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人人生快乐哲学智慧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古人的智慧卓尔不群,留给我们后人的是一笔宝
贵的财富。
而今,我们现代社会的科技越来越发达,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物质
越来越丰富,我们的精神文明也要跟上时代的脚步。
现代文明的发展除了创造
出许多新的流行的文化,也要回顾我国古代的文化,向古人学习他们的智慧,
我们才能更好地融通古今,才能更好地屹立于世界之林。
一定时期的文化成就是该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也是当时人们的思想心态、精神文明的反映。
这里主要浅谈一下中国古人的人生智慧,如何快乐地保
持心境,如何避免世间的浮躁与喧哗。
对我们或可启迪一二。
快乐是一种人生境界。
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人生的真正意义,才
能幸福与快乐。
儒家认为快乐人生是一种“减担哲学”。
佛家认为,快乐人生
是一种“放下哲学”。
道家认为,快乐人生是一种“坐忘哲学”。
三家在本质
上是相通的,他们都认为人要获得真正的幸福与快乐,在构建的物质家园中,
应该大力提倡“减法哲学”,减去过度的物质追求,减去一切过度的执着和浮躁,减去一切有害于人生快乐的不必要的情感,追求一种自然简朴的生活方式,就可以获得人生的真正幸福和快乐。
如果人在追求物质生活上采取减法哲学的话,那么,在精神生活则采取加法哲学。
从哲学上看,要提高人的快乐指数,
就要学会用“二合一”的辩证法思考问题。
我们常常认为人的智慧来自于我们的头脑里面,其实不然。
智慧不同于知识,知识来源于头脑,而智慧则来源于心灵。
人的心灵是一片净土,如果被世
俗沾染了太久的话,人们往往想要内心的宁静而终究不可得,也终究无法体悟
到生活中的智慧。
保持快乐的心境,也是让我们能乐观地看待周遭事物,不被
世俗所纷扰,保持自己内心的平和宁静,进而更能体悟出人生真谛,这才是我
们人生终其一生应该追求的智慧。
如此,那我们来看看古人是如何体悟快乐的人生智慧吧。
首先,从哲学高
度上,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人生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就是在奉献于社会
中追求幸福和快乐。
在庄子后学看来,道家所追求的人生幸福和快乐,并不是
以车、冠为标志的荣华富贵生活,而是无以复加的自适快乐,这才是人所追求
的真正幸福。
世俗之人以荣华富贵生活为自适快乐,其实荣华富贵只是人的身
外之物,并不是人的真正本命,它只是意外忽来的东西,如同寄托之物。
寄托
之物,其来不能抵御,其去也不能阻止。
所以,要求世人既“不为轩冕”而恣
纵心志,也“不为穷约”而趋炎附势。
不管是身处“轩冕”还是“穷约”之中,其乐相同,所以“无忧而已”。
现在,因为寄托之物失去则不乐,即使曾有过
荣华富贵之乐,何尝不是心灵的疏漏荒废呢。
所以,丧失自我而为外物所役,
迷失本性而趋于世俗,这些人就是价值失落的本末倒置之人。
幸福与快乐是一种心态。
而人的快乐心态与人的需求满足程度密不可分的。
得以满足者,就会产生愉悦等正面情绪,反之则会产生焦虑、愤怒等负面情感。
如果是将感官快乐视为人生第一需要的人,就会不顾一切地追求声色滋味等享受,为追求无止境的物质生活就会陷入终身的无穷烦恼。
这种由人的物质生活
与精神生活的错位而产生的身心失衡,不仅无助于自己的幸福快乐,而且有害
于他人和社会。
幸福快乐是一种人生境界。
在构建人的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时,只有敢于
舍弃物质的诱惑和凡俗的喧嚣,才能在心灵中获得一片宁静和快乐。
人固然可
以从物质家园获得有限的快乐,但是人的快乐主要来源于人的精神家园。
古人
告诉我们,智慧之人不会为物质所累,相反,会因为精神的高度而洞察世事,
自得其乐,比起那些沉湎于荣华富贵而苦苦不能自拔之人,人生何其自在,心
态何其悠然。
而当我们需要寻找人生快乐时,我们却面临着“从哪里找”和“如何找”
的问题。
儒家认为,只要真正树立了“君子谋道不谋食”的价值观,就等于把
握了人生快乐的一把金钥匙。
所谓“减法哲学”,就是宋代哲学家陆九渊提出
的“减担法”。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面对沉重的压力、快节奏的生活和多选择
的机会,只有减去疲惫,减轻烦恼,减去心灵的沉重负担,减去一些奢侈的欲望,减去没有价值的身外之物,担子才会减轻。
减少了一次奢靡淫逸,就增加
了一份灵魂的纯净与人生的宁静;减少了一次诽谤嫉妒,就增加了一份人际的
空间与道德的高度;减少了一次谄媚邀宠,就增加了一份人格的尊严与心灵的
轻松。
如何寻找人生快乐,佛家大力提倡“放下哲学”。
所谓“放下哲学”,就
是在人生道路上,只有善于适度地放下财富、权势、功名、美色和美言,放下
工作压力和危机挑战,放下不必要的执着与偏见,放下人间的一切痛苦与恩怨,放下惊喜与恐惧,放下无限膨胀的贪得无厌之心,放下自己永远不能实现的盲
目人生追求,才能在“放下”的微笑中度过自己的快乐人生。
快乐人生,实际上也是一种“坐忘哲学”。
道家认为,他们所追求的“逍
遥游”境界,在世俗社会中所以无法实现,主要的障碍和力量是“外内之刑”
的制约。
所谓“外刑”,主要是指身之外的法律制裁和道德约束;所谓“内刑”,主要是指伤害、扰乱人的恬淡静虚无为心态的五种人生困境:一是生死
之忧,二是礼乐仁义之困,三是善恶是非之扰,四是情欲之累,五是权势钱财
之惑。
庄子认为,要克服这五种人生困境,就必须通过“坐忘”工夫,从生死、礼乐、仁义、善恶、是非、情欲、权势和钱财中超脱出来,将心灵升华为“游
乎尘垢之外”的精神境界,从而获得人生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不管是儒家提出的“减担哲学”,还是佛教主张的放“放下哲学”和道家
力倡“坐忘哲学”,虽然说法各异,但是本质上是相通的。
他们认为:人要想
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快乐,在构建的物质家园中,大力提倡“减法哲学”,减去
过度的物质追求,减去过度的执着和浮躁,减去一切有害于人生快乐的不必要
的情感,追求一种简单自然的生活方式,就可以获得人生的真正幸福和快乐。
人生的幸福和快乐不是别人所能给予的,而是自身良好的心态带给自己的愉悦
体验。
只要我们不钻牛角尖,认死理,善于将人生的苦处转移到人生的乐处上,就可以获得快乐与幸福,就好比为我们的人生做了一道加法,为人生的精彩积
淀了厚厚的分量;就好似为智慧的启迪开了一扇大门,从这扇门走过去,就是
人生的真谛所在。
而人生的真谛究竟是什么呢?我们或都没有标准的答案,古人的智慧让我
们窥见了人生的精神追求永无止境,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保持快乐的心境,淡看
世间百态。
这样我们不仅能感受到物质的愉悦,更是精神上的莫大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