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阅读试题及答案全套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阅读试题及答案全套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阅读试题及答案全套(一)课内阅读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练习。

(32分)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写出下列词的意思。

(9分)(1)等闲:________________(2)浑:________________(3)清白:________________2.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16分)(1)“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这两句诗表面的意思是石灰的前身——石灰岩需要经过________和________等重重磨难才能变成石灰,面对这个过程,石灰岩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这表现了石灰岩的____________。

(2)“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中的“浑不怕”体现出的石灰的精神,可以让我们想到描写英雄人物精神的四字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可以让我们想到文天祥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石灰吟》是一首()(3分)A.送别诗B.山水诗C.咏物诗4.《石灰吟》一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高尚情操。

(4分)二、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21分)人总是要死的,但()有不同。

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作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或()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1.按原文填空,并在“(5分) 2.画“——”的句子中的两个“死”字分别表达不同的含义:第一个“死”字表达了对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人的________之情,可以换成“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第二个“死”字表达了对剥削、压迫人民的人的____________之情,可以换成“____________”等词语。

(5分)3.本段共有______句话:中心句是第______句;第二句引用曾写过《史记》一书的文学家司马迁的话说明生死观,类似的名人名言还有李清照《夏日绝句》中的“生当作人杰,__________________”;而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是第______句;最后一句以________________为例,说明了为人民利益而死是有价值的,是比泰山还重的。

(5分)4.下列人物中,()的死重于泰山,()的死轻于鸿毛。

(填序号,6分)①戚继光②刘胡兰③雷锋④秦桧⑤李大钊⑥汪精卫三、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21分)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

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

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

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起来了。

“不许乱喊!”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

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不要多嘴!”法官怒气冲冲的,又拿起他面前那块木板狠狠地拍了几下。

父亲立刻就会意了,接着说:“她是我最大的孩子。

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

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

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

”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6分)镇定——() 和蔼——()火冒三丈——()2.画“——”的句子是对父亲________的描写。

父亲“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平静”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慈祥”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分) 3.父亲脸上的表情为什么是“非常安定,非常沉着”的?在文中用“”画出原因。

(3分)4.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父亲“瞅了瞅我们”,期望“我们”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又“望了望我们”,期望“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分)四、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26分)弈秋,通国..之________________。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__________,惟弈秋__________;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按原文填空。

(6分)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5分)通国:__________诲:____________弈:__________俱:____________其:____________3.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0分)(1)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5分)A.《学弈》选自《孟子•告子上》,通过讲述弈秋教两个人下棋的故事,采用对比手法说明了在同样的条件下不同的学习态度会有不同的学习效果。

B.可以用成语概括两个人的学习态度:一个专心致志、一心一意;一个一心二用、心不在焉。

因此学习结果是“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C.文中有一个设问句,引起读者的思考,这个设问句告诉我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答案:一、1.(1)平常。

(2)全,全然。

(3)指高尚的节操。

2.(1)千锤百炼烈火焚烧不怕打击、不怕烈火无畏精神(2)临危不惧视死如归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3.C 4.坚强不屈、廉洁正直二、1.死的意义重于泰山轻于鸿毛,;,,。

2.敬重牺牲捐躯痛恨送命3.四一死亦为鬼雄三张思德同志的死4.①②③⑤④⑥三、1.安定慈祥怒气冲冲2.外貌他遭受了酷刑他在经受了残酷的折磨后依然坚强他对亲人的爱3.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4.不要在敌人面前表现出悲伤即使没有他的陪伴,也要好好活下去四、1.善弈者也专心致志之为听2.全国教导下棋一起他的3.(1)另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想着天上有天鹅大雁之类的鸟要飞过去,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

(2)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吗?说:不是这样的。

4.C(二)课内阅读一、阅读《北京的春节》片段,完成练习。

(28分)除夕真热闹。

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1.用“‖”将这段话分为两层。

分层的依据是()(10分) A.先总体写除夕的特点,再具体叙述除夕的活动。

B.先交代时间,再具体写活动。

C.先说在家的人如何过除夕,再说在外的人回家过年。

2.文中具体介绍除夕的活动分别是做年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分)3.文中画线的句子表明作者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细腻地描写了人们欢庆除夕的生动场面,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红火、热闹。

(6分)二、阅读《十六年前的回忆》片段,完成练习。

(36分)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

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

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我奇怪地问他:“爹,为什么要烧掉呢?怪可惜的。

”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

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

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

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

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

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才过了两天,果然出事了。

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第二天,父亲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

我们心里都很不安,为这位工友着急。

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

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1.这个片段的作者是__________。

(4分)2.这个片段主要讲述了三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分) 3.从这三件事可以看出()(4分)A.父亲工作的确很忙。

B.当时的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

4.依据第2题用“‖”把这个片段分成三部分。

(6分)5.这个片段主要刻画了________这个人物形象。

在描写人物时,作者主要抓住了人物的________来描写。

(4分)6.读父亲的语言,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36分)秋在农村①家乡的秋天很明朗,从初秋到秋末,四处洋溢着喜悦。

睁开眼睛可以看到,张开嘴巴可以尝到,闭上眼睛还会闻到淡淡的香味。

秋,无处不在。

②秋在农村是能看得到的。

秋风 A.__________,吹遍山山崖崖,吹走了炎热,吹来了凉爽,吹得大地一片金黄。

走出家门,绚丽斑斓的秋景映入眼帘。

橘黄的南瓜躺满地头,紫色的茄子挂满架头,红彤彤的枣儿爬满枝头;酸的野果,甜的鸭梨,肥胖的玉米,柔细的糜子,黑的芝麻……③农村的秋啊,走在哪里哪里就是秋。

山崖上红了的酸枣似乎要掉进忙碌的农人的嘴巴里,黑黝黝的杜梨圆润而馋嘴。

天空蓝了,树叶黄了。

处处是硕果,处处是喜悦,迷得人们B.__________。

④树叶落了一地,厚厚的,踩上去软软的,像刚刚苏醒的春土。

这在城市是感觉不到的,更不要说享受了。

城市无论院子,还是街道,都被环卫工清扫得干干净净。

乡下就不同了,落下的树叶一堆又一堆,没有人清扫,没几日就堆得如小山。

来来往往的小牛小羊逮个正着,吃得肥胖肥胖的。

枣树下,少年们拿着竹竿打得快,妇女、老人、小孩子拾得快。

果园里摘果子,葡萄架下摘葡萄,田野里收秋的农民一个比一个唱得起劲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