐射传热的角系数
分析左图所示的表面1和表面2之间的角 系数。假定垂直于直面方向上表面的长度是 无限延伸的。做辅助线ac、bd。可得:
X ab,cd 1 X ab,ac X ab,bd
9.3.2 多表面封闭系统网络法求解的实施步骤
画出等效的网络图;
根据电学中的基尔霍夫定律列出节点的电流方程;
求解代数方程得出节点电势(表面有效辐射)J ;
按照公式i =
Ebi Ji
1i
确定每个表面的辐射传热量。
i Ai
34
多表面系统的辐射传热
9.3.3 多表面封闭系统的两种特殊情形
22
两表面封闭系统的辐射传热
同时应用式(9-12)有:
J1 A1
A1 Eb1
1
1
1
1,21111111J2 A2
A2 Eb2
1
2
1
2.1
按能量守恒定律有: 1.2 2,1
以上三式代入辐射传热关系式有:
23
两表面封闭系统的辐射传热
若用A1作为计算面积,上式可以改写为:
收,同时,界面上所感受到的辐射为整个容积的总辐射。
42
目录
9.1 辐射传热的角系数 9.2 两表面封闭系统的辐射传热 9.3 多表面系统的辐射传热 9.4 气体辐射的特点及计算 ➢ 9.5 辐射传热的控制(强化和削弱)
43
辐射传热的控制(强化和削弱)
一、辐射换热的强化
(1)增加换热面的发射率; (2)改变两表面的相对位置,提高角系数。
有一个表面为黑体:
代数方程简化为二元方程组。 (参考例题9-5)
35
多表面系统的辐射传热
有一个表面绝热(净辐射换热量为0): 辐射换热系统中,净辐射换热量为零(绝热)的表面称为
重辐射面。 可以认为它把落在其表面上的辐射能又完全重新辐射出去,
因而被称为重辐射面。
此时绝热表面的温 度是未知的,由其他两 个表面所决定。
CO2的主要辐射光带:2.65~2.8μm 4.15~4.45μm 13~17μm
H2O的主要辐射光带:2.55~2.84μm 5.6~7.6μm 12~30μm
40
气体辐射的特点
H2O的主要辐射光带
CO2的主要辐射光带
41
气体辐射的特点
2、容积性 投射到气体层界面上的辐射能要在辐射行程中逐渐被吸
24
两表面封闭系统的辐射传热
对下列三种情形式(9-13)可以进一步简化: (1)表面1为非凹表面。此时, X12=1。式(9-13)可以简化为:
1,2
A1 1
1
Eb1 Eb2
A1 A2
1
2
1
25
两表面封闭系统的辐射传热
(2)表面1和表面2相差很小,即A1/A2→1时,该系统是 个重要特例,如图所示两无限大平板。式(9-13)可以简化 为: (参考例题9-2)
本章小结
一表面为黑体; 一表面为重辐射面;
气体辐射的特点:选择性和容积性 (1)控制表面热阻
辐射传热的控制 (2)控制空间热阻
49
The end
主讲人:郭智群
50
5
辐射传热的角系数
9.1.2 角系数的性质
1、角系数的相对性 一个微元面dA1到另一个微元面dA2的角系
数,记为Xd1,d2
6
辐射传热的角系数
分析两个有限大小表面A1,A2之间角系数的相对 性。两个表面间的换热量记为Φ1,2:
1,2 A1 Eb1 X1,2 A2 Eb2 X 2,1 A2
第九章 辐射传热的计算
主讲人:郭智群
1
内容概要
两表面封闭系统
多表面封闭系统
辐 射
辐射传热
辐射传热
传
热
强
角系数
化 与
削
定义
性质
计算方法
弱
2
目录
➢ 9.1 辐射传热的角系数 9.2 两表面封闭系统的辐射传热 9.3 多表面系统的辐射传热 9.4 气体辐射的特点及计算 9.5 辐射传热的控制(强化和削弱)
3
辐射传热的角系数
9.1.1 角系数的定义
两个表面的辐射换热量与两个表面之间的相对位 置有很大关系。
4
辐射传热的角系数
定义:我们把从表面1发出的辐射能中落到表面2 上的百分数,称为表面1对表面2的角系数,记为X1,2。
假定: (1)漫射表面; (2)辐射热流密度均匀。
角系数是一个几何因子, 与表面温度和发射率无关。
8
辐射传热的角系数
3、角系数的可加性 如右图所示,考察表面1对表面2的角系数。从表面1
落到表面2的总能量等于落到表面2上各部分辐射能之和。
9
辐射传热的角系数
9.1.3 角系数的计算方法 1、直接积分法
按照角系数的基本定义通过求解多重 积分而获得角系数的方法。
10
辐射传热的角系数
11
辐射传热的角系数
在多个表面组成的封闭系统中,一个表面的净辐射换热 量是该表面与其余各表面分别换热的换热量之和。
29
多表面系统的辐射传热
9.3.1 两表面换热系统的辐射网络
根据有效辐射计算式(9-12)得:
q
Eb J
1
11或11 =
Eb J
1
A
又据9.2节式(d):
1,2
=
J1
1
J
2
30
38
气体辐射的特点
一、辐射性气体
✓ 在工业上常见的温度范围内,氧、氮、氢等分子结构对 称的双原子气体,可以认为是热辐射的透明体。 ✓ 辐射性气体主要有:二氧化碳、水蒸气、二氧化硫、甲 烷、氟里昂等三原子、多原子及结构不对称的双原子气体 (一氧化碳)。
39
气体辐射的特点
二、气体辐射的特点 1、对波长的选择性 辐射性气体只在某些特定波段具有辐射和吸收本领。
45
辐射传热的控制(强化和削弱)
当物体的辐射涉及温度较低的红外辐射与太阳辐射 时,强化或削弱辐射换热需要从控制红外辐射的发射率与 对太阳辐射吸收比同时入手:
太阳辐射:0.3~3μm 物体红外辐射:>3μm 太阳能吸热面材料理想特征:在 0.3~3μm波长范围内光谱吸收率接 近1,在大于3μm波长范围内光谱 吸收比接近0。
18
两表面封闭系统的辐射传热
2、有效辐射 投入辐射G:单位时间内投入到单位表面积的总辐射能; 有效辐射J:单位时间内离开单位表面积的总辐射能;有 效辐射不仅包括表面的自身辐射E,还包括投入辐射G中被表 面反射的部分ρ G。
J1 E1 1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