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轮机运行调节
动力工况,降低火焰的稳定性。 三次风对主燃火焰和它本身携带煤粉的燃烧都
有影响。
风率也是燃烧调整的主要内容。例如,
一次风率增大,着火热就增大,着火时 间延迟,显然这对低挥发分燃料是不利 的;对高挥发分燃料着火并不困难,为 保证火焰迅速扩散和稳定要求有较高的 一次风率。
炉膛四角布置直流燃烧器是目前国内外 较普遍使用的方式。必须注意四股气流 整体配合的调整。由于四角布置直流燃 烧器的结构、布置特性差异较大,故其 风速的调整范围也较宽。
当锅炉的负荷增加时,燃料量和风量调整顺序 一般应是先增加送风量,然后接着再增加燃料 量。
在锅炉减负荷时,则应先减燃料量,然后紧接着 减送风量。
当负荷增幅较大或增速较快时,为了保持汽压 不致大幅度的下跌,在实际操作中,也可以酌 情先增加燃料量,紧接着再增加送风量;
在锅炉低负荷运行时,因炉膛中过量空气相对 较多,因而在增负荷时,也可采取先增加燃料 量后增加送风量的操作方式。
一、二次风出口速度可用下述方法进行调整:
(1)改变一、二次风率百分比。
(2)改变各层燃烧器的风量分配,或停掉部分 燃烧器。
(3) 有的燃烧器具有可调的二次风喷嘴出口风 速挡板,改变风速挡板的位置即可调整风速, 而保持风量不变或变化很小。
运行中判断风速或风量是否适当的标准。第一 是燃烧的稳定性,炉膛温度场的合理性和对过 热汽温的影响。第二是比较经济指标,主要是 看排烟损失 和机械未完全燃烧损失 数值大小。
当锅炉负荷变化需要进行风量调整时, 为了避免出现正压和缺风现象,原则上 是在负荷增加时,先增加引风,然后再 增加进风和燃料;反之,在减负荷时, 则应先减燃料量,再减送风量。
三、燃烧的调整与运行
1.燃烧器出口风速、风率的调整 一次风速过高会推迟着火,过低则可能烧坏喷
口,并可能在一次风管造成煤粉沉积。 二次风速过高或过低都可能直接破坏炉内正常
dHGeΒιβλιοθήκη DsV'' P
(V
V
'
)
" p
dp
1 dVw"
d F ( ' " )
F ( "' )
d F d
上式右边第一项表示流量不平衡引起的 水位变动速率,它与不平衡量呈正比;
第二项表示压力变动引起工质密度改变 造成水位的变化,可看出水位变化方向 与压力变化的方向相反;
第三项反映水中含汽量对水位变化的影 响,水中含汽量增多,汽包水位升高。
二、影响汽压变化的主要因素
l.外部扰动 外扰是指外部负荷的正常增减及事 故情况下的甩负荷,它具体反映在 汽轮机所需蒸汽量的变化上。
汽压的稳定取决于锅炉产汽量与汽 轮机的需要汽量的平衡。
2.内部扰动 内扰是指锅炉机组本身的因素引起的
汽压变化。
在外界负荷不变时,汽压的变化主 要决定于炉内燃烧工况的稳定。
锅炉热交换情况的改变也会影响汽 压的稳定。
3.怎样判断内扰或外扰
如果蒸汽压力p与蒸汽流量D的变化方向相反, 那么此时就是外扰的影响。
如果蒸汽压力p与蒸汽流量D的变化方向一致时, 这通常是内扰影响的表现 。
四、汽压的控制与调节
对汽压的控制与调整.就是运行人员如何 正确地调整锅炉燃烧工况和给水,控制其蒸发 量,使之适应外界负荷需要的问题。
当燃烧系统出现故障或异常情况时,最先反映 的就是炉膛负压表变化。在运行中,因燃烧工 况总有小量的变化,故炉内风压是脉动的,风 压指针总在控制值左右晃动。
炉膛负压表大幅度摆动,往往是炉膛灭火的先 兆。
锅炉引风量的调整是根据送人炉内的燃 料量和送风量的变化情况进行的。它的 具体调整操作方法与送风机类似。
一般固态排渣煤粉炉,在经济负荷范围内, 炉膛出口过量空气系数最佳值:无烟煤、贫煤 和劣质烟煤为1.20~1.25;烟煤和褐煤为1.15~ 1.20。
如火焰炽白刺眼,风量偏大时,CO2表计指示 值偏低,而O2量表计的指示值偏高,当火焰暗 红不稳风量偏小时,CO2表计值偏大而O2量表 计值偏小,此时火焰末端发暗且有黑色烟炱, 烟气中含有 CO并伴随有烟囱冒黑烟等。
2、配有直吹式制粉系统的锅炉
当锅炉负荷有较大变动时,即需启 动或停止一套制粉系统。
锅炉负荷变化不大时,可通过调节 运行中的制粉系统出力来解决。
对于带直吹式制粉系统的煤粉炉, 其燃料量的调节是用改变给煤量来实现 的,因而对负荷改变的响应频率较仓储 式制粉系统较慢。
二、风量的调整
锅炉的负荷变化时,送人炉内的风量必须与送 人炉内的燃料量相适应,同时也必须对引风量 进行相应的调整。
虚假水位
出现虚假水位时,一般处理应是首先增加 风、煤,强化燃烧,恢复汽压。然后再适当加 大给水量,以满足蒸发量的需要。如果虚假水 位严重,不加限制就会造成满水事故。这时, 可先适当减少给水,待水位开始下降时,再加 强给水,恢复正常水位。
2.燃烧工况
燃烧工况变动不外乎燃烧加强或减弱两种情况。
汽包水位的变化速度可根据蒸发区内汽水 容积和质量平衡式作近似分析。
第五节 锅炉燃烧的调整
炉内燃烧调整的任务可归纳为三点:
维持蒸汽压力、温度在正常范围内。 着火和燃烧稳定,燃烧中心适当,火焰
分布均匀,燃烧完全。 对于平衡通风的锅炉来说,应维持一定
的炉膛负压
保证锅炉安全与经济运行是锅炉燃烧调整 的前题条件和归属
煤粉的正常燃烧,应具有限的金黄色 火焰,火色稳定和均匀,火焰中心在燃烧 室中部,不触及四周水冷壁;火焰下不低 于冷灰斗一半的深度,火焰中不应有煤粉 分离出来,也不应有明显的星点,烟囱的 排放呈淡灰色。
考虑到测点的可靠和方便,实际锅炉上 CO2表 或 O2表的取样点通常是装在后面烟道而不是 炉内。因此,在使用CO2表或O2量表监视炉膛 送风量时,必须考虑测点至炉膛段的漏风Δα的 影响。
最佳过量空气系数
最佳过量空气系数值的大小与锅炉设备的 型式和结构、燃料的种类和性质、锅炉负荷的 大小及配风工况等有关,应通过在不同工况下 锅炉的热平衡试验来确定。
1.送风调整 进人锅炉的空气主要是有组织的一、二、
三次风,其次是少量的漏风。
送人炉内的空气量可以用炉内的过
量空气系数 α 来表示。α与烟气中的 RO2
和 O2含量有如下近似关系:
RO2max
RO2 及
21 21O2
锅炉控制盘上装有CO2表或O2量表.运行人员 可直接根据这种表记的指示值来控制炉内空气 量,使其尽可能保持炉内为最佳α ,以获得较 高的锅炉效率。
当负荷增加使汽压下降时,必须强化燃烧工况, 即增加燃料供给量和风量。当然此时还必须相 应地增加给水量和改变减温水量。
当负荷减少使汽压升高时,则必须减弱燃烧。 此时应先减少燃料供给量,然后再减少送风量
增加燃料供给量和风量的操作顺序,一 般情况下最好是先增加风量,然后紧接 着再增加给粉量。
增加风量时,应先开大引风机人口挡板, 然后再开大送风机的人口挡板 。
角停用。
对燃烧器切换时,应先投入备用燃烧器,待运 行正常以后才能停用运行的燃烧器,防止燃 烧火焰中断或减弱。
在投、停或切换燃烧器时,必须全面考虑其对 燃烧、汽温等方面的影响,不可随意进行。
第六节 汽包水位的控制与调整
当汽包水位过高时,由于汽包蒸汽容积和空 间高度减小,蒸汽携带锅水将增加,因而蒸汽 品质恶化,容易造成过热器积盐垢,引起管子 过热损坏;同时盐垢使热阻增大,引起传热恶 化,过热汽温降低。汽包严重满水时,除引起 汽温急剧下降外,还会造成蒸汽管道和汽轮机 内的水冲击,甚至打坏汽轮机叶片。
锅炉在低负荷运行时,炉膛热负荷低,容易灭火。 因此首先应注意保持燃烧的稳定性及对汽温的影 响,其次才考虑经济指标。为了防止灭火,可适 当减小炉膛负压值,调整燃料量和风量要均匀, 避免风速过大的波动,对燃烧不好的喷嘴加强监 视等。必要时,可投人油枪助燃,稳定火焰。
燃烧器的投、停方式可参考下述原则
适应锅炉负荷需要和保证锅炉蒸汽参数 停上、投下,可以降低火焰中心 在四角布置燃烧方式中,宜分层停用或对
汽包水位过低,则可能破坏水循环,使水冷壁 管的安全受到威胁。如果出现严重缺水而又处 理不当,则可能造成水冷壁爆管。
自然循环锅炉的汽包水位,一般定在汽包中心
线下50~150mm范围内,容许变动范围为
50mm。
一、影响水位变化的主要因素
引起水位变化的原因一是锅炉外部扰动,如负 荷变化;另一个是锅炉内部扰动,如燃烧工况 的改变。
2.炉膛负压及引风调整
平衡通风方式 整个炉膛和烟道内的烟气压力都呈负压,其中
以炉顶的烟气压力为最高(负压最小),炉膛 的负压表测点就装在炉顶出口处。 在单位时间内,如果从炉膛排出的烟气量等于 燃料燃烧产生的实际烟气量时,则进、出 口炉 膛的物质保持平衡,炉膛压力就保持不变。否 则,炉膛负压就要变化。
当锅炉负荷变化较大时,此时应先采用投入或 停止燃烧器的只数做粗调,然后用改变给粉机 的转速做细调。
给粉机转速的正常调节范围不宜过 大,若调得过高,不但煤粉浓度过大容 易引起不完全燃烧,而且也容易使给粉 机过负荷发生事故;若转速调得太低, 在炉膛温度不高的情况下煤粉浓度低, 着火不稳,容易发生炉膛灭火。
燃烧过程是否正常,直接关系到锅炉运行的可 靠性 。
燃烧过程的经济性要求保持合理的风、煤配合, 一、二、三次风配合,送、引风机配合,同时 还要求保持较高的炉膛温度。
一、煤粉量的调整
1、对配有中间仓储式制粉系统的锅炉 只要通过改变给粉机转速和燃烧器投入的
只数(包括相应的给粉机)即可 。
当负荷变化较小时,改变给粉机转速就可以达 到凋节的目的。
出现外扰和内扰时,将使物质平衡遭到破坏, 即给水量与送汽量的不平衡;或者工质状态发 生变化(锅炉压力变化时,工质比容和饱和温 度随之改变),两者都能引起水位变化。
1.锅炉负荷
汽包水位首先取决 于锅炉负荷的变动 量和变化速度。因 为它不仅影响蒸发 设备中水的耗量, 而且还会造成压力 变化,引起锅水状 态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