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会计电算化教案文件

会计电算化教案文件

《会计电算化》课程简述
本课程原则上是继《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课程之后开设的又一门会计体系核心课程,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基于理论够用、注重实践的思想,我们将它放在《基础会计》之后。

本课程全面介绍如何借助计算机应用技术及财务软件操作系统,将企业经济业务事项通过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工作程序,以生成会计信息。

同时本课程是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准入的必备课程,也是企事业单位治理信息化的重要基础。

关于学习方法
一、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积极排除阻碍学习的因素。

二、课程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行动为导向,注重会计职业能力水平的培养。

依照课程特点,要坚持课堂学习及操作与课余练习并重的原则,合理安排时刻,提早预习课程内容,利用空闲时刻勤做练习,达到熟能生巧。

三、老师指导为辅,自己实际操作为主。

四、多问、多练、多沟通。

五、下定决心,树立信心。

课程内容划分
1、基础知识部分:会计电算化概述、工作环境、差不多要求;
2、实务操作部分:系统治理、总账、报表、工资、固定资产,本部分有理论贯穿始终;
3、全盘账务实践部分:模拟企业某一会计期间的电算化账务处理全过程;
4、复习。

讲明
本课程中的操作事项只针对会计电算化通用教学软件。

第一章会计电算化概述
第一节会计电算化
本节要点
1、会计处理手段的进展
2、什么是会计电算化
3、会计电算化的作用
4、会计电算化的治理体制
5、我国会计电算化进展概况
一、会计处理手段的进展
简单来讲,会计处理手段要紧经历了以下三个时期的进展历程,即手工方式、机械化方式和电算化(计算机处理)方式。

1、手工方式:算盘、计算器
2、机械化方式:穿孔机、验孔机、卡片机
事实上,我国并未真正进入过会计数据的机械化处理时期,而是跨越了这一步,直接进入到会计电算化处理时期。

3、电算化方式:计算机
二、什么是会计电算化
1、会计电算化概念的提出
1979年一汽大规模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施标志着我国会计电算化进展进入了起步时期。

1981年8月,在财政部、第一机械工业部、中国会计学会的支持下,中国人民大学和一汽联合召开了“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问题研讨会”,第一次正式提出了“会计电算化”如此一个概念。

2、概念:会计电算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会计电算化:是指以电子计算机为主体的当代电子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

形象地来讲,确实是利用计算机及会计软件完成会计工作的过程。

广义的会计电算化:是指与实现会计工作电算化有关的所有工作,包括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开发和应用,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会计电算化的宏观规划,会计电算化的制度建设,会计电算化软件市场的培育与进展等。

3、会计电算化与电算化会计的区不
需要讲明的是,我们将计算机及会计软件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称为会计电算化,而把与计算机、会计软件技术和会计学交叉
的应用学科,称之为电算化会计。

在西方国家,一般统称电子数据处理会计,或称电子计算机会计。

因此,会计电算化与电算化会计在所指代的对象上有所不同,应区不应用。

4、进展时期
按照会计归属电算化的服务层次和提供信息的深度,能够分为三个不同的进展时期,即:会计核算电算化、会计治理电算化和会计决策电算化。

会计核算电算化是会计电算化的初级时期,要紧是运用计算机代替手工核算,完成初始化和日常的会计核算业务。

会计治理电算化是在会计核算电算化的基础上,利用会计核算系统提供的数据和其他有关信息,进行会计预测、编制财务打算、进行财务操纵和开展会计分析等。

会计决策电算化是会计电算化的高级时期,它是在会计治理电算化系统提供信息的基础上,结合其他的数据和信息,借助于决策支持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关心决策者制定科学的决策方案。

三、会计电算化的作用
1、提高了会计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提高了会计核算的水平和质量,缩短了会计数据处理的周期,减轻了会计人员
的劳动强度。

2、提高了企业现代化经营治理水平,使财务会计治理由事后治理向事中操纵、事先预测转变,为治理信息化打下基础。

3、推动会计技术、方法、理论创新和观念更新,促进会计工作进一步进展。

四、会计电算化的治理体制
我国会计电算化的治理体制是:财政部治理全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地点各级财政部门治理本地区的会计电算化工作,各单位在遵循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和财政部门会计电算化进展规划的前提下,结合本单位具体情况,具体组织实施本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工作。

财政部门治理会计电算化的差不多任务是:制定会计电算化进展规划并组织实施;制定会计电算化法规制度,对会计核算软件及生成的会计资料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情况实施监督;促进各单位逐步实现会计电算化,提高会计工作水平;组织开展会计电算化人才培训。

国家对会计电算化工作实际上是一种宏观上的操纵。

各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工作确实是一种微观的操纵。

包括建立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日常操作治理,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系统维护治理,会计档案治理等。

五、我国会计电算化进展概况
起步时期:(1979~1983)。

这一时期是我国的会计电算化要紧处于实验试点和理论研究的时期。

自发进展时期(缓慢进展时期):(1983~1987)。

有组织、有打算的稳步进展时期:(1987~1996)。

1988年中国会计学会在吉林长春召开了首届会计电算化学术讨论会;1988年12月用友电子财务技术有限公司成立;同时,财政部、各地区财政部门,以及企业治理部门逐步开始对会计电算化工作进行组织和治理,特不是财政部1989年颁布的《会计核算软件治理的几项规定(试行)》、1990年7月颁布的《关于会计核算软件评审问题的补充规定(试行)》,使我国有了关于会计电算化的相关法规,使全国会计电算化工作走向正轨,并引导软件开发向通用化、规模化、专业化、商品化方向进展。

1996年6月10日财政部颁发了《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

这一时期的会计电算化理论、相关技术、制度规范都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

竞争提高时期:(1996~今)
模拟练习
[例1-1]推断:
会计治理电算化是会计电算化的初级时期。

()
答案:错
[例1-2]单选:
“会计电算化”一词始于()。

A、1981年
B、1974年
C、1989年
D、1993年
答案:A
[例1-3]多选:
按照会计电算化的服务层次和提供信息的深度,要紧分为()电算化时期。

A、会计核算
B、会计治理
C、会计决策
D、会计分析
答案:ABC
[例1-4]多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