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名机,东汉末年杰出医学家,南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县)人,约公元150—219年前后在世,年轻时跟随张伯祖学医。
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受到残酷镇压,当时民众不是战死,就是饿死、病死,尸横遍野,疫病流行。
据张仲景自述,当时其家族200多人中,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死于流行疾病的竟占三分之一,其中因患伤寒而病死的又占十分之七。
于是他发奋学医,认真学习《内经》、《难经》等书,“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总结前人的医学成就,并结合自己几十年的临床经验,在晚年时写成《伤寒杂病论》共16卷。
此书内容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对外感热病的发生、发展,提出自己独创性的见解,对40多种杂病的防治,也作了系统阐述。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至今还一直指导着我国中医临床诊疗工作。
张仲景系统地总结了东汉末年以前民众与疾病作斗争的丰富经验,以六经论伤寒,阐述了各种情况下的治疗原则;以脏腑论杂病,运用脏腑的理论进行症候分类;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比较系统的辨证施治原则,使祖国医学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确立了辨证施治在中医学领域的地位,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为后世中医学术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此外张仲景还著有《伤寒卒病论》10卷、《金匮要略方论》3卷。
《伤寒杂病论》成书后,因当时战乱频繁而散失。
到了晋代,由名医王叔和整理、编纂,而成为现在流传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
唐宋以后,这两部书流传到日本、韩国、越南等许多国家,成为各国人民治病救人的有效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