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现状和问题电子银行业务是指银行业金融机构利用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通信通道或开放性公众网络,以及银行为特定自助服务设施或客户建立的专用网络,向客户提供银行服务。
这种全新的为客户服务的方式,可以使客户不受地理和时空的限制,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方式提供服务,即平常所说得3A服务(1)。
银行通过电子化渠道向客户提供银行和相关产品和服务包括:商业POS机终端、ATM自动柜员机、电话银行、个人计算机、网络、手机等。
电子银行业务属于一种全新的银行服务方式,是信息技术和现有银行业务相结合的创新产物,是对柜台服务的提升和补充。
我国电子银行业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近年来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以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自助银行,网上证券,网上保险等为代表的新型服务方式,为广大用户带来了方便快捷的服务体验。
一、我国电子银行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一)电子银行的发展现状1、我国电子银行业务发展迅速,但发展层次较低,创新产品较少。
自1997年4月招商银行开通了交易型的网上银行业务以来,我国的网上银行业务得到迅速发展。
截至2008年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网上银行个人客户达到14814.63万户,较年初增加5119.74万户,增速达到52.81%;网上银行企业客户达到414。
36万户,较年初增加223.63万户,增长117.25%;电话银行个人客户为20274.68万户,较年初增加4674.74万户,增长29.97%;电子银行2008年度交易金额为301.80万亿元,包括年费收入、手续费收入在内的业务收入达到22.91万亿元。
对于很多商业银行,电子银行已经成为重要的业务服务渠道和形象宣传平台,并且是业务创新的重要领域;对于广大客户来说,电子银行方便、快捷、全天候的服务为客户创造了更多的价值。
对于全国性商业银行来说,电子银行的贡献率现在一般都在50%以上。
如果一家银行现在其柜面业务占比还是50%以上的话,那么,这家银行在全国性银行当中将很难立足。
但我国的电子银行业务基本上是传统业务流程,大部分业务是传统业务在网上的“翻版”,业务量主要集中在帐务查询和转帐两方面,产品创新较少,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层次较低,服务功能尚不完备,风险防范措施有待加强。
2、我国的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水平较低,但发展潜力巨大。
据统计,美国70%、日本50%的家庭开始广泛使用电子银行服务,发达国家银行的电子银行业务量占全部银行业务量比重接近70%,国外85%的银行投资发展网上银行业务,而我国电子银行发展水平还相当低,因此发展潜力巨大(3)。
电子银行业务能够有效降低银行的运营成本,因为电子银行是单笔交易成本最低的银行服务渠道。
由于电子银行投入相对固定,业务量扩大不会引起交易总成本的显示提高。
3、电子银行业务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日趋成熟。
目前,电子银行已经成为我国金融业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点。
中国人民银行计划建成以金融信息化为主体的金融监管体系和现代化的支付体系,实行中央银行全面信息化管理。
世界银行援助项目“中国国家现代化支付系统”(CNAPS)已进入推广应用阶段。
这一系统是集金融服务、金融经营管理、金融宏观货币政策于一体,以中国国家金融网(CNPN)为支付通讯网络,主要由下层支付服务系统和上层支付清算系统组成的综合性金融服务系统,其建成和运作将把我国支付服务带入一个新时代。
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于2000年6月成立,其职责是给电子商务中各个实体颁发统一的、难以造假的电子证书,并负责检验、管理各方参与者身份的真实性。
这对电子商务、网上银行业务的顺利应用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此外,近年来我国已相继颁布实施的《商用密码管理条例》、《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联网保密管理规定》和《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及《关于维护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的决定草案》等法规的出台对于我国电子商务及电子银行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法律规范和保障。
(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1、电子交易的观念还相当淡薄。
虽然电子银行在我国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有相当一部分人对电子交易是否货真价实仍心存疑虑,人们的观念及素质还跟不上网络技术的发展。
电子交易不仅需要网络终端设备的普及,还需要参与者对电子商务及网络技术的熟练掌握和运用,而这几方面我国都还相当薄弱。
2、缺乏全国统一、权威的CA认证中心。
目前,国内几家网上银行都是直接或间接地靠自己建立的CA。
从规范的角度讲,只有国家出面建设统一公用的认证中心,才能起到认证中心中立、权威的作用。
人民银行虽已在1999年4月发了标书,开始建设统一的CA认证中心,但进展缓慢。
当这种情况阻碍了商业银行进行网上银行建设的步伐时,各商业银行或人行的地区分行便会另起炉灶。
如果各银行或地区都建设自己的CA认证中心,一来先建设后统一,会出现交叉认证的问题,若再加上与国外银行的交叉认证,会大大阻碍网上银行的服务效率及准确性,二来也会导致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3、信用机制不健全,市场环境不完善。
尽管我国的市场经济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我国的信用体系发育程底低,目前商业银行电子支付系统各自为政,企业及个人客户资信零散不全,有关信息资源不能共享,其整体优势没有显现出来。
海关、税务、交通等与电子支付相关部门的网络化水平未能与银行网络化配套,制约了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
4、安全防范。
确认客户身份和保证数据的保密性和完整性,是电子银行发展的根本保障。
由于互联网本身的开放性和电子银行在技术上的复杂性,信息安全问题成为电子银行建设过程中的核心问题。
我国的网络银行在安全性方面存在三个隐患:一是大部分计算机硬件设备主要依靠从国外进口,许多国家的安全产品,其核心技术也是国外的;二是系统加密程序不够,容易造成客户资金流失;三是网络系统不稳定,容易出现操作问题(4)。
5、法律法规仍相对滞后。
目前电子银行信息传输采用的规则都是TCP/IP 协议,与客户在言明权利义务关系的基础上签定合同,出现问题则通过仲裁解决。
由于缺乏相关的法律,问题出现后涉及的责任认定、承担、仲裁结果的执行等复杂的法律关系是现在难以解决的。
新《合同法》中虽然承认了电子合同的法律效应,却没有解决数字签名的问题。
这些无形中都增加了银行和客户进行电子银行金融交易的麻烦和风险。
6、金融品种单一、系统整合性较差。
要建好一家电子银行,首先应该基本具备如下特征:服务全能化、风险分散化、信息一体化、业务市场化、标准国际化和手段电子化。
但目前国内大多数银行金融品种单一,风险非常集中;内部业务系统整合性较差,数据不统一,很难把有关单元有机地衔接起来,而且目前国内电子银行及电子商务的管理和服务体系还跟不上,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
7、外资银行的冲击。
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外银行必然会依托其雄厚的资本、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新型的金融产品、信息技术的高效应用和优良的服务质量等,和国内所有的金融机构展开激烈的市场争夺。
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商业银行的整体经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入关以来,外资银行逐步进入我国金融市场,银行业的竞争愈加激烈,电子银行成为重要的竞争武器。
商业银行为了在新形势下持续生存发展,对电子银行的发展提出了根本性要求,不仅有力地推动着它快速向前迈进,而且决定了最终的发展方向。
8、其他问题。
以网上银行为例,由于我国网上银行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未形成规模,各个银行过度竞争有意降低网上银行服务的收费标准,造成网上银行业务盈利空间不足,降低了各银行的积极性等等因素都将制约我国网上银行的快速健康发展(5)。
二、电子银行业务运作中的风险伴随着信息化在银行中的快速发展,电子银行潜在风险已经日益显现。
由于电子银行业务与传统银行业务有很大不同,具有网络化、虚拟化、自助化等特点,在风险种类,风险控制的方法和手段上就有很大的特殊性,充分认识电子银行风险环节,有效防范风险,对银行业规避风险,保障电子银行健康稳健发展,维护银行信誉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种类繁多、内容和表现形式不一,但大体可划分为操作风险、声誉风险和法律风险等。
(一)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指由于内部程序不完善或失效以及有关制度、系统或人工操作出现问题,或外部因素引起的风险。
具体又包括安全性风险、系统的设计、运行与维护风险。
1、安全性风险。
由于电子计算机功能的增强,线路入口点在地理上的分散性,以及包括因特网之类公共网络的各种通讯系统的使用,对进入银行的核心会计系统和风险管理系统的控制变得日益复杂化,各种具体的访问和认证问题可能发生,使电子银行系统遭受外部攻击。
银行还会由于员工欺诈和疏忽造成的过失而面临风险。
2、系统的设计、运行与维护。
银行面临其选择的系统设计不完善或运行不顺畅的风险。
例如电子银行系统可能与客户的需求不匹配,业务发展滞缓;外部服务供应商可能不具备必要的专业技术或不能及时更新技术或因自身企业不能履行义务技术服务;应用系统瘫痪不能及时恢复正常等等;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银行面临系统被淘汰等等的风险。
(二)声誉风险声誉风险是指由于负面的公众舆论对银行造成的风险,致使银行建立和维护客户关系的能力严重受损,导致资金筹措或客户群方面的重大损失。
例如网上银行产品和服务或流程产生了负面公众舆论,以致严重地影响了银行的收益或损害了银行的资本,这时便产生声誉风险。
它会影响银行建立新型客户关系、使该机构面临诉讼、资金损失或声誉损失。
(三)法律风险法律风险是指由于违反法律、法规、规章或交易习惯或职业道德伦理标准,或者与之不一致,或交易各方的权利和义务未能合理分配,或者通过电子媒介订立的协议效力不确定等情况而造成的风险。
由于电子银行发展缺少可以依据的标准,而电子银行业务在交易规则,交易合同的有效性,交易双方当事人权责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与传统银行相比更复杂,更加难以界定,相应法律法规空白的存在,很容易产生擦边球现象,并且一旦发生纠纷很难解决(6)。
三、电子银行业务风险防范措施针对电子银行面临的与技术相关的风险问题,商业银行应采取技术安全措施、外部资源的管理、专业技术的培训和应急措施的建立等手段进行风险防范,以确保自身健康发展。
同时,国家也应该加快电子银行的立法,加大对高科技金融犯罪的打击力度,为电子银行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电子银行的技术安全措施技术安全措施包括很多种类,比较常见的有密码技术、口令、防火墙、防病毒和主服务器的管理等。
应用密码技术防止黑客的入侵,防止内部人员随意泄露有关的资料和信息,保持资料的秘密性。
利用口令(Password)控制机器设备,防止无关人员随意进入和使用设备的技术措施,同时采用各种系统化的措施来管理口令。
使用智能卡作为进入系统的“身份证”,采用生物技术措施来识别有关当事人身份。
通过防火墙将银行的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分割使外部人员无法随意地进入内部网络,或将内部网络加以分割使不同级别、不同岗位的人无法随意进入其他部门,或将不同保密程度的信息放置在不同的位置,或将实际的设备分开放置、集中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