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方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方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改方案(讨论稿)
一、课程定位与课程目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发[2005]5号)明确规定的一门必修课,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重要课程,是一门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主干课程。

本课程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有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与行为规范,使大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1、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教材统一使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共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专家审定的统编版本,全部内容由绪论、三个主题部分计八章和结束语组成。

绪论部分明确本课程的性质和目的、学习意义和方法、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成长目标和应有形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是思想篇,内容包括理想和信念、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是道德篇,内容包括道德的一般原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
第七章、第八章是法律篇,内容包括法律的一般原理、我国主要法律制度。

结束语是鼓励新世纪的大学生努力成为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

2、学时安排:
新课程方案设计学时为68课时,一般在一年级的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开设。

其中课堂教学20课时,校内实践教学16课时,校外实践教学32课时。

三、课程方案改革原则:
1、针对性。

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和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
求,针对本校的实际情况和本校学生的实际需求。

2、实践性。

减少理论说教,大幅增加校内和校外实践活动的比重,提高学
生的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

3、灵活性。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参与主体广泛。

在教学时间上课内时间
与课余时间相结合、在教学环境上校内小社会与校外大社会相结合、在
教学形式上专题讲座与实践学分相结合,使思政教学真正与生活相融合、与社会相融合。

四、具体安排
第一讲大学适应篇(共8课时)
专题讲座(2课时):
主要内容:了解大学的特点和要求,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成才目标,努力学习,勤于实践;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提高综合素质;了解本课程的性质、目标、学习意义和学习方法校内实践:组织学生做一些调查,了解学生对大学生活(生活、学习、人际交往)适应的情况,对大学生活的期待和目标(2课时)校外实践:参观市规划馆,了解马鞍山发展概况(4课时)
第二讲理想信念篇(共8课时)
专题讲座(2课时):
主要内容:理想和信念的重要性;树立科学的理想和信念;理解理想实现的长期性、艰巨性、曲折性,努力奋斗,在实践中把理想转化为现实。

校内实践:组织学生观看影片《建国大业》(2课时)
校外实践:组织学生去濮塘祭扫革命先烈(4课时)
第三讲爱国主义篇(共8课时)
专题讲座(2课时):
主要内容:什么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与时代价值;如何理解新时期的爱国主义;当代大学生如何实践爱国主义。

校内实践:组织学生举行红歌赛(2课时)
校外实践:参观市博物馆,了解中华悠久的文明史(4课时)
第四讲人生价值篇(共8课时)
专题讲座(2课时):
主要内容:什么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科学对待人生中顺境和逆境,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的身心和谐。

校内实践:组织学生开展演讲比赛(2课时)
校外实践:组织学生去监狱开展警示教育(4课时)
第五讲个人修养(共8课时)
专题讲座(2课时):
主要内容:道德的一般原理;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校内实践:德育小品(2课时)
校外实践: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4课时)
第六讲职业道德(共8课时)
专题讲座(2课时):
主要内容:职业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规范;结合我校专业设置情况谈谈具体行业职业道德规范;
校内实践:请各行业的劳模来校做报告(2课时)
校外实践:组织学生参观企业(4课时)
第七讲宪法(共8课时)
专题讲座(2课时):
主要内容:依法治国与依宪治国;宪法的特点与地位;我国宪法的历史发展;我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校内实践:请市人大或政协领导来校做报告(职权、职责、履行职责的方式等)(2课时)
校外实践:组织社会调查和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意见(4课时)
第八讲民商法与刑法(共6课时)
专题讲座(4课时):
主要内容:民法的概念;民法体系;民法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刑法的概念;刑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
校内实践:看《以案法释》专题片(2课时)
第九讲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共6课时)
专题讲座(2课时):
主要内容: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

校外实践:去雨山区法院旁听庭审(4课时)
五、考察与考核
采用专题讲座+实践学分方式形成综合评价体系
具体做法:
1、每人提交一份论文或调查报告;
2、制作《实践考核手册》,对每次参与的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活动作记录、
写感想,并要课代表、指导教师签字或盖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