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校拓展型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安庆二中胡振中
安庆二中作为一所百年名校,历来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在当今的社会背景下,失去了高考成绩的支撑固然学校无法向社会和家长交代,但作为安庆二中这样一所学校,如果我们仅仅只是津津乐道于一个高考成绩,那也必定会被时代所抛弃。
课程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学生快速成长的高速公路。
近几年来,学校在拓展型课程方面也做出了一些努力,广大教师先后设计、开发出了几十门类型各异的拓展型课程,为学生的自我选择和个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我们在看到这些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许多拓展型课程的建设还处在一种初级阶段:缺乏课程设计的整体规划,随意性比较强;教学内容的选择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某些课程的教学,主要以放录像为主,而没有课程的系统性。
如何引导拓展性课程建设良性发展,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努力建设学科内拓展型课程,为学生的发展夯实强基固本高中的学习以学科课程为主,这些课程属于国家课程,由国家制定课程标准、国家组织专家编写教材、学校组织实施。
但由于国家的教材要兼顾不同的学生群体,它是从确保课程标准的底线出发编写的,因此一定不会完全符合某一个学校的具体情况。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对国家的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是新课程对
教师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高质量实施基础型课程的举措之一。
对国家教材的二次开发,第一要对我校学生的智能状况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要知道在给这一部分同学增加一些拓展内容的时候,我们将增加到怎样的程度,怎样才能符合这一群体学生的认知特点,能使他们便于接受的;第二还要逐渐形成书面的课程材料,要向校本教材的方向努力。
因为没有书面的材料,学生上课之前的预习、上课过程中的参考以及课后的复习都成问题,这不是简单地布置一些作业就能完成的。
第三要在作业的布置上下功夫进行研究,努力做到讲练结合,精讲精炼,既要注意思维的逐级提升,又要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2.大力发展学科外拓展课程型课程
拓展型课程它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知识的扩展和综合能力的发展,它是学生终身学习精神、方法、能力培养的一种重要载体。
它将进一步着眼于基础性学力的培养,更加注重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培养个性,培养为终身学习打基础的发展性学力,兼顾创造性学力的培养。
因此,在拓展型课程当中大力发展这一类课程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将起到学科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作用,近几年来,我们许多教师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开设了这方面不少的课程,如“中国现代散文名作讲读”、“地貌旅游”、“和谐中国,和谐世界”、“生物多样性”、“世界自然与人文遗产之旅”、“国防地理”、“走近交响音乐”、
“科技创新与科研指导”等等,因此,在接下来的拓展型课程的发展中我们仍然要特别加强和发展这方面的课程建设。
3.稳步推进拓展型课程的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机制
拓展型课程作为一种基础型课程的补充,同样有一个完善的评价机制,目前我们教师也在做拓展型课程的评价。
但是,我们需要做的是要有一个比较完善的评价方案,要有比较科学的评价标准并与学校的学生综合评价方案相对接。
同时我们认为还必须探索拓展型课程的教师评估机制。
4. 要把拓展型课程建设和学校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什中学》一书中说:“用环境、用学生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
”学校文化就是这样一个微妙的领域。
通过课程的建设和学习,传递学校的办学理念,营造学校的校园文化,是各个学校都非常关注的问题。
各种社团活动,教研室举办的专题培训活动,学校的各种节日如科技节、艺术节……等等,本身就是拓展型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激发全体学生参与、营造学校文化的重要途径,各个教研组在这些活动中,也应该主动参与,把它和教研组的建设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加以考虑。
三、对学校研究型课程的几点思考
从整个大环境来看,上海市的研究型课程建设都面临着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师资队伍的思想准备不够充分,对课程的了解也不够深入;二是教学过程:缺乏必要而有效的指导和控制的手段.;三是教学内容:流于形式上的号召及动员布置,实质上被严重地弱化和虚化。
四是教学结果:沦为文章的拼凑甚至抄袭和剽窃。
以上四个方面的内容尽管我们学校已经建立了比较有序的一整套运作方法,但是在不同程度上也同样也存在以上四个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对课程的控制和指导方面,我们毕竟还是缺乏比较有效的手段。
因此,从研究型课程的进一步推进方面,我认为关键在于评价和激励机制的建立。
一个课程的运作,少不了课程的设置、课程的运作方式以及课程的评价,而研究型课程的推进更离不开评价的作用,因为这个课程的特殊性导致学生基本处于一种不受控制的状态,但是这个课程的完成,却需要学生去经历和体验,因此恰如其分的评价将促使学生去比较认真地完成课题研究。
我们过去在研究型课程方面曾有过对学生的评价方法,但是由于在操作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因此最终基本是以论文来决定学生的成绩,作为多元化的评价方案,我们认为必须加进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以及研究型课程指导小组成员对学生的评价,并且要确定评价实施方法以及实施评价的主体,并与学校的学生综合评价方案相对接。
目前新的《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研究型课程多元评价方案》(试行)已经拟定,并准备在本学年进行试行,
我们要逐步摸索研究型课程的教师评价方法,可以先从评选优秀指导教师等方面着手逐步将这支队伍带动起来,可以在适当条件下推出“教师评价方案”。
除了评价,就是要逐步建立课程激励机制,从指导教师队伍而言,要评选和鼓励优秀指导教师以及优秀研究型课程指导小组教师;其次,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就是要激励学生积极自主参与,认真研究。
对优秀论文,学校可以出优秀论文集,以鼓励学生的认真参与。
在研究型课程的建设方面,我们还将不断完善研究型课程运行机制的建设,不断提高研究型课程的教学质量,为培养“四个模范”式的优秀学生而努力。
“规划纲要”指出:高中教育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及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
我们要坚持特色发展,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加强创新能力培养,为学生成长、成人、成功奠定基础,形成高质量、多样化、有特色、可选择的发展格局。
而学生的成长、成人和成功则需要综合素养的提高,综合素养的提高又需要我们的教育要提供多样化可选择的课程;同时需要我们的教师去适应这样一个变化,去承担起社会所赋予我们的这个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