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s ān 五w ǔ七q ī言y án / 秋qi ū风f ēn ɡ词c í
【唐t án ɡ】李l ǐ白b ái
秋qi ū风f ēn ɡ清q īn ɡ,秋qi ū月yu è明m ín ɡ
,
落lu ò叶y è聚j ù还h ái 散s àn ,寒h án 鸦y ā栖q ī复f ù惊j īn ɡ。
相xi ān ɡ思s ī相xi ān ɡ见ji àn 知zh ī何h é日r ì?此c ǐ时sh í此c ǐ夜y è难n án 为w éi 情q ín ɡ!入r ù我
w ǒ相xi ān ɡ思s ī门m én ,知zh ī我w ǒ相xi ān ɡ思s ī苦k ǔ
,
长zh ǎn ɡ相xi ān ɡ思s ī兮x ī长zh ǎn ɡ相xi àn ɡ忆y ì,短du ǎn 相xi ān ɡ思s ī兮x ī无w ú穷qi ón ɡ极j í,早z ǎo 知
zh ī如r ú此c ǐ绊b àn 人r én 心x īn ,何h é如r ú当d ān ɡ初ch ū莫m ò相xi ān ɡ识sh í。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
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注释】
落叶聚还(huán)散:写落叶在风中时而聚集时而扬散的情景。
寒鸦:《本草纲目》:“慈鸟,北人谓之寒鸦,以冬日尤盛。
”
绊(bàn):牵绊,牵扯,牵挂。
【白话译文】
秋风凄清,秋月明朗。
风中的落叶时而聚集时而扬散,寒鸦本已栖息也被这声响惊起。
盼着你我能再相见,却不知在什么时候,此时此刻实在难耐心中的孤独悲伤,叫我情何以堪。
如果有人也这么思念过一个人,就知道这种相思之苦。
永远的相思永远的回忆,短暂的相思却也无止境,
早知相思如此的在心中牵绊,不如当初就不要相识。
【诗意】
此诗写在深秋的夜晚,诗人望见了高悬天空的明月,和栖息在已经落完叶子的树上的寒鸦,也许在此时诗人正在思念一个旧时的恋人,此情此景,不禁让诗人悲伤和无奈。
这是典型的悲秋之作,秋风、秋
月、落叶、寒鸦烘托出悲凉的氛围加上诗人的奇丽的想象,和对自己内心的完美刻画让整首诗显的凄婉动人。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
夜深许许,风自清,月自明。
不堪秋意萧条,叶落去还聚,心有留念意,奈何不由己。
孤鸦自栖息,是夜过黑还是风过寂,顾自心惊。
秋风。
秋月。
落叶。
寒鸦。
俱是引人心生悲凉之物象,又加以拟人,眼前全然勾勒秋意凄紧,萧条之气自字里行间悄然浮起。
闭眼凝神,有断肠人枝下负手而立,背影寂寥,无限心事氤氲,秋气更添几分萧条。
忽而颔首远眺,叹秋气盛起,寒鸦栖独枝。
思及一段情事,怎生刻骨铭心,诗起便萧索之意盛极。
当真声声诉相思,字字寒情苦。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
那旧岁月里,你我也曾是相聚相知相爱。
再寻不得,竟也是再见无期。
此时此刻的我在这秋意阑珊的深夜,不忍重温那段旧事,让我情何以堪。
文起之时,萧索的秋之意象为这忆情情不得的无奈心境做下渲染,读至此,叫人心中悲叹之意更胜。
往昔,曾深爱相伴的女子,现下竟是再见无期。
苦天涯隔人。
更苦,我思念你至深,只是不知你是否也念我一丝。
夜
凉如秋,因有相思于胸,夜也难度,情也难熬。
此处诗人做完美内心刻画,致诗哀婉动人。
凄怨悠远,哀怨如诉,从文辞中可以感受相思之情至无穷,从吟唱中可以感受相思之苦至无奈。
此诗只题作“三五七言”而不言及诗歌内容主题,可知诗人的创作意图本是偏重作品的形式特征,即只要满足全篇两句三言、两句五言、两句七言的体式要求就能成诗了。
可以说,诗题中已经包含了明确的诗体形式内涵。
但李白这首诗也不能算是创体之作,因为初唐时僧人义净作有一首《在西国怀王舍城》,此诗因其体式特征而名为《一三五七九言》。
李白的《三五七言》只是《一三五七九言》的变体,省去起首的“一言”和收尾的“九言”,即为“三五七言”。
王昆吾在《唐代酒令艺术》中论证义净诗为“唱和之作”。
李白这首《三五七言》可能也是他与其他诗人的“唱和诗”。
“三五七言”是对所酬和诗歌格式的限制,这是一个“总题”,众人在具体创作时可根据所写内容再命一个相应的诗题。
此诗即使不是创体之作,也是李白最终确立了“三三五五七七”格式作为一种独特的曲辞格甚至成为一种时兴诗体的地位。
这不仅是因为他借鉴和总结
了许多人应用三五七字句式的经验,更得力于他自身歌辞创作中灵活运用此类格式的实践体悟,因而他的《三五七言》能表现出“哀音促节,凄若繁弦”(《唐宋诗醇》卷八)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