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式理论教学文档
陆游“卜算子· 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
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
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
只有香如故。”笔下的梅花寂寞高洁、孤芳
自赏,引来了群花的羡慕与嫉妒,最后落得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而毛泽东——“卜
算子【咏梅】一九六一年十二月 〖原词〗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读者具备作者创作时所调用
Hale Waihona Puke 的内容图式是正确领悟作者写作意图的前提。
2.图式的选择性决定着阐释的丰富性
姚斯 德国接受理论先驱
(H.R.Jauss)指出:“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
向每一时代的每一读者均提供同样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 代的本质。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文本从词的物 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这句话说明了不同的个体因生活经验、文化修 养、立场观点、思想感情的差异会对相同的观察对象作出不同的解读。例如:同是咏梅,陆 游
诗歌意象的构成及分类特点,是认识 诗歌意象的基础。袁行需先生把进入诗 歌的意象分为五大类:自然界的,如天 文、地理、动物、植物等;社会生活的, 如战争、游宦、渔猎、婚丧等;人类自 身的,如四肢、五官、脏腑、心理等; 人的创造物,如建筑、器物、服饰、城 市等;人的虚构物,如神仙、鬼怪、灵 异、冥界等。 (1)按题材分类构建意象图式体系
杜牧《秋夕》:“银烛秋光冷
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
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
女星。”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失意宫女的孤独生活与凄凉心情。如果学生不知秋
夕(七夕)是民间“牛郎织女”故事的主人翁鹊桥相会的日子,就不能领悟宫女当时哀怨与期 望交织的心理活动:牛郎织女虽然远隔天河,但毕竟还能遥遥相望、七夕相会啊!可见,阅
图式教学
一、图式的涵义
二、图式对语文教学的意义
1.合适的图式是正确理解文本信息的基础 阅读者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的,在以往的生活中,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
经验,阅读时他们会借助头脑中这些知识、经验组建的图式,与文本信息进行拟合、比对,
, 如果有相应的图式,就能形成对文本信息的理解,否则便不能形成正确的理解。例如
三、图式的类别
1.语言图式
语言图式是指读者先前的语言知识,
即关于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知识。 众所周知,阅读材料是由各种抽象化的 语言符号组成的。在阅读时,只有进行 了“意义选择”并形成了“意义建立”, 才能理解来自阅读材料本身的信息,而 这种意义选择和建立,依赖于大脑中已 储存的词义、语义和语法的图式。因此, 语言图式的建立是阅读理解顺利进行的 前提条件,没有相应的语言图式,就不 能识别文章中的字、词、句,也就无法 利用文章所提供的信息和线索去调用大 脑中的形式图式和内容图式,更谈不上 对文章的理解了。
2.形式图式 形式图式也叫结构图式或修辞图 式,是关于不同类型文章的篇章结构的 背景知识。形式图式能够使读者根据不 同体裁文章的组织结构规律,明确各段 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快速找出语篇中的 重要信息,并对下文发展作出很好的预 测。 3.内容图式
内容图式包括依赖语篇情景的图式和 读者已有的背景知识图式,前者是指读 者在阅读理解过程中把属于同一语义场 的字词结合起来所形成的图式,后者指 储存在读者记忆中的有关知识的图式。 实验表明,在文章难度相同的情况下, 回忆主题熟悉的文章比回忆主题相对陌 生的文章要容易。另一方面,语篇的文 化背景知识在阅读理解中也扮演着十分 重要的角色。小学生普遍感到文言文难 学,就是学生认知结构中不具备阅读文 言文的文化背景知识图式。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
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眼里的梅花却是美丽、
积极、坚贞的象征,不是愁而是笑,不是孤傲而是具有新时代革命者的操守与傲骨。这种认 识差异与个体间经历不同(建立的图式也因此不同)有关,因为图式具有选择性即选择与之相 吻合的信息。
3.图式的整合作用有助于揭示隐含的信息 有时,文章中事件的一些信息因种种原因被作者省略,需要读者借助自己已有的内容图 式去推测其中隐含的信息。譬如,对曹植《七步诗》的理解需借助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曹王 和曹植是亲兄弟,曹植年少时就很聪明,能出口成章,曹王做了皇帝后,怕曹植威胁自己的 地位,想要迫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七步内做一首关于兄弟的诗,但诗中不能出现兄弟二 字,做不成就杀头。曹植以生长在同一根上的豆其和豆子比喻曹王与他,用豆其对豆子的煎 熬来暗指曹王对他残酷迫害,通过对豆其的质问“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来责问曹王为 何要对同胞兄弟逼迫得这样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后来成为人们劝诫避免兄弟阅 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皖南事变后,周恩来为《新华日报》题诗:“千古奇冤,江南一 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其“相煎何急”即出自典故曹植的《七步诗》。因此,阅读活 动实际上是一种再创造活动,阅读者不是被动地接受阅读文本的刺激,而是根据己有的图式 去积极主动地建构文本的意义。 4.图式的预测作用促进文本信息的加工 图式理论认为读者的背景知识是阅读理解的重要因素,新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是建立在己 有知识基础之上的。因此,读者可以根据某些文本线索启动一个高层次的图式,对文章的主 题性质、内容、写作方式等作出预测,从文本信息中寻找该图式的子图式,进而肯定或否定 该图式。在具体阅读过程中,可以作为预测的线索很多,包括标题、插图、图表、中心句、 过渡句、关键词,以及体裁、题材、作者风格、时代背景等等,其中标题是最主要的线索, 因为标题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浓缩,是全文的中心和主题所在,通过阅读标题常能准确地预测 出文章的大概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为理解全文做好铺垫。例如,学生看到“春节”这个 标题,就会立刻唤醒“年”的传说、守岁、年夜饭等内容图示,对文章的内容作出积极预测, 使文本信息变得更容易理解和吸收。阅读预测的结果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果如所料,于是已 有的图式就得到了强化,认知结构就得到进一步巩固(即同化);一种是不如所料,阅读者对 自己的预测进行修正,对自己的认知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补充(即顺应)。因此,阅读预测 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同化和顺应的信息加工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