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7分册第5课儒家文化的传播
第7分册第5课儒家文化的传播
儒学在越南
• 早在秦汉时期,儒学便随着汉字以及中国文化传入越南,并发挥影响力。 自10世纪至15世纪,儒学在越南的地位不断得到巩固提升。李朝的意 识形态是儒佛并行,以儒学作为确定朝制和社会制度、维持君臣关系和 统治秩序的思想政治理论,而以佛教作为麻痹群众、维护社会稳定的宗 教。陈朝是儒、佛两家发生变化的时期。陈朝前期诸帝崇奉佛教的同时, 也重视儒家学说对推进封建制度建设、维护封建秩序的作用。陈朝后期, 佛儒势力消长,儒学发展占上风。 • 黎朝建立后,儒学得到了长足发展,历代帝王都尊孔崇儒,儒学的统治 地位确立,这种尊孔崇儒的思想在阮朝前期发展到极盛。黎朝统治者从 一开始就尊孔崇儒,定律令,制礼乐,设科目,创学校,祀孔子以太牢,确立了 儒学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地位。首先是大兴儒学教育,形成了更为完备的 学校和科举制度,造就了黎贵淳、阮秉谦等一批著名的儒学家和儒生士大 夫阶层。与此同时,还按照儒家教义制定了一系列通俗化的法典和条例, 用行政手段推行。
儒学在朝鲜
• 高丽王朝开国初,虽把佛教推崇为国教,但高丽统治者也将 儒学作为‚齐家治国‛的学术而加以提倡。在官学教育中, 仍将儒学经典列为基本教材;后来在设立科举制度时,又将 儒学经义作为考试的常设科目。然而,佛教的泛滥,却不可 避免地冲击着儒学在社会意识形态中的地位。所以,从高丽 初期开始,儒学学者便开展起排佛扬儒的斗争。 • 儒学在李朝达到了顶峰,李氏王朝成了儒家王朝。李朝遵循 儒家经典,模仿中国的集权官僚制而建立的政治制度,即 ‚家产制政体‛。儒学在李朝享有‚国教‛的地位,而朱子 学是主流,它被称为新儒学。朝鲜还实行长达千余年的科举 制,来维护官僚政治体制。
儒学在朝鲜
• 儒学传播过程:高句丽→百济→新罗 • 公元372年高句丽小兽林王(371—383年在位)曾正式设立‚太 学‛,模仿中国官方的教育制度,她所推行的正是儒学教育。这从 以后高句丽迁都到平壤(427)的教育情况也可得到证明。 • 据文献记载,百济至晚在公元374年就已设置博通儒家经典的‚博 士‛职位。到六世纪前半期,百济还曾两次遣使到中国南朝求派儒 学专家前往该国。百济在历史上还曾是儒学传播到日本的中介。 • 由于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地处朝鲜半岛东南部的新罗是三国之中接 受儒学最晚的国家。但至晚在五世纪初,儒学已传播到新罗。新罗 真兴王(540—575年在位)为了培养新罗青年的忠君爱国情操,创 立了在朝鲜民族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花郎道。花郎道把新罗古 有的文化传统与从中国传入的儒学、道教和佛教融合为一体,为新 罗青年的训练和修养提供了道德理想儒学的忠孝思想则处于主导地 位。正是这种忠孝思想的昂扬,为新罗人战胜高句丽和百济增强了 巨大的凝聚力和精神力量。
18世纪欧洲出现的‚中国文化热‛
对中国器物着迷的法王路易十四
法国油画《天文学家》,画 中人物均穿着中国服装。
西方出版的‚100个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 中,排名第五的是孔子,美国人还尊孔子为世界 十大思想家之首。
在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哲学节在中国‛ 活动中,‚谁是最伟大的哲学家‛ 调查结果公布, 排名第一位的是柏拉图,孔子紧跟其后排在第二 位。
儒学在日本
一、传入:儒学东渡 应神天皇15年(公元405年)百济博士王仁应邀到达日 本,带去10卷《论语》和一卷《千字文》。此后,中国 儒学在日本逐渐传播,对其政治、法律、文学、哲学、 宗教及艺术等产生广泛 而深刻的影响,加速了日本的文 明进程。 二、早期日本儒学(飞鸟 、奈良、平安时代); 早起的日本儒学主要依附于佛教之下。从圣德太子 进行推古朝改革后,到孝德天皇进行‚大化改新‛,再 到大宝元年,制定《大宝律令》,这些都是日本早期儒 学治国治民的思想被日本政治所采用的标志。
入法的法律制度。
儒家文化与中国社会的关系 1.儒家学说与家族制度--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是 ‚家国同构‛ ;中国传统社会制度的核心是家族制度。 儒家学说论证这种社会制度的合理,或是此制度的理论 说明。 2.儒家学说与君主政治--家族制度与君主专制互为表里, 儒家学说被确定为官方意识形态。 3.儒家学说与礼仪制度--实质就是身份等级制度,身份 等级为核心的中国传统的社会制度,其维系主要依靠三 个层面:俗、礼、法,礼在其中居于极为重要的地位。 4.儒家学说与道德教化--儒家极为重视道德教化的作用, 尤其是宋代以来,儒家学说重视道德说教的普及化、世 俗化。
儒学在日本
三、儒学全盛时期(德川幕府时代) 德川时代儒学受到空前推崇,潜移默化地渗入政治、法律、道 德、文学、哲学以及社会生活诸多方面,成为德川幕府社会意 识形态(武士道精神忠、勇、信、礼、义、廉、耻)的重要组 成部分。德川时期,统治者把儒家的纲常礼教应用于治世实践, 带来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从而使日本社会文化进入成熟的时 代。 四、资本主义时代的日本儒学 到明治时期,日本的儒学总体上已经同中国本土儒学产生 了很大不同,最重要的是,儒学被改造为辅翼‚皇运‛的得力 助手。那些日本政治家们,如伊藤博文、山县有朋和西周等人, 宣扬的是儒学和武运的结合,尊崇孔子和敬仰天皇的结合,孔 子和武士道走在了一起,神道与儒学糅合为一体。
第5课 儒家文化的传播
考纲: 辐射东亚 远播西方
A A
回顾:儒家文化 一、在中国的传递:
春秋时孔子创立,战国时孟子、继承与初步发展; 宋明理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新儒学体系。
西汉董仲舒大一统等的新儒学体系,变成了两汉经学; 影响:儒学坚固地成为官方哲学和主流意识;形
成家族制度;君主政治;礼仪制度;道德教化;援礼
启蒙运动的‚儒耶同质‛ 1600年利玛窦来华,是中西方交流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利氏看 到中国以儒立国,主张精通儒家经典是必修功课,提倡以基督教义 附会儒学,创‚儒耶同质‛之说。1687年,汤若望、南怀仁、艾 儒略等160多位传教士到达中国,在给中国带来全新宗教、科学知 识的同时,也学习、吸收了中国文化。1688年,路易十四特派5 名‚法兰西学士院硕学大德‛的传教士士到北京,开创了中法文化 交流‚黄金30年‛的新阶段。‚儒耶同质‛理念,促使许多传教 士翻译中国的历史和哲学。17和18世纪,在欧洲出版的中国作品 达723种。其中,1662年郭纳爵出版的《中国科学提要》,是 《论语》和《大学》合译本;1672年,殷铎泽出版《中国政治道 德科学》,是《中庸》译本,15年后他又出版《中国哲人孔子》; 1711年,《中国六经》以拉丁文出版,乃《四书》新译。莱布尼 茨、沃尔夫等著名哲学家都曾受到此书影响。沃尔夫在哈雷大学演 讲‚中国的实践哲学‛,指出中国的‚治国之术……超过了所有别 的国家‛,使儒学名声大噪。
对现今越、朝、日的影响
三国仍保留不少与中国相似的社会礼仪与风俗习惯
孔庙 孔林 孔府
位于山东省曲阜市南门内, 是祭祀孔子的庙宇。初建 于公元前478年,以孔子 的故居为庙,以皇宫的规格 而建,是我国三大古建筑群 之一,在世界建筑史上占 有重要地位。曲阜孔庙是 祭祀孔子的本庙,是分布 在中国、朝鲜、日本、越 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 美国等国家2000多座孔 子庙的先河和范本。
1. 过程:始于16世纪;耶稣会士来华后,更对儒家经典进行系 统的翻译与西传;进入17世纪后,西方传教士对儒家经典的 译介渐具规模,译文日益完善;18世纪中叶,已有相当数量 的儒学著作译本及相关介绍经传教士之手流往西方。P24 2. 实例:罗明坚曾向欧洲寄回《大学》、《孟子》的部分译文; 利玛窦不仅将‚四书‛译成拉丁文寄回西方,还在《利玛窦 中国札记》中以很大篇幅对儒学及其社会影响作了全面而详 细的介绍;金尼阁对‚五经‛作了部分翻译,刊印于杭州; 柏应理在巴黎以拉丁文编著出版《中国哲学家孔子》一书 (重点)。P24 3. 影响:欧洲掀起儒家文化热。启蒙思想家把孔子哲学作为理 性的组成部分等。18世纪的许多启蒙思想家深受启发,大加 赞赏,孔子与儒学由此成为启蒙运动中的一面思想旗帜。
16——18世纪时,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是 互相的,中学西渐中也有西学东渐。
西学东渐:1.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与李之藻合 译《同文算指》,绘制《坤舆万国全图》;2.熊三拔与徐光启 合译《泰西水法》; 3.邓玉函口授,王徵译绘《远西奇器图 说》;4.徐光启与李之藻完成《崇祯历书》,传教士参与。
结论:历史上的儒家学说能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自我更新, 已证明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然而,儒学作为一种历史文 化,毕竟与当今的思想观念和伦理道德多有抵牾(精华、 糟粕)。
【曲阜孔庙】
日本 孔庙
越南孔庙
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 在韩国汉城挂牌。截至2006年3月,已有54 所孔子学院在30个国家和地区启动建设,预计未 来几年将达到100所以上。
在2004年曲阜孔庙第一次实现官方祭孔、2005 年全球30多个城市共同举行全球联合祭孔之后,今 天的祭孔大典已经由原来的一项文化旅游活动发展 成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加强两岸文化交流、 推动祖国和平统一的‚国之大典‛。
4.传播的影响 政体——儒学核心的君主政治; 思想伦理——儒家礼仪制度;
文化——儒学为内容的学校教育,科举考试;
习俗——尊孔祭孔,文庙
对19世纪以前的越、朝、日的影响
逐渐成为其居主导地位的官方哲学; 三国仿效中国进行制度建设和社会变革; 三国以儒学为主要教学内容设立中央官学和地方学校; 三国仿效中国实行科举制度。
Hale Waihona Puke 二、在东亚的传播A
1. 儒家文化圈的概念:秦汉以来,中国文化先后传入越南、 朝鲜、日本等东亚国家,形成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 文化圈,因儒学的影响尤为深远,所以也称‚儒家文化 圈‛。P22 2. 辐射时间:越南BC3C(秦)、朝鲜1C前后(东汉)、日本
6C初(南北朝)
3. 儒学传播的途径:①三国的历代王朝都设立以儒学为主 要教学内容的中央官学和地方学校,私人办学也普遍教 授儒学;②三国都建有崇奉孔子的文庙,定期举行祭孔 大典;③越南和朝鲜都仿照中国,以科举制选拔官员, 考试科目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日本学生在中央或地 方官学中完成学业,经考试合格,可授予官职。P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