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讲高密度电法

第五讲高密度电法


(一)
两个点源的电场特征:
A(I)
M
B(-I)
U
AB M
I 1 1 ( ) 2 AM BM
电位差表达式 地下均匀介质的电阻率
二、如何测定大地的电阻率?
• 在地下半空间中建立人工的电流场,研究由于地质对象
的存在而产生的电场的变化(探测对象与周围介质之间 的电阻率差异是前提条件)。 • 将直流电通过电极向地下供电以形成人工直流电场,由于 直流电场中电荷的分布不随时间改变,这是一种稳定的 电流场。
沟 沟
测线1位于坝体顶部,与防浪墙相距1m。测线从溢洪道内边缘开始, 过输水隧洞上部,至水库管理所门口路边结束,总长206.5米。 测线2位于坝体后坡上,与测线1平行,距坝顶斜距为17米。起点位 于测线1的54.5米处下方,总长206.5米
测线3位于坝体后坡上,与测线2平行,距测线2 斜距为20.4米。起 点与测线2的起点对齐,总长206.5米
4.
结合正演资料进行分析地下断面的分布特征。
高密度电法数据处理中几个比值参数:
s (i) Ts (i) s (i)
sA (i ) B (i, i 1) s (i )
sA (i 1) sB (i 1)
G(i)
(i) (i 1)
A s A s
高密度电法野外观测示意图
5.5 基本的资料处理方法
1. 统计处理:视电阻率参数断面图或灰度图 取滑动平均;计算均值、方差;视参数分级 比值换算法:等值线断面图或灰度图 λ 参数对局部低阻体 T 参数对局部高阻体有较强的分辨能力。
2.
3.
滤波处理 视电阻率曲线随极距的增大由单峰变为双峰,绘 制断面后除了主异常外,一般还会出现强的伴随异常, 应消除这种成分的影响。
5.1 高密度电阻率法的特点(相对常规的电阻率法) 电极布设一次性完成,减少因电极布置而
产生的故障和干扰; 可进行有效的多种电极排列方式采集,或 获得丰富的地电断面; 野外数据采集自动化,避免手工操作出现
的错误;
5.2 高密度电阻率勘探系统: 采集及处理(电极系、程控式电极转换开关、电
测仪)
将全部电极按一定的间距布置在测点上(110m),利用电极转换开关,将每四个相邻电极进行
均匀大地电阻率的概念: 实际上相当于将本来不均匀的的地电断面用某一等效 的均匀断面来代替,按上式计算的电阻率不应当是地下介 质的真实值,而是在电场分布范围内、各种地下介质电阻 率综合影响的结果,视电阻率。
U MN s K I
5.3 高密度电阻率的装置及工作原理:
温纳四极(等间距的对称四极) 温纳偶极 温纳微分
N=4
U I
0 1 2 3 4 5 6 7 8 9
N=3
N=2
U I
0 1 2 3 4 5 6 7 8 9
I
0 1 2
U
3 4 5 6 7 8 9
N=1
地面
U
nx
每一层的测点数计算式:
N 总电极数 3 隔离系数
呈倒梯形
4. 野外工作示意图
0 11 12 23 24 35 36 47 48 59
5.7 应用范围
广泛应用于堤防隐患探测(如对江河大堤的蚁穴,鼠洞和软 弱夹层及裂缝的高分辨率探测) 用于水文、工程、环境的地质勘探及高分辨率电阻率法工程 地质勘探; 用于煤矿采空区、人防工程及喀斯特地区的溶洞等勘探; 厂房地基、高速公路、桥梁、铁路、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勘 探; 用于金属与非金属矿产资源勘探地热勘探。
s ( ) / 2
A s B s

5.4 高密度电法野外工作方法技术
1. 数据采集方式:
①地表面剖面法
②井中电阻率成像 单孔 跨孔
2.
电极距的确定:
a n x
n为隔离系数,x点距
I
0 1 2 3 4 5 6 7 8 9
n=1
U
3. 测点分布
I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程控开关
观测系统
5. 测量系统
理论图示
电流
I
E
A
M
N
B
ρs=KU/I
ρ—视电阻率,单位(Ω· m) K—装置系数 U—电位差,单位(mV) I—电流强度,单位(mI)
等位面
电力线
DUK-1探测系统测试记录仪
DUK-1探测系统电极控制仪
DUK-1探测系统工作站
测量电极示意图
电缆抽头
拔插卡
电极
①严重渗水区 ③渗水区 ②严重渗水区
测线3剖面图
①点位141~147米,深度38.5~44米处有一24~40ohm-m的明显 低阻体(蓝色),是严重渗水区。②点位129~134米,深度45 ~49米处有一24~40ohm-m的明显低阻异常体(蓝色),是严重 渗水区。③点位126~154米,深度32~58米范围内有一40~ 140ohm-m的大面积低阻体(浅蓝色),是渗水区域。
测线4(剖面7)位于坝体后坡上,与测线3平行,距测线3斜距为 15.5米。起点位于测线3的6米处下方,总长177米。 测线5(剖面8)位于坝体后坡上,与测线4平行,距测线4斜距为 29.4米。起点位于测线4起点前21.5米处下方,总长177米
测 线 1
.75 1:2 .00 1:3
25 1:3.
2032米 1:2 .5 测 线 2 测 线 3 1:2 测 线 4 .75 测 线 5 1:3 .00
认识一下高密度电阻率成果图像
某河堤土工膜完整性探测
破裂处
底部深度变化
完整处
土工膜
河床
河堤
某地区岩性界线探测
混合花岗岩
岩性界线
凝灰岩
某厂房基础溶洞探测
溶洞
溶洞
大理岩
某地区含金石英脉探测
含金石英脉
沈阳怪坡含水断裂探测
设计钻孔
石英砂岩
含水断裂
安山岩
某金属矿探测
点距:3M
地形线
古采坑
硅化带矿体
某金矿脉探测
第五章 高密度电阻率法
High Density Resistivity Method
是一种重要的工程物探方法 以地下岩土介质的电性差异为基础 主要是观测研究人工建立的地下稳定 电流场的分布规律
主要用于水文、工程和环境地质调查
高密度电阻率法是集电阻率测深法和电阻率剖面 法于一体的一种多装置,多极距的组合方法,它具有 一次布极即可进行的装置数据采集以及通过求取比值 参数而能突出异常信息,信息多并且观察精度高,速 度快,探测深度灵活等特点。
点距:5M
采矿坑道
金矿脉
侵入岩体
应用实例一:云南某水库高密度电法
1.
基本情况
对水库坝体状况进行高密度电阻率法勘探。
水库坝型为粘土心墙风化料坝,坝高48米(坝底 高程1985米,坝顶高程2033米),坝顶长154米 ,坝顶宽7米,总库容433万立方米。
2. 坝址区水文地质条件
1) 地下水类型 坝址区地下水类型较为单一。根据各含水层岩性、地下水赋存 条件及水力特征等,可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大类。 2) 各含水层透水性能 右岸山体 残坡积、红粘土和砂壤土:微弱透水; 全强风化岩体、砂及砂土夹碎块:微弱、弱透水; 弱至新鲜岩体:中等透水。 左岸山体 残坡积、红粘土和砂壤土:微弱透水; 全强风化岩体、砂及砂土夹碎块:弱透水; 弱至新鲜岩体:极微透水。 河中河床 冲积砂碎石:弱透水; 断层破碎带及强弱风化岩体:微弱透水; 新鲜岩体:极微透水。
成份 含水量(潜水面) 矿化度(咸、淡水层位) 温度(地热)
电性标志层
① 电性层:以电阻率大小划分的地层。
电性层与地层有时不一致 !
②电性标志层:找出与某一地质层符合最好的电性层
意义:以电性标志层作为曲线连续对比的标志,追踪目的层。
③原则:a. 电阻率横向稳定,与围岩差异大(10倍以上); b. 测区内连续性好,控制着工作区的地质构造; c. 厚度大。 ④ 煤炭电法:灰岩基底 水文电法:含水层下的粘土隔水层(低阻) 工程电法:高阻基底
一次组合,实现多种电极排列的测量参数。
快速采集,提高工作效率、智能化,
一、需要了解的一些基本知识: 电阻率或导电率
介质
黄土
电阻率(· m)
0-200
介质
雨水
电阻率(· m)
>1000
粘土
含水砾石层 隔水粘土层
1-200
50-500 5-30
河水
海水 潜水
10-100
0.1-1 <100
影响因素:



T=/
5.6 高密度电阻率资料的反演
基于电磁测深曲线的佐迪反演的方法 最小二乘优化法,通过不断调整初始模型直至使 实际测深曲线和模型测深曲线之差达到最小,最 终的模型参数即作为反演的结果。 高密度电阻率资料的层析成像,方法类同于此
初始模型 正演计算 反演分析
网格化
2.5维有限元 法
理论与实 测断面的 比较
I
0 1 2 3 4 5 6 7 8 9
温纳四极装置



U I
0 1 2 3 4 5 6 7 8 9
I
0 1 2 3 4
U
5 6 7 8 9
U
一次组合,获得三种电极排列的测量参数
三种排列测得的视电阻率关系如下:
1 2 s s s 3 3

可形成各种视参数的的等值线断面图
• • 单独的 比值参数
s 和 s 值相同,即 5、如果沿观测点剖面方向有相邻三个测点 TS等于1那么可以认为对应勘探范围内的介质是均匀的。 6、由于比值参数Gs和λ是以联合三极装置的测量结果为基础的, 因而通过求取比值参数可有效地抑制所测区域的空间效应, 同样TS参数的求取也又类似作用。 7、综合分析各类视参数所反映的介质电阻率和几何参数的信息, 并结合已知区域的矿井地质、水文地质资料以及其他地球物 理勘探资料,建立该区域的地电断面图,并选择一些有意义 的地段进行正演模拟等,以验证地电模型的建立是否符合实 际。 8、选择部分构造影响较小的测点,由不同极距的视电阻率剖面 曲线转换出垂向电测深曲线,并利用计算机进行自动反演解 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