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染料化学

染料化学

一、名词解释练习题1、染料:有色的有机化合物,能溶于水或其他介质以制成溶液或分散液,并能直接或经媒染剂作用使纤维着色,染后具有一定坚牢度及鲜艳度的物质。

2、力份:是指染料厂选择某一浓度的染料为标准,而将同种类不同批次的染料产品与它相比较而言,用百分数表示。

即同种染料,在相同条件下用相同用量,染出颜色的浓淡程度比较。

3、颜料:是不溶于水和一般的有机溶剂的有机或无机有色化合物。

颜料本身对纤维没有染着能力,使用时主要靠高分子粘合剂的作用,将颜料的微小颗粒黏着在纤维表面或内部。

4、互补色光:一定波长的光与另一定波长的光,以适当的强度比例混合得到白光,这两种有色光称为互补色光。

5、中料:将不具备染料特性的芳烃衍生物叫做染料中间体,简称中料。

6、重氮化反应:芳伯胺与亚硝酸作用生成重氮盐的反应称为重氮化反应。

因亚硝酸不稳定,通常使用亚硝酸钠和盐酸或硫酸,使反应生成的亚硝酸立即与芳伯胺反应。

7、偶合反应:芳香族重氮盐浴酚类和芳胺作用,生成偶氮化合物的反应。

8、染色牢度:是指染色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或染色以后的加工过程中,在各种外界因素的作用下,能保持其原来色泽的能力。

9、加法混色:加法混色指的是不同颜色的光的混合。

在人眼视网膜的同一点上同时。

射入两束或两束以上颜色的光,产生与这些光的颜色不同的另一个颜色的感觉,它是把色光叠加起来的混色方法。

10、单色光:在光谱上看到的颜色叫光谱色,不能分解的光谱色称为单色光。

11、深色效应:通过改变染料结构等可改变染料的最大吸收波长,即改变染料色泽的深浅。

凡是能使染料的最大吸收波长增大的效应称为深色效应。

12、浅色效应:通过改变染料结构等可改变染料的最大吸收波长,即改变染料色泽的深浅。

凡是能使染料的最大吸收波长减小的效应称为浅色效应。

13、浓色效应:通过改变染液浓度等可改变染料的最大摩尔消光系数,即改变染料色泽的浓淡。

凡是能使染料的最大摩尔消光系数增大的效应,称为浓色效应。

14、淡色效应:通过改变染液浓度等可改变染料的最大摩尔消光系数,即改变染料色泽的浓淡。

凡是能使染料的最大摩尔消光系数减小的效应,称为淡色效应。

15、Lambert-Beer-吸收定律:单色光透过理想的染料溶液时,吸光度等于摩尔吸光系数、溶液浓度以及单色光经过的光程长度之积。

16、基态:在一定条件下,分子总处于最低电子能级状态,称为电子基态,简称基态。

17、减法混色:减法混色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染料叠加在一起而产生与混合前染料不同的颜色.即染料在白光照射下从白光中减去被染料所吸收的部分,其剩余部分(各混合染料成分所不吸收的)光线混合的结果。

在印染工业中拼色就是减法混色的例子。

18、直接染料:绝大多数是含磺酸基的偶氮染料,能溶于水,分子结构中含水溶性基团(—SO3H),能在中性或弱碱性溶液中上染纤维素纤维;在弱酸及中性介质中上染蛋白质纤维。

染色方便,色谱齐全,价格便宜,但各项牢度较差,尤其是湿处理牢度。

较少用于棉织物染色,多用于粘胶、蚕丝及锦纶丝的染色。

19、活性染料:分子结构中带有反应性基团,染色时与纤维素纤维中的—OH和蛋白质纤维中的—NH2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共价键,故又称反应性染料。

主要用于棉、麻、蚕丝等,也能用于羊毛、粘胶及聚酰胺纤维的染色,颜色鲜艳,色牢度好。

20、不溶性偶氮染料:由重氮组分和偶合组分两种组分组成,在纤维上反应形成不溶性偶氮染料,因染色时需要用冰,故又称作冰染料,商品名称为纳夫妥染料。

21、还原染料:不溶于水,除了个别品种外,分子结构中都含有羰基(—C=O),在碱性介质中被保险粉还原成可溶性的隐色体钠盐而上染纤维,再经氧化重新生成原来的不溶性染料而固着在纤维上,故称还原染料,商品名称为士林染料。

主要用于纤维素纤维的染色,其耐晒耐洗牢度都较好。

22、光敏脆损:某些色系如黄色、橙色、红色等的还原染料染色织物在穿着过程中,经日光照射后染料颜色并没有褪去,但织物却逐渐脆化损坏,这种现象称为光敏脆损。

23、可溶性还原染料:是还原染料隐色体硫酸酯的钠盐或钾盐,可溶于水,再在酸性条件下水解氧化为它的母体染料而染着在纤维上。

主要用于染纤维素纤维和涤棉混纺织物的淡色。

24、酸性染料:含有—SO3H、—COOH等酸性基团,能溶于水,在酸性或中性介质中染料分子内所含的磺酸基、羧基与蛋白纤维分子中的氨基以离子键相合而上染蛋白质纤维,也可用于锦纶的染色。

根据染料染色性能的不同分为强、弱、中性浴染色的酸性染料。

25、酸性媒染染料:上染前或后要经过媒染剂处理,使媒染剂中的金属离子与染料络合沉积在纤维上,包括1:1和1:2型染料。

染色牢度优于酸性染料,但色泽不够鲜艳。

适用于羊毛、蚕丝及聚酰胺的染色。

26、酸性含媒染料:酸性含媒染料或酸性媒介染料是指染料本身分子中已经含有与染料分子按照一定比例鳌合的金属离子。

染色牢度优于酸性染料,但色泽不够鲜艳。

适用于羊毛、蚕丝及聚酰胺的染色。

27、分散染料:分子结构中不含水溶性基团,是非离子型染料,染色时借助分散剂将染料分散成极细小的颗粒,形成分散浴而染着纤维所以称为分散染料。

主要用于聚酯、聚酰胺及醋酯纤维的染色。

28、阳离子染料:阳离子染料是在碱性染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碱性染料分子结构中含有碱性基团,与酸成盐而溶于水,染料的色素离子带有阳电荷,所以又称为阳离子染料。

这类染料色泽鲜艳,牢度较好,主要用于晴纶纤维的染色。

29、染料的饱和值SD:指商品阳离子染料在100 ℃,PH=4+0.2,浴比1:100,回流时间4个小时,上染百分率为90-95%时,在某一种腈纶上的染色饱和值。

30、阳离子染料的配伍性:表示晴纶染色过程中,各拼色染料上染速率的一致性程度。

通常用配伍值(K值)表示染料的配伍性,配伍值是反映阳离子染料亲和力和扩散性能好坏的综合指标。

31、蒽醌类染料:是指染料结构以蒽醌类染料为主的一类染料,包括蒽醌和具有稠芳环的醌类染料。

数量仅次于偶氮染料,品种有还原、分散、酸性、阳离子、不溶性偶氮染料等。

32、靛族染料:含有靛蓝和硫靛结构的染料,主要有还原染料。

33、偶氮染料:分子结构中含有偶氮基(—N=N—)的染料。

根据偶氮基的数目可分为单、双、多偶氮染料,是整个染料品种中最多的一类,约占全部染料的60%左右,以浅、中色居多。

具有合成简单、色谱齐全、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的优点。

34、硫化染料:染料分子结构中含有S键,制造时要用硫磺或硫化钠进行硫化反应,染色时要用硫化钠进行还原溶解,所以称为硫化染料。

颜色以蓝色和黑色为主。

35、缩聚染料:该类染料染色时脱去水溶性基团,缩合成大分子不溶性染料附着在纤维上,称为缩聚染色。

39、染料的饱和系数f(相对饱合值):纤维的饱和值Sf与染料饱和值SD的比值为该染料的饱和系数f。

染料的百分用量与饱和系数f的乘积不应超过Sf,否则易造成染料的浪费。

40、磺化反应:是指在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引入磺酸基的反应。

41、蒽醌类还原染料:凡是以蒽醌或其衍生物合成的还原染料以及具有蒽醌结构的的还原染料都属于此类。

42、隐色体电位:就是指染料在该还原电位值时,正好转变为隐色体。

43、半还原时间:以染料到达完全还原状态所需时间的半量表示。

44、干缸还原法:就是采用小浴比来提高浴中氢氧化钠和保险粉的含量(浓度),以提高还原能力的还原方法。

或者还可以再采用提高温度和延长时间等措施使染料得到充分的还原。

分子中带有磺酸基或羧基,易溶于水,能在酸性介质中染色的染料称为酸性染料。

用途:主要用于羊毛、也可用于蚕丝、锦纶及皮革染色。

应用性能:色谱齐全、色泽艳、结构简单、但耐洗牢度差。

可分为三类:强酸、弱酸、中性酸性染料强酸性染料①定义:在强酸性染浴中染色的酸性染料叫强酸性染料。

②特点:分子结构简单,分子量小(300~400)。

分子中水溶性基团比例高,水溶性好,在强酸的介质中(H2SO4、HCl pH=2~4)染羊毛。

染浴以离子状态存在,对羊毛亲和力小,匀染性好,也称匀染性酸性染料。

但湿牢度差,对羊毛损伤大,不耐缩绒。

③染色原理弱酸性酸性染料①定义:在弱酸介质中染色的酸性染料叫弱酸性酸性染料。

②特点:分子结构稍复杂,分子量较大(500~600),含水溶性基团较少,溶解度稍差。

在弱酸介质中(HAC pH=4~6)染色。

染浴中基本以胶体分散状态存在,对羊毛亲和力大,湿牢度和匀染性中等,也称半匀染性酸性染料。

③染色机理:一方面以盐键结合,但更主要是以范德华力与纤维产生亲和力结合。

3)中性染色的酸性染料①定义:在中性介质中(pH=6~7)染色的酸性染料称为中性酸性染料。

②特点:分子结构更复杂,分子量更大,含水溶性基团更少,溶解度更差,以NH4Ac为介质,浴中主要以胶体状存在,对羊毛亲和力更高,湿处理牢度更好,匀染性差,可耐羊毛缩绒,故称耐缩绒酸性染料。

③染色机理:同(2)1、定义:分子中带有磺酸基或羧基,易溶于水,能在酸性介质中染羊毛,又能和某一些金属盐类在纤维上形成稳定络合物的染料称作酸性媒染染料。

2、媒染剂:重铬酸钾(钠)3、用途:羊毛染色(蚕丝、锦纶很少使用)4、染色性能:在羊毛纤维上,耐晒、湿处理牢度都很好,匀染性好,耐缩绒,是重要的毛用染料。

金属络合染料(又称酸性络合染料):金属与染料的分子比为1:1,在强酸性介质中染色。

中性染料:金属与染料分子比为1:2,在弱酸性或中性条件下染色。

金属络合染料1、染料性能优点:(1)工艺简单,染后不需媒处理。

(2)色泽较媒染染料艳。

(3)湿牢度好于酸性染料,不如媒染染料。

(4)色全。

(5)消除了毛纺厂的含铬废水。

(6)不但用于羊毛,也可用于丝绸、锦纶。

缺点:用酸量大(硫酸用量是纤维重量的8%),对毛稍有损伤。

染色机理;同酸性媒染染料。

活性染料又称反应性染料(Reactive dyes),是一类能和纤维上的某些基团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共价键的染料,由于共价键的结合牢固,可大大的提高染色牢度,尤其是湿牢度。

1、特点(1)色谱齐全,色泽鲜艳、应用广泛(主要染棉,另外可染羊毛、锦纶)。

(2)匀染性好,使用方便,牢度优良。

(3)制造方便,价格比较低。

染色机理活性染料主要用于纤维素纤维和蛋白质纤维的染色,原因是在这两类纤维中含有能参与化学反应的基团如—OH,—NH2,合成纤维很少用该染料染色。

按照染料分子中活性基反应性质的不同,主要有下列两类反应机理亲核取代反应亲核加成反应定义:是一种低水溶性(不含磺酸基、—COOH、而含有—OH、—NH2等)疏水性较强的非离子型染料。

在水中呈分散的微粒子状态。

2、用途:染涤纶纤维。

对锦纶湿处理牢度差,染腈纶只能染得中浅色。

性能特点:(1)分子量小(2)不含水溶性基团,含有—OH、—NH2、—CN等极性基团(3)耐热性、耐升华牢度好按应用性能分:(1)E型——低温型:分子量小,低温时固色率高,匀染性好,耐热性差,适用于载体和高温高压染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