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管理暂行办法

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管理暂行办法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管理暂行办法
为了不断适应高职教育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切实提高师资队伍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水平,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特制定本办法。

一、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1、按照整体推进、突出重点、按需施教、科学管理的总体思路,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以能力建设为主题,全面加强学院教师社会实践锻炼工作,在教学、科研及创新能力等各个环节上进行全面培养和训练,不断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科研水平,提升教师实践和社会服务能力,努力造就一支思想素质高、业务水平精、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为学院不断深化改革和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2、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人才成长的规律,坚持奖惩并重,建立健全教师自主提高机制。

建立完善教师社会实践管理办法,引入竞争机制,重点支持,定期考核,动态管理,择优汰劣。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

2、坚持立足省内,统筹安排,辅之以省外(境外)实践锻炼的“就近就地”原则。

3、坚持实践的目标贴切,实践过程有实效,实践内容要饱和的“贴切性、实效性、饱和性”原则。

4、坚持教育主体化、个性化原则。

在社会实践锻炼的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注重教师个性化的倡导, 使他们以积极的姿态、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来。

5、坚持系统性原则。

与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省高校教师培训中心、承担教师培养工作的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形成一个系统性的教育教学沟通交流体系。

学校各部门及教师积极参与,形成教师培养教育的系统网络,共同做好教师的社会实践锻炼工作。

二、参加社会实践的对象及期限
1、在学院“十二五”期间,45周岁(含)以下特别是35周岁(含)以下的中青年专任教师,必须按照培养计划分期分批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时间累计至少为6个月。

申请人应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能较好地完成教学科研任
务,具有较强的交流协作能力,身体健康。

2、社会实践一般应集中时间安排,特殊情况者可分阶段完成,原则上,每次集中社会实践期限不得少于1个月,教师脱产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连续时间不得超过一年。

学院鼓励教师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3、学院鼓励45周岁以上教师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活动。

三、社会实践的内容与形式
1、学院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采取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校内实践是指教师在学院所属的实习实训基地及学院相关部门从事与本专业教育教学有关的实践工作。

校外实践是指教师到其他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参加实践活动。

2、教师的社会实践应同本专业的专业建设、合作研究、科技开发、技术服务等工作密切结合起来,有明确的社会实践活动任务。

3、教师社会实践列入学院、二级院(系、部)两级教师培养计划。

实践单位原则上应为我院校企合作单位或“双师素质”培养基地、教师工作站等,教师自行联系的实践单位须经学院审核同意。

4、教师社会实践采取以下几种具体方式进行:生产实践、工程实践、技术协作、挂职锻炼、驻点顶岗实习指导、社会调查等。

不同专业、不同特点的教师,开展社会实践的形式应有所不同,但必须尽量同专业结合,面向社会、面向基层和生产第一线。

通过组织开展教师社会实践活动,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加强校政企合作。

努力将教师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社会服务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四、组织管理
1、在学院党政统一领导下,在学院“两委”指导下,由学院有关职能部门(组织人事处、教务处、科产处、财务处、为农服务办公室等)和二级院(系、部)分工合作,组织实施。

2、各部门应对教师参加社会实践作出统筹规划和具体安排,按学年编制计划表,分期分批安排教师进行社会实践锻炼。

本学年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安排计划,应在上一学年结束前1个月报为农服务办公室,为农服务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核准后执行。

计划经学院审定后,一式两份,一份保存在本部门,一份以电子文件形式交为农服务办公室备案。

3、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教师由各二级院(系、部)与企业共同管理,各部门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