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第一部分基坑围护设计说明一、方案设计依据二、工程概况三、设计原则四、工程地质条件五、基坑围护方案六、基坑排水和防渗措施七、基坑施工及开挖要求八、其他施工要求九、基坑监测十、应急措施第二部分围护设计图纸第三部分计算书附件地质勘察资料第一部分基坑围护设计说明一、方案设计依据1、xxxx提供的本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2、设计院提供的本工程地下室总平面图、基础平面布置图及承台详图等;3、《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4、《建筑深基坑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JGJ311-2013);5、《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6、《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7、《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8、《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9、《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11 );10、《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2011年版;11、《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12、《复合土钉墙基坑支护技术规范》(GB50739-2011);13、浙江省标准《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程》(DB33/T1096-2014);14、浙江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33/1001-2003);15、《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3);16、建设部文件建质[2009]87号关于印发《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的通知;17、xx市深基坑工程安全技术管理规定(台建规[2006]419号文件);18、关于开展建筑基坑支护结构实体抽样检测的通知(台质检[2012]9 号文件);19、关于加强建筑工程基坑及周边环境沉降(变形)监测管理的通知(台建规[2013]244)。
执行上述规范时,浙江省规范已定的按浙江省规范执行,浙江省规范未规定的,按国家规范执行。
二、工程概况1、主体概况本工程总用地面积26985 m2,总建筑面积158002 m2。
拟建工程主要为6幢住宅楼及1幢商场,其中商场为4层,拟建住宅楼为26层~33层不等,框架剪力墙结构。
全场均设两层地下室,工程桩为钻孔灌注桩。
2、基坑概况本工程结构北侧±0.00=+47.70m,南侧±0.00=+47.10m。
现周边地面标高为45.50~47.20m,总体呈北高南低。
地下室底板顶标高为37.55~38.95m,主楼底板板厚500mm,其余区域为400mm,下设100mm厚素砼垫层。
周边地梁均为下翻梁,梁高为700mm、850mm。
单桩承台高800mm,其余承台高1500mm。
开挖深度:主楼临近基坑边线区域按承台垫层底考虑,其余区域按地梁垫层底考虑,开挖深度为7.85~9.95m。
3、地理位置及周边环境本工程位于xx县环城南路以南,穿城南路以东,场地现状为农耕地。
周边环境复杂,东南西三侧均为民房,民房层数为4~7层,砖混结构,天然浅基础,与地下室外墙距离7.0~20.0m不等;北侧环城南路与地下室外墙最小距离约为15.0m。
4、地表超载根据场地四周条件,本次设计预先考虑出土口位于东北角。
坑外地表超载北侧(考虑堆载)取40kPa,东侧、南侧、西侧取20kPa+60kpa(民房处)。
三、设计原则1、保证围护结构及土体在施工期间的整体稳定性;2、在基坑开挖和施工过程中,确保周边建筑安全,道路、管线等正常使用;3、方便施工、工程造价经济合理。
四、工程地质条件1、土质条件依据浙江省工程勘察院提供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在场地勘探深度内地层分布如下:①0层:杂填土(mlQ)杂色,松散,场地大部主要以黏性土夹植物根系为主,场地东侧以碎卵石夹黏性土回填而成,其中ZK22~ZK27底部含有0.3~0.4m厚的黑色暗浜填土。
该层全场均有分布,厚度0.30~2.10m,结构松散,土质不均,物理力学性质差。
②1层:含黏性土圆砾(alQ3)灰黄色,灰色,稍~中密,饱和,径一般0.2~2cm,亚圆形,以中风化凝灰岩类为主,含量约为30%~35%,径大于2cm颗粒含量约为20%~25%,余为黏性土及砂,土质不均,局部黏性土含量较高。
该层场地内均有分布,顶板标高43.70~46.62m,层厚3.10~8.90m,物理力学性质较好。
②1‘层:粉质黏土(alQ3)灰黄色,可塑,厚层状,稍有光泽,韧性及干强度中等,摇振反应无,土质不均。
该层仅在ZK23、ZK24有分布,顶板标高39.63~40.79m,层厚1.30~2.30m,物理力学性质一般。
②2层:含黏性土砾砂(alQ3)灰黄色,稍密~中实,湿,亚圆形,径一般大于0.2cm,其中径0.2~2cm 颗粒约占10~20%,径大于2cm颗粒约占20~30%,以中风化凝灰岩类为主,孔隙中充填砂及粘性土,土质不均。
该层仅在场地南侧有分布,顶板标高35.81~40.78m,层厚0.60~6.10m,物理力学性质较好。
②3层:含黏性土圆砾(alQ3)灰黄色,中密~密实,饱和,径一般0.2~2cm,亚圆形,以中风化凝灰岩类为主,含量约为35%~40%,径大于2cm颗粒含量约为30%~35%,大者达到6cm以上,余为黏性土及砂,土质不均,局部砂含量较高。
该层场地内均有分布,顶板标高34.51~41.62m,层厚2.70~7.40m,物理力学性质较好。
③1层:全风化泥质粉砂岩(K2t)紫红色,风化强烈,原岩风化成黏性土,砂土状,结构尚可辨,遇水崩解。
该层除场地南侧外均有分布,顶板标高30.65~38.00m,层厚0.40~4.70m ,物理力学性质一般。
③2层:强风化泥质粉砂岩(K2t)紫红色,细粒结构,层状构造,岩石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岩芯呈碎块状。
该层场地内均有分布,层厚一般较小,局部较大,顶板标高27.28~35.44m,层厚0.40~2.20m ,物理力学性质较好。
③3层:中风化泥质粉砂岩(K2t)紫红色,细粒结构,层状构造,岩石裂隙较发育,岩体趋于完整,岩芯呈短柱~柱状,岩质较软,钙质胶结,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级,RQD约为80%~90%。
该层场地内均被揭露,未揭穿,顶板标高26.28~34.00m,揭露层厚7.40~11.00m,物理力学性质好。
地基土的分布、埋藏情况及岩性特征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及钻孔柱状图。
对以上各层土的厚度h、天然重度γ、固结快剪试验的内聚力C及内摩擦角φ进行了处理、归类、统计,各层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见表4。
表4:场地各土层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表中C、φ括号内为设计取值)2勘探期间测得地下水位埋深为0.40~3.00m,标高为43.78~45.86m,年变化幅度1.50~2.00m,场地周边北高南低,抗浮设防水位采用基坑外围南侧小区道路最低点路面标高44.60m。
根据本区地下水赋存形式、埋藏条件、水理性质等特征,可将本区地下水划分为第四系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水类型。
孔隙潜水赋存于②1、②2、②2层圆砾、砂砾层中,其透水性相对较好,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垂直补给和地表水体的侧向补给,水量、水位变化受季节性气候影响较大,动态变化大,通过自然顺层向低洼方向排泄。
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基岩的风化裂隙、构造裂隙中,连通性差,多呈线状或脉状分布,无统一地下水位, 受构造、地貌、气候及岩性等因素控制,主要受大气降水和上部孔隙潜水的补给,水量贫乏。
本次勘察针对②1、②2、②2层圆砾、砂砾层,在ZK46进行野外抽水试验,试验结果见表2。
表5 抽水试验成果表五、基坑围护方案设计1、本工程基坑特点:综合分析场地周边环境、土质条件、基坑开挖深度及形状,本工程基坑具有以下特点:(1)周边环境复杂,北侧为环城南路,车流量大,其余三侧民房密集,砖混结构,浅基础,与地下室外墙线最近距离约为7.0m,基坑开挖对民房影响较大。
(2)基坑开挖深度较深,最大开挖深度达9.95m,且面积较大,边线较长,对围护不利。
(3)基坑围护影响范围内碎石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较好,且层厚较大,基坑底部处于含粘性土圆砾中,对坑底隆起和基坑变形控制较为有利。
(4)基坑面积较大,形状不规则,开挖期间可能处于雨季,对基坑较为不利。
根据《浙江省基坑工程技术规程》中对基坑的分类,本基坑工程安全等级:西侧远离民房区域及北侧一层轻质施工用房区域为二级,基坑侧壁重要性系数为1.0;其余区域均为一级,基坑侧壁重要性系数为1.1。
2、围护方案比较与确定根据本工程基坑特点,在“安全、经济、方便施工”的原则下,本设计对五种围护结构方案进行比较,具体如下:方案一、分级放坡方案对于地质情况较好,周边开阔无重要建(构)筑物、管线、管道的场地,采用分级放坡方案可大大节约造价及缩短工期,达到有效经济目的。
方案二、土钉墙方案土钉墙支护较其它支护方法主要有以下特点:土钉墙支护属主动模式,充分发挥土体的自稳能力,改变了传统的被动挡土模式。
其作用机理是由上至下开挖土体时土钉加固现场原位土。
土钉支护施工速度较快,基坑放线后即可开挖,采用边开挖边支护的方式进行,工期短。
节约投资,较围护桩等支护形式费用低。
施工噪音低,无环境污染;施工时占地少,在基坑内操作,无污染。
坑内不设支撑,便于进行土方及基础结构施工。
方案三、排桩加预应力锚索方案桩锚支护体系其主要特点为采用锚杆(索)取代内支撑,给支护排桩提供锚拉力。
坑内施工的空间大,故基坑内的土方开挖与地下结构的施工更为方便快捷,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省工期。
但是由于锚杆(索)长度较长,极易产生超红线问题,例如打到建筑物基础以下,引起不必要的纠纷,xx大多数区市也已明令禁止锚杆(索)超红线。
方案四、双排桩方案当场地土软弱或开挖深度大时,或基坑面积很大时,可采用双排桩支护形式,通过钢筋混凝土灌注桩、压顶梁和连梁形成空间门架式支护结构体系,可大大增加其侧向刚度,能有效限制基坑的侧向变形,但造价较高。
方案五、排桩内支撑方案排桩加内支撑的支护方式具有无需占用基坑外侧地下空间资源、可提高整个围护体系的整体强度和刚度,可有效控制变形。
采用排桩加内支撑,其围护桩直径、间距、入土深度均可完全按需要进行设计及施工,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可将有限的材料用到必须的地方。
同时对周边后期建设无任何影响,但造价较高。
综合考虑基坑施工工期、造价及对后期周边建设影响,结合地区经验,本设计采用土钉墙+排桩内支撑+双排桩+排桩加预应力锚索+排桩加桩间土钉加强方案。
方案简述如下:(1)场地东侧、南侧、西南侧紧邻民房,为控制位移,采用排桩刚性支护体系,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分为排桩内支撑、双排桩、排桩+桩间土钉加强三种支护型式。
(2)根据施工需要,北侧西段约40m区域搭设一层轻质施工用房,该区域采用分级放坡+土钉墙支护;北侧其余区域作为施工堆场,采用排桩内支撑及桩锚支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