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4、现象学方法
现象学最初是朗贝尔提出,后经胡塞尔发展,使其成为一 种科学的方法论。
现象学口号:“回到事物本身” 现象学给予人的精神以足够的空间和独立性,认为人的
精神是自在自为的,是自我生成的,它的意义只有在这种 独立性中才能得到真实的、合理的解释。
同时它还认为“现象”具有整体性,人和环境是不可分 割的,对人的分析和理解不能脱离他生活的环境,“精神 ”是在社会文化环境中“自我生成和运动的”,对社会 文化整体的理解有助于对人的“精神”的把握。
现象学对整体的“重视”迎合了文化心理学的整体、系 统的思想。
5、主位研究法
主位研究在客位研究统治心理学界多年之后重新为心理 学研究者所发现。
文化心理学中的主位研究是一种研究文化和社会现象的 研究方法,其站在文化内部的立场上,以研究对象的视角 和方位观察、分析问题,以研究对象的概念和标准处理 和解决问题。
“残余指的是一类过程、习俗、见解等,习惯 势力使他们进入了与其所源出的社会状态全然不 同的新的社会状态,它们因而成为新文化状态所 源出的旧文化状态的物证和实例。”(泰勒)
文化的残余沿着文化发展的道路留下了一个个 里程碑,研究残存有助于探索历史发展的过程, 残存法在人类学研究中长期被采用,学者们以现 在的落后社会或文化因素的实例,作为历史残余 说明过去的状态,与古史资料相结合,可以解开 古代史特别是原始社会史上一些难解之谜。
通过分析某个民族的历史、人物志、地理、 风俗等来了解该民族的心理行为方式,也可 深入到某个民族,与其长时间地生活、接触, 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来获得对当地人及文化 的理解和认识。
民族志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整体民族志方法。这 种方法通常的对象,对其中那些对于理 解该文化十分重要的部分(如社会结构、经济、家 庭等)进行重点的考察;
一、文化对人的影响
文化人类学、跨文化心理学及文化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生活在不同文化规范下的人所具有的心理与行为特征深
深地根植于当地的文化传统之中。 文化对人的影响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表现在对人们可观察的外在物品
(observable artifacts)的影响上,如不同文化中人们 的服饰、习俗、语言等各不相同; 第二个层次表现在对人们价值观(values)的影响上,不 同文化下人们的价值观有差异,这正是目前许多跨文化 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三个层次表现在文化对人们的潜在假设(underlying as-sumptions)的影响上,这种影响是无意识的,但它却 是文化影响的最高层次,它决定着人们的知觉、思想过 程、情感以及行为方式。
即认为文化本身以及由文化所引发的心理及行 为差异是文化心理学的主题,文化心理学不仅要 发现这些差异,而且要分析这样的差异为什么会 产生。
第三是通过语言研究文化
研究者发现,不同文化下说不同语言的人的心 理活动是有差异的。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的一项研究发现,英语有很 多方式表达虚拟语气,而中文没有这些表达方式 。哈佛大学这位教授指出,由于中文没有虚拟假 设的帮助,中国人进行一项心理学的任务会有困 难,这个任务叫“反事实思维”。
基于这种观点,余德慧等主张“文化心理学以 文化为论述背景而不是以文化为其论述对象,也 就是说文化是以‘存而不论’的存有方式成为文 化心理学的滋生地”。
第二是理论途径
理论途径(theory approaches):在成长的过程 中,人们学习了自身文化中的很多东西,这些东西 构成了我们的认识论,对这种认识论的探讨能使 人们从更深的层次上去了解文化如何造成差异。
个人主义是公认的西方文化的精髓,它强调个人的独立 、个人的意志、个人的追求,将人生的最高目标定义为 自我的实现。集体主义并不等同于无私,也不等同于社 会主义,而是说在某种程度上个人的行为是由集体的目 标来决定的。这个集体的目标可能是家庭、社会、朋友 ,总而言之集体主义强调的不是个人。集体主义强调社 会规范和责任、强调共同的信仰、强调一致性、强调合 作、强调某种程度上牺牲自我的利益。
文化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和直觉
康德说人类理性判断其实有两种,一种是分析性的判断 ,也就是寻找事物逻辑的一致性;另一种是综合性的判 断,也就是判断事物之间相似的程度。
心理学家研究这个问题的方法是给你看两张图,第一张 是鸡,第二张是草。你认为牛应该是和草在一起还是应 该和鸡在一起?我们中国人喜欢第二种分类,而美国人 喜欢第一种分类。事实上,第一种分类是按本质分类, 第二种分类是按关系分类。
文化的这种符号化特点,使人与文化传统之间建立了内 在的联系,使人对文化传统的意义解读成为可能;同时, 人又可以反过来通过理解文化传统来解读人及其心理。 因此,文化心理学更多地从解释学的观点切入,通过解释 学来建立文化心理学的知识。
2、民族志方法
即对人以及人的文化进行详细地、动态的、 情境化描绘的一种方法,探究的是特定文化 中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
心理学家发现,这种判断是没有根据的,人的行为更多 受到具体的客观条件的影响,而不是一些内在个性的影 响,这就是基本归因误差。
基本归因误差是有文化差异的。1991年的时候 美国出了一件大事,一个北大的校友叫卢刚在校 园枪杀了五个人,然后开枪自杀。我们做了一项 研究,问题非常简单:假设所有条件都一样,但 是把地点移到中国,你认为卢刚会不会杀人?中 国人认为,卢刚不会杀人,但美国人认为他还会 杀人。为了避免偏袒自己人,我们还找了一个相 似的美国杀手,同样问一个问题,还是一样的结 果。研究的结果显示,中国人认为当环境变化之 后,人就会变化,而美国人认为人的本性不会随 之环境改变。
中国人对自我的定义是基于公共自我和集体自我给出的 。我是人,在座的都是人;我是女人,一半在座的是女 同胞;我是单身女人,这个群体在北京地区就是几十万 ,不是一个小数字;我爱学习好像也不具体,很多人都 爱学习。自我在那儿?没有。
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中国人都是以集体的自我,以一个 社会的概念来定义自我。反之,西方人在回答“我是谁 ”时试图寻找自己与他人不同的地方:我很漂亮,我有 一个什么东西,等等。
Kadiner、Du Bois为代表的后期人类学家则持相 互作用论的观点,他们认为文化与心理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
二、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思路
第一是认为文化是一种情境
情境途径(context approaches)的思路把生态 学的观点引入到文化研究中来,认为文化是一种 生态环境,人的认知机制必须要与这样的环境相 适应。认为文化是一种“本体底蕴”,人是文化 的主体,同时也被文化所影响。
文化影响基本归因误差
由于直觉的特性,人在解释他人行为时特别容易忽略外 在环境对人行为的影响,这叫基本归因误差。
路上有一个人躺在路上说走不动了,请送我去校医院。 如果你看到有三个人,一个人带着共产党党员党章,一 个是商学院学生,一个是心理学系的学生,谁更可能停 下来帮助这一个人?大家可能认为党员会帮助这个学生 ,而商学院学生不会帮助他。这种判断是在不考虑外在 环境时根据人的特性进行判断。
二是交流民族志方法,这种方法着重研究一个文化 群体内成员之间以及不同文化群体成员之间的社 会互动模式,考察微观层面的互动方式与宏观层面 的社会文化结构之间的联系。通过观察和描述特 定文化场景中面对面的人际交流方式,来了解特定 文化群体中重要的社会交往规则、文化解释模式 及其对人与他的心理的影响。
3、残存法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研究,给不同文化的人看 鱼的互动,然后让他们回答一下这个鱼干什 么,为什么这么做。我们发现个人主义和集 体主义对我们的判断其实有很大的影响。比 如说在一种情况下,一条鱼领先,鱼群紧随 其后,问被试者觉得领先的鱼是高兴还是不 高兴?我们在中国做的研究,大概有75%以 上的人认为这条鱼很高兴,因为大家都来了 ,有伴了。我们在美国做出的结果则正好相 反,75%的美国人认为鱼不高兴,因为我本 来一个人挺自在了,你们怎么都来了。
那么,文化是如何影响人们的心理与行 为的呢?
人类学家的看法
对于文化与心理或行为的关系问题是中外学者长 期关注并争论不休的问题。
以Blronislaw Malinowski、Franz Boas、Mead 、Benedict等为代表的早期文化人类学家主要持 文化决定论的观点。他们通过观察和实地考察了 不同种族的部落,得出心理或行为是由文化决定 的,文化类型不同其心理与行为亦不同。
三、怎么研究文化心理学?
1、释义学方法
释义法作为与实证主义相对立的科学方法论,重在理解 和解释,认为人类是一种“自我解释的存在”。
在文化心理学看来,人建构了社会文化的世界,人也正是 在社会文化的世界中建构了自己特定的心理行为的方式 。而且,文化本身是一种符号的体系,那么,人与文化传 统的关系就是一种相互意义解读的关系。
第五是把文化定义为一种自我概念
自我途径(self-approaches):这种思路认为文化与人们 的自我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人的所有心理活动都是以 自我为参照中心的,通过自我结构的特征揭示文化的影 响也是文化心理学发展的思路之一。
正如Sampson、Markus在他们的研究中所揭示的那样,中 国人的自我是一种包容式或依赖式的。再如在回答一个 简单的问题就是“我是谁”的时候,中国人和西方人的 反应是不同的。我们随便找几个同学回答一下,用五句 话向我介绍你是谁。(同学:我是公司的员工,我是爸 爸妈妈的女儿,我是一个人,我是一个单身女人,我是 一个爱学习的人。这个同学的回答完全符合文化心理学 的分析。)
这个结果令美国人非常震惊,因为西方人认为根据本质 归类是高级归类,根据关系归类是低级归类。然而这是 有问题的,从人类进化的角度来讲按关系分类也许是更 有生存意义的归类。
比如说需要把妈妈、婴儿车和小轿车分成两类 时,如果把婴儿车和小轿车归为一类,说他们都 是交通工具,那孩子怎么办?
文化对归类方式的影响反映在很多方面,例如 中国人特别擅长比喻。例如“天日二日,人无二 君”,中国人觉得这句话说理很恰当,而美国人 认为这两句话之间不存在关系。中国人以美国人 当年杀了很多印第安人的例子指责美国人没有资 格批评中国人的人权状况,在美国人看来是没有 道理的。这是因为美国人不认同中国人思维中的 类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