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检验学》题库及答案《临床检验学》题库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核左移:2.核右移:3. MCH:4. MCV:5. MCHC:6. 止血:7. Ret:8. 表观粘度:9.抗凝:10. HCT:11. 脾池化:12. Hb:13. ESR:14. 瑞氏染液:15.再生性核左移:16.退行性核左移:17.毒性颗粒:18.异型淋巴细胞:19.粒细胞缺乏症:20.正定型:21.反定型:22.出血时间(BT):23.凝血酶原时间(PT):24. 血液凝固:25.血型系统:二、填空题1.血液标本的采集分为、、。
2.实验室常用抗凝剂有、、、。
3.瑞氏染料是由和组成的复合染料。
4.血液是由和组成。
离体后的血液自然凝固,分离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是。
血液加抗凝剂分离出的淡黄色液体是。
5. 血液pH值相对恒定,健康人血液pH值是。
6. 血红蛋白测定法目前常用的是___ 和___ 。
7. 红细胞起源于___ _、在_ ___作用下,使来自骨髓造血干细胞的红系统定向干细胞分化为___ _。
8.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主要成分,由___ _和___ _结合组成。
9. 氰化血红蛋白最大吸收峰__ __,最小吸收波谷__ __。
10. 血红蛋白测定方法中,目前被推荐为首选的方法是__ __,本法由___ _推荐,并经_ ___确认为标准方法。
11. 网织红细胞计数,通常用__ __染色后,以网织红细胞占红细胞的__ __表示。
12. 大红细胞见于__ __和__ __贫血。
巨红细胞常见于____ 和___ _所致贫血。
13. 粒细胞起源于___ _,在造血诱导微循环影响下,多能干细胞分化为_ ___细胞。
14. 根据细胞分布和细胞动力学特点,粒细胞可分为___ _池、__ __池、___ _池、 __ __池和__ __池五个部分。
15.单核细胞与粒细胞起源于共同的_ ___细胞,在骨髓内经_ ___、__ __发育成为成熟单核细胞,释入血流。
16. 淋巴细胞约为白细胞1/4为人体__ __细胞。
17. T细胞被抗原致敏后,可产生多种__ __物质,参与___ _免疫。
18. 细胞的染色既有___ _作用,又有___ _作用。
19. 红斑性狼疮患者血液和其他体液中,存在着狼疮因子,它属于__ __抗体。
20.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推荐的血细胞自动分析仪评价指标是、、、、、。
21. 电阻式血液分析仪常用的主要试剂有、、。
22. 止血过程涉及___ _、___ _、__ __及其活性等。
23. 血浆中的各种凝血因子平时都处于__ __状态,只有被活化后才具有__ __ 。
24. 健康人红细胞呈悬浮稳定性主要因为红细胞膜表面的__ __带有___ 。
25. 凝血过程可分为___ _、_ ___和__ __阶段。
26.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为最重要的抗凝系统,它对保持__ _____、___ ____、___ ____等均有重要作用。
27. 血液完全凝固后,由于____ __作用,使__ ____发生收缩,血清析出,血块缩小,有利于生理止血。
28. 凝血酶原时间正常与否主要取决于____ __、___ ___的水平,本试验属于_____ _凝血系统的过筛试验。
29.在血浆中直接加入_____ _溶液,血液凝固所需时间.即为凝血酶时间。
30.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由于多种致病因素引起的一种出血性综合症。
发病早期凝血系统功能处于____ __状态,其消耗大量凝血因子继发为____ __。
31. 白细胞上除有与红细胞相同的抗原外,还有特有的抗原即__ __。
32. ABO血型是由第____ __ 对染色体上ABO三复等位基因进行遗传的。
33. 血型抗原物质,由多糖和多肽组成,一般而言____ __部分决定ABO 血型抗原性, _____ _部分决定其特异性。
34. 大多数Rh不合的输血反应和新生儿溶血病都是由于_____ _引起的。
35. Rh抗体多为_____ _型和____ __抗体。
36. 输血反应一般包括_____ _、___ ___、____ __、____ __和大量输血所致负反应。
三、选择题1.成人静脉采血,采血的部位通常是A.手背静脉B.肘部静脉C.颈外静脉D.内踝静脉E.股静脉2.静脉采血时错误的是A.从内向外消毒穿刺部位皮肤 B.进针时使针头斜面和针筒刻度向上C.见回血后松开压脉带 D.未拔针头而直接将血液打入容器E.如需抗凝应轻轻混匀3.关于耳垂采血的叙述,正确的是A.可获得较多血量B.痛感较轻C.检查结果恒定D.与静脉血差异小E.适合婴幼儿4.枸橼酸钠的抗凝原理是A.阻止凝血酶的形成B.阻止血小板聚集C.除去球蛋白D.与血液中的钙离子形成螯合物E.除去纤维蛋白原5.ICSH建议,血细胞计数首选的抗凝剂是A.EDTA-K2 B.EDTA-Na2的其他盐类 C.双草酸抗凝剂 D.肝素 E.枸橼酸钠6.血沉检查时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是A.1∶2 B.1∶4 C.1∶6 D.1∶8 E.1∶97.全血抗凝离心后除去血细胞成分即为A.血浆B.血清C.全血D.浓缩血细胞 E.血清因子8.可用于输血保养液的是A.EDTA-K2 B.枸橼酸钠C.草酸钠D.双草酸盐E.草酸钾9.属于酸性染料的是A.美蓝 B.天青 C.硫堇 D.伊红 E.苏木素10.关于细胞成分的特性,正确的是A.嗜酸性颗粒为酸性物质 B.中性颗粒为酸性物质 C.细胞核蛋白为碱性物质D.Hb为碱性物质 E.淋巴细胞浆为嗜酸性物质11.关于瑞氏染色,错误的是A.室温越高,染色时间越短 B.染液浓度越高,染色时间越短C.细胞数量越多,染色时间越长 D.先倒去染液再用流水冲洗E.用缓慢的流水冲去染液12.在Hayemy液中,可提高比密、防止细胞黏附的是A.氯化钠 B.结晶硫酸钠 C.氯化高汞 D.氯化钾 E.结晶硫酸钾13.红细胞计数的单位是A.×g/L B.×1012/L C.×106/L D.×109/L E.×1012/ml14.用改良牛鲍板计数红细胞的实验中,计数面积为A.25个中方格 B.16个中方格 C.5个中方格 D.0.1m3 E.0.2m315.属于原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的是A.肺气肿 B.矽肺 C.库欣病 D.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E.真性红细胞增多症16.应考虑输血的红细胞的医学决定水平是小于A.1.5×1012/L B.1.6×1012/L C.1.4×1012/L D.3.5×1012/L E.2.5×1012/L17.不与红细胞的生理性变化有关的是A.性别 B.年龄 C.精神因素 D.红细胞寿命缩短 E.感情冲动18.红细胞的平均寿命大约是A.3个月 B.120d C.72h D.48h E.5个月19.CBC的全称是A.循环血细胞 B.克隆血细胞 C.循环池 D.全血细胞计数 E.柱状上皮细胞20.不影响血细胞在计数室内分布的因素的是A.稀释不准确 B.反复充液 C.有气泡出现 D.计数池不干净 E.充液后盖片移动21.关于血细胞计数中固有误差的叙述,错误的是A.固有误差也称计数域误差 B.细胞在计数室内分布不完全相同所造成的 C.这种误差可以减小 D.属于偶然误差的一种 E.与计数域内细胞计数总和成正比22.关于血细胞计数技术误差来源的叙述,错误的是A.使用器材不符合要求 B.稀释倍数不准 C.充液不当 D.吸管误差 E.混合不均23.关于血细胞计数的叙述,错误的是A.显微镜计数法设备简单B.显微镜计数法可校正血液分析仪计数法C.血液分析仪计数法操作简便 D.血液分析仪计数法精密度高E.准确性以血液分析仪计数法为高24.手工法红细胞计数的稀释液为A. EDTA-K2溶液 B.枸橼酸盐液 C.Hayemy稀释液 D.瑞氏溶液 E.冰乙酸稀释液25.Hb的四级空间结构有利于结合A.O2和CO2 B.血红素 C.珠蛋白 D.Fe2+ E.原卟啉26.关于网织红细胞计数的叙述,错误的是A.普通光镜法要求计数1000个红细胞中所见的网织红细胞数B.普通光镜法用活体染色显示红细胞内网状结构C.WHO推荐煌焦油蓝染液D.网织红细胞计数仪法用荧光染色RNAE.ICSH推荐方法是流式细胞仪法27.嗜碱点彩红细胞胞质中含有A. DNA B.核糖体 C.变性颗粒 D.变性RNA E.变性脂蛋白28.在正常情况下,HB主要的存在形式A. HBred B. HBCO C. HBO2 D. MHB E.SHB29.有关HiCN法的废物处理,不正确的是A.以水1∶1稀释废液 B.每升稀释废液加35ml次氯酸钠液C.混匀后封闭置15h D.CN-氧化为N2和CO2 E.CN-水解为CO2-和NH4+30.为消除高白细胞和高球蛋白对HiCN法的干扰,试剂中应加入A.Na2SO4 B.NaCl C.H2CO3 D.CaCl2 E.HCl-31.嗜碱点彩红细胞增高不见于A.铅 B.铋 C.白血病 D.食物中毒 E.溶血性贫血32.HiCN法最小吸收波长为A.540nm B.520nm C.504nm D.510nm E.550nm33.有关SDS-HB法,错误的是A.稳定 B.试剂无毒性 C.消光系数已确定 D.SDS质量差异性大E.不适用于同时进行WBC计数的自动化分析34.应考虑输血的Hb含量应小于A. 60g/L B. 50g/L C. 30g/L D. 45g/L E. 25g/L35.ICSH推荐血沉测定的参考方法是A.潘氏法 B.魏氏法 C.温氏法 D.ζ血沉率 E.自动血沉仪法36.SLS-HB的最大吸收峰位于A.490nm B.504nm C.538nm D.544nm E.450nm37.溶血标本不会影响检查的A.红细胞计数 B.白细胞计数 C.血细胞比容 D.血清钾浓度 E.转氨酶38.正常男性血红蛋白的参考值为A.100~120g/L B.110~150g/L C.120~160g/L D.140~160g/L E.160~180g/L39.正常女性血红蛋白的参考值为A.100~130g/L B.100~150g/L C.120~160g/L D.110~150g/L E.160~180g/L40.HiCN测定法中不能被高铁氰化钾氧化的是A.HBO2 B.HBCO C.HBF D.SHB E.Hi41.SLS-HB法测定血红蛋白的最大优点是A.操作简便 B.试剂价廉 C.呈色稳定 D.没有公害 E.方法准确42.对正常成熟红细胞形态描述不准确的是A.双凹圆盘状,大小相似 B.平均直径7.2μmC.瑞氏染色后呈淡粉红色,中央约1/3为生理淡染区D.胞质内无异常结构 E.胞核呈圆形,无核仁43.对小红细胞的描述不准确的是A.直径小于6μm B.正常人偶见C.多为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所致D.可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E.可见于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44.对红细胞大小不均的描述不准确的是A.血涂片多见球形红细胞 B.同一患者的红细胞之间直径相差一倍以上C.常见于严重的增生性贫血 D.巨幼细胞性贫血尤为明显 E.与骨髓滥造红细胞有关45.对巨红细胞的描述不准确的是A.直径大于15μm B.胞核小而圆C.由于幼稚红细胞内DNA合成不足导致红细胞不能按时分裂D.多为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所致 E.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46.有关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改变的说法错误的是A.红细胞着色深浅取决于血红蛋白含量的多少B.正常色素性红细胞可见于正常人和再生障碍性贫血C.多色性红细胞可见于溶血性或急性失血性贫血D.红细胞着色不一多见于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E.正常人外周血中不会出现嗜多色性红细胞47.关于血沉,不正确的是A.组织损伤可致血沉加快B.动脉粥样硬化病人可见血沉加快C.血浆中磷脂酰胆碱增多可致血沉加快 D.恶性肿瘤病人可见血沉加快E.血浆中胆固醇增多可致血沉加快48.不会引起血沉加快的是A.血浆纤维蛋白原增多 B.血浆球蛋白增多 C.血浆白蛋白增多D.严重贫血 E.红细胞直径增大49.有关红细胞形态的说法错误的是A.镰形红细胞主要是因为含有异常血红蛋白CB.棘形红细胞多见于遗传性或获得性ß-脂蛋白缺乏症C.靶形红细胞的生存时间约仅为正常红细胞的一半或更短D.椭圆形红细胞只在成熟后才会出现椭圆形E.有核红细胞如见于外周血涂片即为病理现象50.与红细胞膜异常有关的是A.靶形红细胞 B.椭圆形红细胞 C.镰形红细胞 D.泪滴形细胞 E.缗钱状红细胞51.与红细胞中血红蛋白异常有关的是A.椭圆形红细胞B.口形红细胞 C.球形红细胞 D.镰形红细胞 E.缗钱状红细胞52.外周血涂片出现有核红细胞,最常见的是A.剧烈运动 B.肝脏疾病 C.大叶性肺炎 D.溶血性贫血 E.大手术后53.缺铁性贫血患者,外周血涂片红细胞多为A.高色素性红细胞 B.正常色素性红细胞 C.低色素性红细胞D.大红细胞 E.靶形红细胞54.红细胞计数为4.0×1012 /L,HCT为0.45,MCHC为340g/L,则MCV为 A.98fl B.112.5fl C.88.8fl D.85fl E.132fl55.红细胞计数为3.50×1012 /L,HCT为0.45,HB为120g/L,则MCH为 A.128.6pg B.37.5 pg C.34.2pg D.85 pg E.132 pg56.红细胞计数为3.50×1012 /L,HCT为0.36,HB为120g/L,则MCHC为 A.342g/L B.111g/L C.333g/L D.300g/L E.232 g/L57.某贫血患者的MCV、MCH、MCHC的降低,属于A.大细胞性贫血 B.正常细胞性贫血 C.单纯小细胞性贫血D.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E.小细胞高色素性贫血58.某贫血患者MCV 70fl, MCH 25pg, MCHC 330g/L,属于A.正常红细胞性贫血 B.小红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C.单纯小红细胞性贫血 D.大红细胞性贫血 E.大红细胞高色素性贫血59.可出现血沉加快的是A.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B.心绞痛 C.多发性骨髓瘤D.良性肿瘤 E.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60.全血离心后分5层,依次是A.血浆、白细胞、血小板、还原红细胞、携氧红细胞层B.血浆、血小板、白细胞、还原红细胞、携氧红细胞层C.血浆、血小板、还原红细胞、白细胞、携氧红细胞层D.血浆、白细胞、还原红细胞、血小板、携氧红细胞层E.以上都错61.ICSH推荐HCT检测参考方法是A.放射性核素法 B.电阻抗法 C.温氏法 D.比重计法 E.折射仪法62.魏氏法测定血沉时不正确的是A.病人检查前不需控制饮食 B.血液标本不能有凝血、溶血或混有气泡C.血沉管清洁干燥,管径的不均匀误差≤0.02mmD.室温过高要进行血沉校正 E.血沉管放置要垂直63.有关HCT,错误的是A.与血流变学联合应用,可用于监测血栓前状态B.球形红细胞可使红细胞间残余血浆量增加C.可作为计算MCV、MCHC计算的基础D.抗凝剂用量过大可使红细胞胀大E.可采用肝素或EDTA盐抗凝64.关于血细胞比容的叙述,错误的是A.用于计算红细胞3个平均指数的要素之一 B.主要与红细胞数量及大小有关C.影响全血黏度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D.贫血时红细胞和血细胞比容平行减低 E.大面积烧伤患者血细胞比容增高65.关于血沉测定的方法学评价,说法错误的是A.魏氏法操作简便,但只反映血沉终点的变化,缺乏特异性B.潘氏法测定毛细血管血,较适用于儿童,临床应用广泛C.温氏法克服了贫血对结果的影响 D.自动血沉仪可反映血沉不同阶段的差异E.ζ血沉率测定要使用专用的离心机66.魏氏法血沉测定的成年男性参考值为A.0~10 mm/h B.0~15 mm/h C.2~10 mm/h D.3~15 mm/h E.0~12 mm/h67.网织红细胞网状结构是A.脂肪 B.糖蛋白 C.核糖核酸 D.核膜残余物 E.嗜碱性蛋白质68.外周血最常见的网织红细胞是A.O B.Ⅰ C.Ⅱ D.Ⅲ E.Ⅳ69.不用于网织红细胞活体染色的是A.灿烂甲酚蓝 B.新亚甲蓝 C.中性红 D.伊红 E.美蓝70.关于血沉影响因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血浆因素 B.温度因素 C.红细胞形态 D.白细胞数量 E.红细胞数量71.可作为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辅助诊断的Ret为A.<5×109/L B.≤8×109/L C.≤10×109/L D.<0.003 E.<12×109/L 72.关于血沉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红细胞直径越大越薄,血沉越快 B.球形红细胞使血沉加快C.红细胞增多症血沉加快 D.镰形红细胞血沉加快 E.贫血对血沉无影响73.监测放疗化疗最有效的指标是A. HFR 和 LFR B. HFR 和 MFR C. Ret D. MCHr E. RDWr74.网织红细胞胞质中网状结构含有A.中毒颗粒 B.脂蛋白 C.线粒体 D. RNA E. DNA75.关于网织红细胞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A.骨髓中的网织红细胞比外周血中的幼稚 B.通常网织红细胞比成熟红细胞体积大C.计数网织红细胞可用煌焦油蓝染色 D. ICSH将网织红细胞分为四型E.网织结构越多细胞越成熟76.关于网织红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的红细胞B.经固定染色后可见到连成线状或网状的结构C.胞浆中含有RNA、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D.Ⅰ型最幼稚,Ⅳ型最成熟 E.可判断骨髓的造血功能77.网织红细胞即是瑞氏染色血涂片中的A.嗜多色性红细胞 B.晚幼红细胞 C.有核红细胞 D.点彩红细胞 E.靶形红细胞78.不使血沉增快的是A.急性时相蛋白 B.纤维蛋白原 C.球蛋白 D.磷脂酰胆碱 E.胆固醇79.外周血中最易见到的网织红细胞是A.Ⅰ~Ⅱ型 B.Ⅱ~Ⅲ型 C.Ⅲ~Ⅳ型 D.Ⅳ型 E.Ⅰ型80.网织红细胞计数采用的染色方法是A.碱性亚甲蓝染色 B.煌焦油蓝染色 C.吉姆萨染色 D.H-E染色 E.瑞氏染色81.目前临床上血沉测定常用的抗凝剂是A.肝素 B.枸橼酸钠与血液的比例1∶4C.枸橼酸钠与血液的比例1∶9 D.EDTA-K2 E.草酸盐81.能使血沉减慢的是A.纤维蛋白原 B.三酰甘油 C.胆固醇 D.清蛋白 E.球蛋白83.影响血沉的最主要因素为A.血浆中清/球蛋白比例倒置 B.抗凝剂的种类与用量C.血沉管的内径 D.室温 E.时间84.成人外周血白细胞为A.(5~10)×109/L B.(3~8)×109/L C.(2~8)×109/LD.(4~10)×109/L E.(15~20)×109/L85.不影响血细胞在计数室内分布的是A.样本稀释不准确 B.反复充液 C.有气泡出现 D.计数池不干净E.充液后盖片移动86.正常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占A.0.1~0.3 B.0.2~0.3 C.0.3~0.4 D.0.5~0.7 E.0.7~0.887.白细胞计数仅反映的白细胞数量是A.分裂池 B.成熟池 C.边缘池 D.循环池 E.贮存池88.关于粒细胞动力学的叙述,错误的是A.根据粒细胞的发育阶段划分 B.可划分为分裂池、成熟池等5个池C.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是循环池和边缘池的粒细胞数D.总血液粒细胞池包括循环池和边缘池 E.边缘池及循环池的粒细胞保持着动态平衡89.关于不同年龄白细胞生理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新生儿一般在15.0×109/L左右 B.婴儿期淋巴细胞均较高,可达0.70C.4~5岁儿童的淋巴细胞与中性粒细胞基本相等D.初生儿外周血主要为淋巴细胞 E.6个月至2岁一般在(11~12)×109/L90.中性粒细胞核象是指胞核A.染色致密程度 B.是否处于分裂状态 C.分叶情况 D.位置 E.与胞质比例91.关于外周血单核细胞增多,正确的是A.成人>0.8×109/L B.儿童为5% C.妊娠时,与中性粒细胞变化相反D.常见于急性感染期 E.出生2周的婴儿有生理性单核细胞减少92.严重感染时,若白细胞总数明显增高,并伴有明显核左移,说明A.感染严重,机体反应性较差 B.感染严重,机体反应性良好C.感染极重,机体反应性很差 D.感染局限,机体反应性良好E.感染局限,机体反应性较差93.正常外周血涂片细胞分类计数中,嗜酸性粒细胞占A.20%~40% B.2%~4% C.5%~10% D.0%~5% E.0.5%~5% 94.关于瑞氏染色后单核细胞形态,错误的是A.外周血中最大的细胞 B.细胞核大,呈不规则圆形、肾形或马蹄形C.胞质内有细小尘土样嗜天青颗粒 D.染色质粗糙致密,排列均匀E.胞质量多染灰蓝色或淡粉红色95.关于白细胞计数的质量控制,错误的是A.适当用力,快速振荡30s可充分混匀稀释液 B.应采用“推式”法向计数板加盖玻片C.首选手指血作为检验标本 D.稀释液应过滤 E.针刺深度应2~3mm,采血速度要快96.关于杜勒小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脂肪变性引起 B.胞核残留物 C.巨大深染的嗜天青颗粒D.裸核 E.胞质局部不成熟97.中性粒细胞的毒性指数是指A.毒性颗粒的数量 B.毒性颗粒的分布 C.毒性颗粒的着色程度D.含毒性颗粒的细胞数与所计数的细胞数之比 E.每升血液中含毒性颗粒的细胞数98.与遗传性疾病无关的是A.椭圆形细胞 B.镰形细胞 C.棘形细胞D.Pelger-Hüet畸形 E.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99.异型淋巴细胞按其形态学特征分为A.空泡型,浆细胞型,幼稚型 B.空泡型,浆细胞型,单核细胞型C.浆细胞型,不规则型,单核细胞型 D.浆细胞型,不规则型,幼稚型E.不规则型,单核细胞型,幼稚型100.中性粒细胞增多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绝对值大于A.10.0×109/L B.4.0×109/L C.7.0×109/L D.15.0×109/L E.12.0×109/L 101.不属于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减少的是A.再生障碍性贫血 B.骨髓转移癌 C.非白血性白血病D.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E.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102.通常情况下,与白细胞总数增减的意义基本一致的是A.淋巴细胞 B.单核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嗜酸性粒细胞 E.红细胞103.不会引起白细胞数量生理变化的是A.新生儿 B.急性中毒 C.运动、情绪的影响 D.妊娠期 E.吸烟104.关于中性粒细胞生理性日间变化,错误的是A.在安静和休息时,WBC数较低 B.活动和进食后较高C.早晨较高 D.下午较高 E.一日之内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可相差一倍105.中性粒细胞反应性增多常见于A.急性髓性白血病 B.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系统性红斑狼疮D.再生障碍性贫血 E.化学物质或药物中毒106.正常情况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杆状核与分叶核细胞的比值为A.1:14 B.1:13 C.1:12 D.1:11 E.1:10107.核右移是指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叶以上者超过A.2% B.3% C.4% D.5% E.6%108.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外周血出现的特征性细胞是A.嗜酸性粒细胞 B.嗜碱性粒细胞 C.单核细胞 D.淋巴细胞 E.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109.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不包括A.大小不均 B.空泡 C.毒性颗粒 D.卡波环 E.退行性变110.可了解病情进展情况、估计预后的指标是A.大小不均 B.毒性颗粒 C.空泡 D.毒性指数 E.退行性变112.白细胞胞质中出现棒状小体即可考虑为A.急性白血病 B.慢性白血病 C.类白血病反应 D.各类贫血 E.细菌感染性疾病113.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量减少常见于A.伤寒或副伤寒 B.肝癌 C.大面积烧伤 D.铅中毒 E.急性溶血114.不会引起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增多的是A.急性胰腺炎 B.支气管哮喘 C.寄生虫病 D.荨麻疹 E.湿疹115.分类计数白细胞时应选择血涂片的A.尾部 B.头部 C.体尾交界处 D.体部 E.头体交界处116.白细胞显微镜法计数时,白细胞稀释液通常加A.0.40ml B.0.38ml C.0.39ml D.0.36ml E.2.00ml117.显微镜法计数白细胞,通常加血标本A.40μl B.30μl C.20μl D.10μl E.50μl118.白细胞显微镜计数时,血标本被稀释的倍数是A.10 B.20 C.40 D.100 E.200119.对白细胞显微镜计数法的方法学评价,错误的是A.简单易行,不需昂贵仪器 B.是白细胞计数的常用方法C.在严格规范的条件下可用于血液分析仪校准D.重复性和准确性均较好 E.适合基层单位选用120.白细胞计数时发现有核红细胞,白细胞校正值为A.100×校正前白细胞数/(100+有核红细胞)B.(100+有核红细胞)×校正前白细胞数C.100×校正前白细胞数/(1+有核红细胞)D.(100/有核红细胞)×校正前白细胞数E.100×校正前白细胞数/(100-有核红细胞)121.血涂片经瑞氏染色后,若每高倍镜视野平均白细胞数为4~6个,则其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大约为A.(4~7)×109/L B.(7~9)×109/L C.(10~12)×109/LD.(12~14)×109/L E.(13~15)×109/L122.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见于A.风疹感染期 B.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感染期C.百日咳感染期 D.猩红热感染期 E.流行性腮腺炎感染期123.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是A.钩虫病,急性化脓性胆囊炎 B.急性失血,肺癌C.荨麻疹,心肌梗死 D.支气管哮喘,猩红热 E.严重外伤,肝吸虫病124.为判断肾上腺皮质功能,可采用注射ACTH前后进行A.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B.嗜碱性粒细胞计数 C.淋巴细胞计数D.中性粒细胞计数 E.单核细胞计数125.肾移植手术后排异反应前期,外周血绝对值增高的是A.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B.嗜酸性粒细胞 C.嗜碱性粒细胞 D.淋巴细胞E.单核细胞126.异型淋巴细胞增多主要见于A.化脓性胆囊炎 B.急性胰腺炎 C.阑尾炎 D.心肌梗死 E.各种病毒感染127.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10%常见于A.病毒性感冒 B.病毒性肝炎 C.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D.缺铁性贫血 E.广泛的组织损伤或坏死128.剧烈运动引起中性粒细胞暂时增加的主要原因是A.白细胞破坏减少 B.血管收缩 C.骨髓刺激D.体内白细胞重新分布 E.白细胞生成增多129.粒细胞缺乏症是指中性粒细胞数量为A.0 B.偶见 C.小于0.1×109/L D.小于0.3×109/L E.小于0.5×109/L130.关于核左移,正确的是A.很多细胞核偏于左侧的粒细胞 B.外周血出现幼稚粒细胞C.外周血出现核浆发育不平衡的细胞D.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出现杆状核以上阶段细胞增多E.外周血分类5叶核粒细胞增多131.关于核左移,错误的是A.再生性左移的白细胞总数增高 B.退行性左移的白细胞总数不增高或减低C.外周血涂片中性杆状核粒细胞计数<10%D.外周血涂片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可出现幼稚细胞E.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左移,中度左移和重度左移132.关于再生性核左移意义,错误的是A.表示机体反应性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 B.常伴有毒性变化C.仅有杆状核粒细胞增多,表示感染轻、抵抗力强D.类白血病反应时核左移不明显 E.常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134.嗜酸性粒细胞稀释液具有保护作用的是A.乙醇,叠氮钠 B.伊红,丙酮 C.石棉红,亚硝基铁氰化钠D.乙醇,亚硝基铁氰化钠 E.乙醇,丙酮135.关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成人(0.05~0.5)×109/L B.小于5岁(0~0.8)×109/LC.5~15岁(0~0.5)×109/L D.休息时低,活动后增高 E.宜在早晨8时测定136.不属于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的是A.中性粒细胞大小不均 B.空泡变性 C.卡波环 D.毒性颗粒 E.核固缩137.不属于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的是A.Russell小体 B.毒性颗粒 C.空泡 D.杜勒小体 E.退行性变138.关于中性粒细胞毒性颗粒,不正确的是A.比正常中性颗粒粗大 B.染色呈黑色或黑紫色 C.可盖于细胞核上D.不易与嗜酸性颗粒混淆 E.可能为细胞摄取细菌或血浆蛋白后发生变性造成139.不属于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的是A.大小不均 B.豪焦小体 C.杜勒小体 D.空泡 E.退行性变140.与白细胞形态异常无关的是A.毒性颗粒 B.卵磷脂小体 C.杜勒小体 D.棒状小体 E.Russell小体142.毒性颗粒可见于A.淋巴细胞 B.异形淋巴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红细胞 E.嗜碱性粒细胞143.关于中性粒细胞毒性颗粒,错误的是A.比正常中性颗粒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 B.为2~3个嗜天青颗粒的融合C.不易与嗜碱性颗粒混淆 D.可能为摄取细菌发生变性 E.可能为自噬体144.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中表现为核质发育不平衡的是A.毒性颗粒 B.杜勒小体 C.空泡 D.退行性变 E.染色质小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