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林业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4~2010年)国家林业局二○○四年十一月目录前言 (1)一、基本情况 (2)(一)林业产业发展现状 (3)(二)林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7)二、林业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0)(一)发展机遇 (10)(二)严峻挑战 (12)三、林业产业的发展战略及预期目标 (14)(一)指导思想 (14)(二)基本原则 (15)(三)发展战略 (16)(四)主要预期目标 (17)四、林业产业宏观布局与任务 (19)(一)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 (19)(二)名特优新经济林基地建设 (21)(三)人造板制造业 (22)(四)木质竹藤家具及木制品加工业 (23)(五)林下资源采集与加工业 (24)(六)林产化工业 (24)(七)竹产业 (26)(八)林木种苗和花卉业 (27)(九)森林旅游业 (27)(十)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利用业 (28)五、东北重点国有林区的后续产业发展 (29)六、主要政策保障措施 (31)(一)加强组织领导,切实落实《决定》精神 (31)(二)加强信贷和资金支持 (31)(三)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经济 (32)(四)结合林业生态工程,积极发展经济林、竹林、工业原料林基地 (32)(五)培植龙头企业,加快推进林业产业化进程 (33)(六)继续实行并完善优惠林业的税费政策,促进森林资源综合利用 (33)(七)完善人工商品林采伐政策 (34)(八)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规范林业产业发展 (34)(九)强化科技支撑,促进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 (35)全国林业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4~2010年)前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重要任务。
”当前,我国林业正经历着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在大力加强林业生态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快林业产业发展,实现林业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林业产业的高度发展是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没有林业产业的支持,林业就不能全面、协调发展,也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必须从林业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把握林业产业的发展方向。
为认真贯彻落实《决定》精神,促进林业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协调发展,根据市场需求、资源状况、产业基础和区域比较优势,制定《全国林业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本规划纲要与国务院批准的《全国林纸一体化工程建设“十五”及2010年专项规划》和原国家计委批复的《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规划》相衔接,以保持林业规划的统一性与协调性。
同时,在本规划纲要的框架下,将进一步编制人造板、林产化工、经济林、林木种苗和花卉、竹产业、森林公园等专项规划,以期形成比较完善的林业产业发展规划体系,以指导林业产业健康、快速、协调、持续发展,不断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林产品需求。
一、基本情况林业产业是一个独具特色的产业体系,涉及国民经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多个门类,属于涵盖范围广、产业链条长、产品种类多的复合产业群体。
目前,我国林业产业初步形成了林木种植业、经济林业、种苗、花卉培育业、木竹采运业、木竹加工业、人造板制造业、木竹藤家具制造业、木浆造纸业、林化产品加工业、非木质林产品采集与加工业、森林旅游业、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利用等产业门类。
(一)林业产业发展现状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林业产业由小到大逐步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50多年来,全国累计生产木材50亿立方米,竹材106.11亿根,人造板23307.64万立方米,松香1404.38万吨。
2003年林业产业总产值达5860.3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3518.09亿元(根据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从2003年起,木竹采运业由第二产业调整到第一产业),占60.03%;第二产业2007.43亿元,占34.26%;第三产业334.80亿元,占5.71%。
近几年来,多种经济成分积极参与林业产业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异军突起,林业产业基础日趋坚实,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和国民经济发展。
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就将建设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作为增加木材供给的战略性措施,并纳入林业发展规划。
2002年原国家计委批复实施了《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规划》,作为新时期林业六大重点工程之一,正在有序推进。
截止到2003年,全国速生丰产林面积达到500多万公顷,早期营造的速生丰产用材林已逐步进入工艺成熟,成为林业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基础。
经济林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迅速发展,全国经济林面积达到2843万公顷,年产干鲜果品达7000多万吨。
各地依据比较优势新建了一批高标准名特优新经济林基地,引进和推广了一大批名特优新品种。
板栗、核桃、红枣、杏仁、枸杞等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前提下,又有新的发展。
竹产业我国竹林资源丰富,竹林总面积达421万公顷,约占世界竹林面积的三分之一。
2003年竹材产量9.7亿根,竹材、竹制品的品种和产量居世界首位,已形成有竞争力的竹材加工利用体系。
目前,我国竹产业年产值达370亿元,竹地板、竹笋及各种竹制品出口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额约6亿美元。
林木种苗和花卉业林木种苗和花卉产业是我国林业产业中的新兴产业之一,呈快速发展趋势。
2003年,林木种苗面积达51.12万公顷。
花卉产品种类由过去以盆景为主,转为盆景、鲜切花、盆花、观赏苗木、种苗等多种产品共同发展,2003年产值达281亿元。
一些花卉主要产区和大城市相继建成了大型花卉批发市场和集散地。
人造板制造业我国人造板产量快速增长,已成为世界人造板生产大国。
2003年,人造板产量达到4553.36万立方米,其中,胶合板产量2102.35万立方米,纤维板产量1128.33万立方米,刨花板产量547.41万立方米,其他人造板产量775.27万立方米。
2003年,全国人造板制造业产值达673.9亿元。
家具制造业近年来,在出口和国内市场需求的强劲拉动下,我国木质和竹藤家具制造业得到较快发展,2003年,产值达到237.8亿元。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家具出口大国,家具成为林业产业主要的最终产品,家具制造业成为林业产业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
木浆造纸业我国现有造纸企业3500多家,纸及纸板生产能力4250万吨。
2002年纸及纸板产量达到3780万吨,消费量4332万吨,均居世界第二位。
但木浆造纸在林业产业中仍是薄弱环节,在我国造纸工业纸浆消耗总量中,木浆消耗量占21%,国产木浆仅占6%。
林产化工业林产化工已基本形成了以松香为主,以活性炭、栲胶、紫胶、松节油、樟脑等林化产品为辅的林产化工体系,品种达到120多个。
2003年,林产化学产品制造业总产值达42.05亿元。
森林旅游业森林旅游作为新兴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
截至2003年底,全国共有森林公园1658 处。
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一些有条件的自然保护区也积极发展森林旅游。
全国主要森林旅游线路达24936 公里,森林公园共接待旅游总人数超过1.16 亿人次,2003年全国森林旅游业产值达96亿元。
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利用业全国现有野生动物养殖单位(户)约4.2万个,野生动物培育利用资源产值超千万元的企业有233家,涉及动物进出口的企业达2801家。
目前,全国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利用年产值达569亿元。
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林产品进出口贸易大幅度增长,贸易逆差进一步缩小。
2003年,我国主要林产品进出口总额达259.14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21.3%。
其中,出口119.69亿美元,进口139.45亿美元。
木制家具出口有较大幅度增长,成为国际家具贸易中的第一大出口国;木材及林产品已成为我国第二大类进口产品,木浆、纸及纸制品进口仍然保持较快增长,为我国进口第一大宗林产品。
(二)林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虽然我国林业产业取得长足发展,但仍然属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木材及林产品的供给远不适应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第一产业基础不牢。
一是森林资源总量不足。
我国现有林业用地面积2.63亿公顷,活立木蓄积量124.9亿立方米。
人均有林地面积和人均蓄积量分别为世界人均占有量0.6公顷和72立方米的1/5和1/8。
二是森林质量不高。
全国林分平均蓄积为78立方米/公顷,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8.5%;人工林发展速度虽快,但质量有待提高,全国人工林分平均蓄积为35立方米/公顷,尚难以在木材供给总量中发挥主导作用。
三是生态与经济矛盾突出。
为维系生态安全,一部分森林必须禁止或者限制采伐利用,作为商业利用的资源数量有限。
木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进口依存度不断增大,资源短缺已成为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的瓶颈,并将在相当长时间内制约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
2.第二产业素质不高。
主要表现为:一是林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核心竞争力弱;二是不同技术层次并存,并且小规模企业多以传统技术为基础,资源增值率低;三是小企业管理水平低,稳定性差。
3.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林区大多经济发展速度不快,产业发展水平不高,自身服务需求不足,发展动力不强;受林业传统生产经营观念的影响,林区市场发育滞缓,以森林旅游、林区综合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虽有发展,但发展仍较滞后。
4.科技进步水平低。
全国林业系统各类专门人才仅占职工总数的22.32%,并且以初级专业技术人员为主,远低于其他行业,林业产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贡献份额为33%,科技贡献率远低于40%的全国平均水平。
新产品和高端技术研发能力与国际水平相比差距很大。
5.管理体制不适应,支持政策不完善。
我国林业产业管理体制和企业经营机制,还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一些国有企业改革滞后,政企不分,尚未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包袱沉重,技术改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弱;林产品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善,难以适应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激烈竞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支持林业产业发展的政策,如税费优惠、投融资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尚不完善;同时,对作为林业产业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非公有制林业尚未形成支持其发展的政策体系。
二、林业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新的历史时期,林业产业发展既面临机遇也面临着挑战,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促进我国林业产业健康、快速、协调、持续发展。
(一)发展机遇1.中央林业《决定》精神为林业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决定》提出:“适应生态建设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推动产业重组,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形成以森林资源培育为基础、以精深加工为带动、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的林业产业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