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合理利用土地和空间资源,保障城乡规划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山东省城乡规划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参照相关技术规范,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市城市规划区内规划设计和规划管理的相关活动。

第三条城乡规划管理应以经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为直接依据,城乡规划尚未批准的或城乡规划未明确有关内容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技术规范和本规定执行。

法律、法规、规章、技术规范和本规定对有关城乡规划管理事项未明确规定的,由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据行政管理权限合理确定。

第二章建设用地规划管理—2—第一节一般规定第四条城市用地分类执行住建部公布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对用地性质按照以中类为主、大类与小类为辅的分类方式进行规划管理。

针对创新、创业型等新业态用地性质的确定,规划部门可以按照国家、省、市相关政策规定进行适当创新性探索。

第五条建设用地的规划性质与建筑容量应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控制性详细规划未经审批的,应参考其规划成果。

尚未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应参照总体规划和编制研究成果合理确定。

第六条建设用地的使用应遵循成片开发建设的原则,应尽量与周边用地进行整合,统一规划实施,不宜零星插建。

原则上,老城区10亩以下新腾空地块用于“增绿增益”工程,不再用于开发项目。

第二节建筑容量第七条建筑容量包括容积率和建筑密度。

—3—建筑容量应根据建设项目的区位、用地性质、用地规模、建筑高度等因素进行控制。

第八条居住用地建筑容量按《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进行控制,旧城区可适当降低。

文化体育、教育科研、医疗卫生等用地建筑容量控制,按有关专业技术规范执行。

核心商务区、行政中心、城市标志性地段等特定功能区块或单独编制详细规划地段的建筑容量根据其特殊的规划建设要求控制。

工业用地建筑容量根据《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国土资发〔2008〕24号)、《关于进一步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意见》(鲁政办发〔2013〕36号)等相关规定进行控制。

工业项目内仓储物流用地参照工业用地进行管理。

有特殊工艺要求的工业项目可根据其工艺需求按照建筑系数进行控制。

第三节地下空间管理第九条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应贯彻统一规划、综合开发、积极利用、合理保护、公共设施优先的原则,鼓励合理利用地下空间。

—4—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应在浅层空间得到充分利用的基础上向深层空间发展。

地下空间按竖向开发利用的深度可分为以下层次:浅层空间:0~15米(含15米);中层空间:15~30米(含30米);深层空间:地下30米至更深范围。

第十条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应包括地下空间的功能定位、开发规模、布局结构、交通组织、控制要求、连通方式、文物保护及应急防灾等内容,统筹安排公共服务、人民防空、市政管线及其他地下设施。

第十一条地下空间的开发建设应保证现状及规划城市市政、水利、交通等设施的建设空间和安全使用要求;满足绿化种植的覆土要求,城市道路、广场、公共绿地等公共空间的地下空间覆土深度不宜小于1.5米。

第四节公共配套设施第十二条居住区公共配套设施按照使用功能分为管理服务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养老设施、便民商业设施、文体设施和教育设施六类,参—5—照表1标准执行。

具体项目应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完善 。

第十三条居住区公共配套设施的配建水平,应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并 与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

配建种类及规模参照表 1执行,表 1 中未涉及的金融邮电、市政公用及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参照《城市 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公共服务设施配建的有关要求综合确定 。

表1居住区公共配套设施配置标准一般规模项目 名称服务规模 (万人)类别备注建筑面积 (㎡) 用地面积 (ha ) ≥40≥120 ≥260— — —0.1~0.3 1.0~1.5 3.0~5.0社区 警务室管理服 务设施物业服务用房的建筑面积按 照建设工程项目总建筑面积 的3‰-物业服务 用房———5‰配置,最少不低于100㎡ ,业主委员会办公用房从物 业服务用房中调剂,其建筑 面积不低于20㎡。

— 6—每3000户设一处居委会(含 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筑 面积按1㎡/10-居委会( 社区 20户的标准计算,并不低于5 ≥500— 1.0~2.0党群服务 中心)00㎡。

不满3000户的小区应 按照1㎡/10-20户的标准设置社区办公用 房。

150~200— — — — — — — — — 0.8~1.0 3.0~5.0 5.0~7.0 >7.0 社区卫生 1000~1400服务中心医疗卫生设施(站) 1400~17001700~2000 ≥300 0.3~0.5 0.5~1.0 1.0~1.5 1.5~3.0 3.0~5.0 ≥5003000人以下的居住组团按每 百户建筑面积不少于20㎡的 标准配套建设社区养老服务 用房(托老所)。

老年服务 中心(用 房)养老 设施≥750 ≥1085 ≥1600便民商业设施便民市场600~1500—1.0~2.0一般规模项目 名称服务规模 (万人) 类别备注室内建筑面 积(㎡) 室外场地面 积(㎡) 170~280650~950 0.1~0.3社区文体设施室内建筑面积 可按100-文体 设施文体活动中心2050~29004300~67001.0~1.5 260㎡/千人、室外活动场地面积可按300-7700~10700 18900~278003.0~5.0 650㎡/千人的标准配置。

一般规模项目 名称服务规模 (万人)类别备注用地面积(ha班数 ) 6班9班≥0.36≥0.53 0.3~0.7 3000人以下的居住组团须就近整合到周边其他社区,与教育 设施幼儿园0.7~1.0 其他社区共用幼儿园。

— 7—12班15班18班24班30班36班24班30班36班≥0.70≥0.85≥1.9≥2.5≥2.9≥3.2≥3.0≥3.5≥4.01.0~1.51.5~2.00.7~1.51.5~2.02.0~2.52.5~3.03.0~4.04.0~5.05.0~6.0小学初中—8—第三章建筑工程规划管理第一节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第十四条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设计、经具备规划技术服务资质的单位进行规划技术审查并出具审查报告。

第十五条城市重要区域、重要地段、重要节点和规划用地面积大于3公顷的成片开发地块、城市快速路及主干道两侧重要公共建筑项目,一般应由两家以上设计单位提报不少于3个方案,报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按程序审定。

第二节建筑间距第十六条本规定所称建筑间距,是指两幢建筑外墙结构外围之间的水平距离,包括正面间距与侧面间距。

—1—第十七条多层生活居住类建筑(建筑高度小于等于24米的)间距按照间距系数确定。

(一)南北朝向的建筑正面间距不小于该建筑相对高度的 1.6 倍。

其它方向间距折减系数按《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执行;(二)多层生活居住类建筑山墙间两侧均不设置窗户或单侧设置窗户的,侧面间距不宜小于6米,多层生活居住类建筑山墙间两侧均设置窗户的,侧面间距不宜小于8米;(三)垂直布置的建筑间距按各自相应间距标准的二分之一之和计算,但不得小于9米。

第十八条两幢建筑物夹角小于等于30度时,建筑间距按平行布置要求控制;两幢建筑物夹角大于60度时,建筑间距按垂直布置要求控制;两幢建筑物夹角大于30度,小于等于60度时,根据具体情况参照以上标准执行。

第十九条一般情况下,新建各类建筑与项目外北侧南北朝向生活居住类建筑平行布置时的建筑间距参照表2确定。

表2新建各类建筑与项目外北侧南北朝向生活居住类建筑平行布置时的建筑间距南侧遮挡建筑的建筑高度(H)建筑间距(L)—2—24米以上50米以下50米以上(含50米)80米以下80米以上(含80米)L≥1.2H且L≥30米,并满足日照标准要求L≥1.0H且L≥60米,并满足日照标准要求L≥90米,并满足日照标准要求第二十条一般情况下,新建南北朝向生活居住类建筑与其南侧各类建筑平行布置时的建筑间距参照表3确定。

表3新建南北朝向生活居住类建筑与其南侧各类建筑平行布置时的建筑间距南侧遮挡建筑的建筑高度(H)24米以上50米以下建筑间距(L)L≥1.0H且L≥30米,并满足日照标准要求L≥0.7H且L≥50米,并满足日照标准要求L≥70米,并满足日照标准要求50米以上(含50米)100米以下100米以上(含100米)第二十一条一般情况下,南北朝向生活居住类建筑与项目外北侧各类非生活居住类建筑平行布置时的建筑间距参照表4确定。

表4南北朝向生活居住类建筑与项目外北侧各类非生活居住类建筑平行布置时的建筑间距北侧非生活居住类建筑的建筑高度(H)24米以下(含24米)建筑间距(L)L≥0.8H且L≥15米L≥0.5H且L≥20米L≥0.3H且L≥25米L≥0.2H且L≥30米24米以上50米以下50米以上(含50米)100米以下100米以上(含100米)—3—第二十二条高层生活居住类建筑与其他多层或高层生活居住类建筑侧面相对时,最小侧面间距不宜小于13米。

第二十三条计算建筑间距的外墙结构不包括挑檐、楼梯间、阳台等突出部分,但下列情况之一的除外:(一)建筑屋面挑檐挑出宽度大于或者等于0.8米的,挑檐计入计算遮挡线;(二)建筑物的阳台或凸出部分长度之和大于建筑总长的三分之一,突出部分计入计算遮挡线。

第二十四条多层生活居住类建筑计算日照间距的建筑相对高度是指遮挡建筑檐口(有女儿墙的指女儿墙顶端)相对于相邻被遮挡生活居住类建筑第一层居住空间室内地坪的高度。

楼梯间、电梯机房、水箱间等局部突出屋面的辅助用房,水平面积之和不超过屋顶平面面积四分之一的,不计入建筑相对高度。

第二十五条建筑间距还应符合消防、卫生防疫、环境保护、工程管线、地下空间、人防疏散、建筑保护、施工安全等要求。

第三节日照标准控制与日照分析—4—第二十六条建筑高度24米以上的建筑与北侧住宅的建筑间距,以及除住宅外其他生活居住类建筑与南侧建筑之间的建筑间距,应通过日照分析综合确定。

第二十七条生活居住类建筑日照应满足下列要求:(一)住宅建筑应满足大寒日不低于2小时的日照标准。

每套住宅至少应有1个居住空间(卧室或起居室)满足日照标准, 居住空间总数超过4个时,至少应有2个居住空间满足日照标准;(二)南向医院病房、疗养院的病房和疗养室应满足冬至日不低于2小时的日照标准;(三)老年人居住建筑(老年人住宅、老年人公寓及养老院、护理院、托老所等)的主要居室(卧室和起居室)应满足冬至日不低于2小时的日照标准;(四)托儿所和幼儿园的活动室、寝室及活动场地的二分之一活动面积应满足冬至日不低于3小时的日照标准;(五)中小学教学楼普通南向教室应满足冬至日不低于2小时的日照标准;第二十八条申报项目相邻被遮挡生活居住类建筑日照应满足下列要求:(一)原有日照时数符合国家相关规范要求的,考虑申报项目的日照影响后,仍符合国家相关规范要求;—5—(二)原有日照时数不符合国家相关规范要求的,考虑申报项目的日照影响后,原有日照时数不降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