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教育有厌学心理的小学生

如何教育有厌学心理的小学生

如何教育有厌学心理的小学生
摘要:
如今的家长越来越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但由于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厌学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现在有很多的小学生在学校里上课不听不记不做练习,老师在上面讲她的,台下他们自己玩自己的,老师批评还批评不得,似乎厌学是天经地义的事。

厌学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实在是太可怕,令家长和老师整天的为他们担忧。

关键词:厌学现状影响因素措施
一、小学生厌学的原因分析:
小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和行为的因素有很多方面。

主要概括为主体因素和客体因素,主体因素即学生自身的因素,而客体因素则可包含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

(一)主体原因
1、没有坚定的学习态度。

部分小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志向不定,缺乏学习动机,当学生对学习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任何需求的时候,他们是不可能热爱学习的。

2、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

某些学生虽然平时很用功,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这种失败往往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导致厌学心理。

3、注意力不集中、急躁情绪。

某些小学生在注意力不
集中,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不能有效的进行学习,甚至一些学生还存在多动现象,他们听课不专心、学习无恒心,导致厌学心理。

(二)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是小学生成长过程必不可少的条件,将影响着孩子的一生。

部分家长由于对科学的教育规律了解甚少,与子女的沟通甚少,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背道而驰。

有些家长认为教育小孩是学校的责任,存在依靠学校的懒惰思想。

(三)学校因素
学校在小学生学习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校生活环境不当便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现象。

一是课程设置不合理。

学科份量不断加大,学习负担有增无减,使学生失去了部分本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来实现兴趣、爱好、特长的满足和个性的发展,从而导致厌学心理的产生。

二是评价导向的偏离。

为了追求高分,不少学校忽视和违背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无尽的考试,五花八门的奖惩措施,教师和学生都在升学的指挥棒下,长时间处于疲惫和焦虑的状态,形成“厌教”和“厌学”心理。

三是教师的素质问题。

有些教师缺乏系统的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学习,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科学的学习。

(四)社会因素
社会大背景的发展变化也会对小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些不良观念的传播严重腐蚀小学生树立起来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拜金主义的盛行,文盲大亨等趋势的蔓延,对小学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再有大众传媒的不负责任,大量的腐朽文化流向小学生,导致他们厌学心理的产生。

二、小学生厌学的危害
小学生厌学的直接危害是影响其自身的健康成长。

有厌学心理的学生不能较好的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而是消极对待学校、逃避学习的责任。

小学生正值学习的萌芽阶段,是社会化重要时期,个体成长所需的知识、技能、道德品质、个性品质都在这一时期奠定基础,错失这一时期就几乎失去了一生。

另外,厌学心理将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

因为小学阶段的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关系到全民族素质提高的大事,是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证。

如果学生不愿意学习,就不可能掌握好现代化科学文化知识和具备良好道德素养,又怎能承担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任。

三、防止小学生厌学需采取的对策
(一)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动机。

良好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能激发爱国热情,在学习上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强烈的责任感。

学习不是为别人而学,而是为自己学,自身的素质提高了,才能施展出自身的才华与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为祖国效力。

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社
会需要的是智力型人才,一个人如果不努力学习,不能掌握足够的科技文化知识,就不能在社会立足,甚至不能生存。

(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并重。

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十分重要,作为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应积极与学生家长联系、配合,使双方的信息得到及时地反馈,发现学生有厌学情绪应想方设法积极进行心理诱导,决不能任其自流,也不能实行强制管理,这样更会加重学生的厌学心理,使问题更加难以解决。

作为家长,应努力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了解自己孩子的性格,尽量避免或减少孩子心灵上的创伤,家长不是永远都对,自己有错不要羞于承认,家长主动承认错误有利于父母与子女建立和谐的关系。

学校应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行为上过于放荡的学生按规定给予适当的处分是必要的,也应考虑学生的想法,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启发式诱导,想方设法增强学生抗御挫折、精神压力的能力,以增强学习信心。

(三)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兴趣成为最好的老师。

一定要转变教学观念,淡化“苦味”与磨砺教育。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劳动,这种观点当然不错。

改进教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时,我们要采取丰富多样的方法,设置各种巧妙的情景,不断呈现事物的这些特性,努力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

教师不能以传统的文化课成绩为唯一的标准尺度去评价学生,不用一把尺子去度量所有学生,要在以促
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终极关怀的前提下,从不同视角和层面看待每个学生,促进个性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四)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的再多,再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无济于事。

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与其智商有一定相关,但在相同智力水平下,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则起着决定性作用。

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势必造成孩子对学习缺乏兴趣和毅力,任性、自制能力差等情况。

培养非智力因素,首先应调动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机,有兴趣学生才会去投入、追求、才会自觉学习,只有让学生主观体验学习是乐事,让他们愉快地学习,愉快地思考,愉快地活动,把学校变成学习生活的乐园,才能令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从而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综上所述,当代小学生厌学心理的成因是复杂多样的,但解决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相互渗透的,这仍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合理选择、综合运用,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多管齐下,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
2.雷雳《发展心理学》
3.冯忠良《教育心理学》
4.陈琦《教育心理学》
5.张文新《青少年发展心理》
6.游夏茵《调查显示中国学生普遍厌学向教育提出严峻
课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