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气化理论源流考作者:沈红艺关键词:气化中医基础理论源流考证气化理论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的形成与发展,与中国古代元气论哲学有着密切的关联。
本文从历代文献中整理研究有关气化的论述,探讨中医气化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为进一步研究中医气化、气机理论提供文献依据。
1中医气化说肇始于《内经》气化一词首见于《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后世医家都宗其旨来进行阐发,用以说明机体津液在生成、输布、排泄过程中,气与津液、津液化为尿液的生理机制。
在专论五运六气的《素问》七篇大论中还多处用了气化一词。
中所说的“气”,虽有“天气”、“地气”之分,但实质主要是指风、热、火、湿、寒、燥六气,亦即自然界的各种气候变化。
“化”,在《天元纪大论》中释为“物之生谓之化”、“在地为化,化生五味”等,故可以说是指自然界中的各种物性、物化现象。
故其“气化”含义,即指自然界各种气候的物化现象,自然界气候正常变化,其物化现象也正常,故《气交变大论》说:“善言气者,必彰于物。
”此外,在《内经》中除了直接运用“气化”一词外,还有许多处虽未有气化一词,而实际内容是论述了“气化”的问题。
如《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夫物之生从乎化,物之极由乎变。
”《素问·天元纪大论》也说:“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这里的“生”、“化”、“极”、“变”,都是由于气的运动而发生的变化,说明没有气的运动,也就不可能发生变化。
故《素问·六微旨大论》强调说:“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
”《内经》在阐述人体生理时,虽未用“气化”一词,但也涉及到“气化”的内容,其中以“形与气”的转化问题更为突出。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精化为气。
”这段原文比较概括地说明了饮食物“气”、“味”与人体的“形”、“气”、“精”之间的转化关系,这种物质之间气化为形、形化为气的过程,也就是气化的过程。
其他如《灵枢·营卫生会》关于“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气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的论述,这种水谷精微化生血液,实际上也是说明“形”、“气”之间的转化问题。
2隋唐时期,气化含义逐渐扩展隋·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五脏六腑诸候》中指出:“膀胱象水,王于冬,足太阳其经也,肾之府也。
五谷五味之津液悉归于膀胱,气化分入血脉,以成骨髓也,而津液之余者,入胞则为小便。
”巢氏在肯定膀胱为“津液之腑”的前提下,指明津液须经过气化,入脉为血,注骨成髓(精),入胞则为小便。
可见,这里的气化含义,远较《内经》广泛,不仅是指津液转化为尿液排出体外的机制,也包括了津液转为为血、精等过程。
唐·王冰在次注“气化则能出焉”时认为:“若得气海之气施化,则溲便注泄;气海之气不及,则闭隐不通,故曰气化则能出矣。
”强调了“气海之气”施化的作用。
他还较全面地认为津液的代谢是肺、脾、肾、三脏的功能,补充了《素问·经脉别论》中仅提肺、脾而不及肾之论,他说:“水土合化,上滋肺气,金气通肾,故通调水道,转注下焦,膀胱禀化,乃为溲矣。
”其次,他在释《素问·水热穴论》时说:“肾主下焦,膀胱为府,主其分注,关窍二阴,故肾气化则二阴通,二阴闭则胃气满,故云肾者,胃之关也。
”强调肾的气化是关键。
3宋金元时代,气化论的进一步发展许叔微创“真火”蒸腾气化说,首次明确肾的气化为“真火”的作用。
“气化”属肾,王冰已论述于前,但明确以“肾气”——“真火”来“上蒸脾胃,变化饮食” (《普济本事方·消渴》)为许氏所首创。
许氏用“蒸化”喻“气化”,强调肾之真火在人体精、气、血、津液的生成和转化中的作用。
他还形象地将肾气真火与脾胃的关系比喻为“鼎”与“釜”,如《普济本事方·二神园》中说:“譬如鼎釜之中,置诸水谷,下无火力,虽终日米不熟,其何能化。
”这里,许氏对肾的气化认识,从前人只重视其对水液的作用,发展到推动脾胃运化水谷精微,显然较前进了一大步。
其次,许氏对“肾气真火”的论述,已寓有肾阳的含义,这对后世温补派的形成,“命门为气化之原”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刘完素发《内经》“六气气化”之论,创“六气兼化”之说,他在《素问玄机原病式·寒类》中提出:“然六气不必一气独为病,气有相兼。
”可见刘完素的“六气兼化”说,是根据病邪性质的不同,而有三种含义:其一是性同而兼化,后人称为“同化”,如火热与风皆属邪,多兼化为病;其二是性异而兼化,如湿为阴邪,热为阳邪,湿热常相兼而为病;其三是制甚而兼化,这是刘氏运用“亢害承制”的理论来说明六气的兼化关系,如“诸痉刚强,亢则害,承乃制,故湿过极,则反兼风化制之。
然兼化者,假象,而实非风也。
”这种兼化实是与疾病本质相反的假象,故刘氏特别强调不可被假象所迷惑误治兼化。
李东垣创脾胃元气说,强调谷气上升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本,把他脾胃之气的盛衰常变与体内的各种气化过程联系起来,同时,认为水谷在体内的转化,是在脾胃之气的升清降浊中完成的,而东垣尤其重视其升发作用对气化的重要意义,认为人身的气化,合赖于“少阳春升之气”,而“少阳之气”得以升腾,又赖于“胃和”,少阳之气得到谷气之常,才能发挥其升腾作用,化生气血。
朱丹溪认为“相火”为人体气化之本为在《格致余论·相火论》中说:“天主生物,故恒于动,人有此生,亦恒于动,皆相火之为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
”可见丹溪论为相火是万物生化之源,而对于人体来说,也基于相火之正常运动,才能维持人的正常生命活动,才能有正常的气化作用。
反之,相火之动失常,必然会导致疾病的产生。
丹溪虽未言明“气化”,但其实质内容是以“相火”为气化之本,亦为命门学说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4明代,命门学说的形成促进了气化说的发展明代出现了命门学说、温病学说等新学派,特别是命门学说的形成,促进了气化学说的发展。
4.1气化之原在命门孙一奎的“肾间动气”说与张景岳的命门水火说,虽有所异,但均认为命门是气化之原。
如孙一奎根据《难经》之说,认为命门即是肾间动气,同时认为“肾间动气”来源于先天“有生之初”,通过气化而成形,他在《医旨绪余·命门图说》中论述:“盖人以气化而成形者,即阴阳言之。
夫二五之精,妙合而凝,男女未判,……内含一真气,以为生生不息之机,命曰动气,又曰原气,禀于有生之初,以无到有。
”张景岳从总体上也认为“生化之道,以气为本,天在万物莫不由之。
”(《类经·摄生类》)在论及人体气化时则更明确指出:“然气化之原,居丹田之间,是名下气海,天一元气,化生于此。
”随着命门学说的发展,命门寓阴阳之说又渐趋统一。
与此同时,对于发生气化的关键在于“阳气之动”的认识也较一致。
如孙一奎认为:人之所以有生,全“赖此动气为生生不息之根,有是动则生,无是动则呼吸绝而物化矣”(《赤水玄珠·肾无痘辨》)。
赵献可以“走马灯”中之火作比喻,说明“火旺则动速,火微则动缓。
火熄则寂然不动”(《医贯·内经十二官论》)。
张景岳虽阐述命门兼具水火,但更强调命门之火在气化中的作用,认为“阳旺则气化”(《景岳全书·命门余义》),他说:“凡属气化之物,非火不足以生。
”4.2“精气互化”之说更趋明确精气互化,在《内经》中虽已论及,但张景岳进一步明确了其互化过程就是气化过程。
他在《类经·阴阳类》中指出:“既云气归精,是气生精也,而此处又曰精化为气,是精生气也。
”在治疗上,用两仪膏以治精不化气,制参术膏以疗气不化精,佐证了“精气互化”之机理。
4.3“三焦气化”的提出在命门学说形成过程中,掀起了命门、三焦、相火之争,通过争议,对于“水气互化”的阐述更趋完善。
众多医家都主张“水道出自三焦,非气莫化”,非膀胱一腑之功能。
孙一奎在《赤水玄珠·痞闭遗溺不禁辨》中即提出“膀胱藏水,三焦出水”的观点。
赵献可认识到小便的生成和排泄过程,不仅仅与肾及膀胱的气化有关,而是一个涉及上、中、下三焦,肺、脾、肾多脏的复杂的过程,故率先明确提出“三焦气化”之说。
张景岳虽未明确提出“三焦气化”,但对于“水气互化”说的论述颇为清楚。
首先,他以为:“精即水也”(《求正录·大宝论》),所谓水气互化,与精气互化相雷同。
其次,景岳在论述水液代谢时非常重视肺、脾、肾之间相互关系,进一步明确了“其制在脾”的作用机理。
如他在《景岳全书·肿胀》中说:“凡水肿之病,乃脾肺肾三脏相干之病。
益水为至明,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
”4.4“膀胱气化”的新解明代医家肖京对膀胱“气化能出”和三焦“水道出焉”的差异作了探讨。
肖氏认为:“三焦既主相火,水道之出,无非禀气以为决也,不曰能出,而曰出矣!盖气本自化,不待化于气始能出也。
今津液主水,膀胱司水,水不自化,而化于气,此阴以阳为用,未免少费功夫,故不曰出焉,而曰能出焉。
”肖京,从“能出”和“出”的一字之差别来说明气和水的关系,并注重以气为主,如他又说:“今夫津液固全资气化,设使气一凝滞不运,则膀胱虽满积而不能出矣,气一虚陷无制,则膀胱不待积满淋沥频数,随泌而随出矣。
又气一浮越不守,则膀胱绝阳元气可化,津液随脱,便不知而自出矣。
”(《轩岐救正论·医论》)唐容川对于“膀胱气化”亦有新解,不仅认为为与肺、脾、肾三脏有关,而且在于膀胱之气载津液上达缘故。
如他在《血证论·脏腑病机能》中说:“《经》所谓‘气化则能出’者,谓膀胱之气载津液上行外达,出而为汗,则有云行雨之象。
”在命门学说的形成过程中,有关气化的内容及其机理等均有了很大的发展,为广大医家所接受、理解和运用,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清代,气化说的新发展及泛化继明代医家全面讨论了“水气互化”、“三焦气化”说后,清代许多医家对此进行了反复的论证,在临床实践和理论探讨方面也有了新的发展。
5.1对“水气互化”的发挥对“水气互化”的发挥,以唐容川最为突出,他以“气生于木,即能化水”来说明其的生理和病理。
生理方面,他在《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中指出:“人身之气,生于脐下丹田气海之中。
脐下者,肾与膀胱,水所归宿地也。
”说明气在水中化生。
但他又认为肾和膀胱之水,不能自化为气,必须依赖心火的蒸腾才能化为气。
病理方面,他认为:“水化于气,亦能病气”,即一旦水的环流发生障碍,亦能影响气的运行而产生疾病。
反之,气的运动失常,也足以影响水液的代谢,故唐氏说:“气与水本属一家,治气即是治水,治水即是治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