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读后感
崇仙中学——张春亮
从整体上来讲,《呐喊》这部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本质并没有得到改变,广大下层人民的生活水平没有得到改善,反而越来越糟糕。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狂人日记》,“狂人”出生于封建士大夫家庭,身受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压迫,造成对社会的恐怖心理。
他认定现在是个“吃人”的世界,封建制度是“吃人”的社会。
他半夜察看历史,终于在文中的夹缝之中看见写着的两个字“吃人”。
他对吃人社会发出勇敢的挑战,相信将来的社会是“容不得吃人的人”,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小说揭露了封建礼教在仁义道德掩盖下“吃人”的本质,因此被誉为“彻底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声春雷”;另一篇更让我印象深刻,就是《阿Q正传》了。
只要读《呐喊》,如果不好好看看这篇作品,那么就太可惜了,正如到了北京而没有去长城一样。
这篇作品中对阿Q的剖析,对国人的劣根性的描述真是惟妙惟肖。
《阿Q正传》是以辛亥革命前后一个农村小镇未庄坐为背景,塑造了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迫害的农民典型。
他是既没有钱,也没有权;他没有家,也没有固定的职业。
从生活地位看,阿Q受到惨重的剥削,他没有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就连自己的姓都没有。
阿Q
悲惨的现实处境,让他不得不找一些东西胜于其他人,这时作者就把国人的劣根性在阿Q身上集中的体现出来,这就是大家所熟悉的“精神胜利法”。
“我的儿子会阔的多啦!”;被别人打败了,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象样……”等等,于是他胜利了;。
遇到各种“精神胜利法”都应用不上的时候,他就用力在自己脸上打两个嘴巴,打完之后,便觉得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于是他又得胜地满足了。
鲁迅先生曾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阿Q有时也去欺侮处于无告地位的人,譬如被假洋鬼子打了之后,就去摸小尼姑的头皮,以此来炫耀自己的能力,在作品中,这种劣根性被描写的淋漓尽致。
这种发泄自己的不满与他的自轻自贱样是令人“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行动。
阿Q的“精神胜利法”实际上只是一种自我麻醉的手段,使他不能够正视自己被压迫的悲惨地位。
小说更深刻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阶级矛盾和“精神胜利法”产生的历史根源,有力地批判了辛亥革命的脱离群众和不彻底性,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弃医从文来改变国民现状的愿望。
《呐喊》是一部巨作,虽然它的篇幅小,文章少,但是在文中揭露的中国却是针针见血。
试问处在一个黑暗的社会又有几人能够看清现状,并且有力的唤醒这些熟睡的人们呢?那就是鲁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