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言的演变》(经典版)

《语言的演变》(经典版)

作用:证明了“有些字眼儿随着旧事物、旧 概念的消失而消失”的语言现象。
第二部分中,作者由概括到具 体、由大类到小类进行分类阐释, 不仅揭示了语言变化的社会原因、 内部原因,以及语汇所发生的演变 情况,而且有区别地阐释了语汇变 化的具体特征,这样就使论述观点 明确,结构清楚。
④偷——古义是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后 来转移为偷窃;去——的古义是离开“某地”、 距离,后来转移为到某地去(正好相反)。
⑤丈人——【古义】老人、长辈。如:子路从而 后,遇丈人。 【今义】指岳父。
(4)感情色彩变化。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是指地位 地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 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 义词
③“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 “金”原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
(3)词义转移。
①“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 “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 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
②牺牲【古义】作为祭品的牲畜。 ——【今义】 为正义而死。
③学者——【古义】求学的读书人。【今义】指 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②“浑浑噩噩”古时用来形容人浑厚严正, 为褒义。“浑浑”是“浑厚”的意思, “噩噩”是“严肃”的意思。现代汉语中 则用来形容人浑浊无知,愚昧糊涂,为贬 义。
b.古贬今褒
①“乖”古时指偏执,不驯顺,为贬义, 如《林黛玉进贾府》:“行为偏僻性乖 张。”而现代汉语中则用来形容人听话, 安顺
②“锻炼”其本义为“冶炼”,古时多用来 指玩弄法律,罗织罪名,对人进行诬陷, 属于贬义。而现代汉语中则指通过体育运 动是身体强壮,培养勇敢机智的品德,或 通过生产劳动和工作实践来提高素质和能 力,变成褒义词了。
②“明哲保身”这个成语,源自《诗经·大 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赞扬一个人聪明有智慧,善于适应环境, 是褒义,现在通常用来批评那种不坚持原 则、只顾保住自己的处世态度,变成贬义
附:
a.古褒今贬
①“爪牙”古时指武臣或得力助手,属于 褒义,而现代汉语中的“爪牙”则是“比 喻坏人的党羽和帮凶”,为贬义。

“涕”“信”
化 ⑷词义的弱化
“很”“普遍”
(1)词义扩大。
例如: “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 也”(《孟子》)中的“江”“河”与 “淮”“汉”并列,指“长江”和“黄河”。
“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 ,现在扩大
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
又如:“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
(《西门豹治邺》)的“好”,专指女子相貌好 看,不涉及品德 。而现在的“好”可泛指一切
写这一段话是为了证明“语言的变化的”。
思考问题
第一部分用《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例 子具体说明古代和现代汉语的差别,其 中“意义有所不同”“用法有些两样” 的就有三种情形。哪三种情形?请你先 用一两句话来概括,再用四个字来概括。
一句话
1.意义没有改变,只 能作为复音词或者成 语的一个成分。
2.意义没有改变,使 用受到限制。
(5)词义的强弱转化
a.词义弱化
如,“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 现在表示埋怨、责备。
b.词义强化
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 思比较多,今天常常表示仇恨、怀恨。
“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 强化为“杀戮”的意思。
三 ⑴ 词语替换

a.单音词变多音词



b.一个单音词换了另一个单音词

改 变
⑵ 忌讳引起词语的变化
问题1:“语言的变化涉及语音、语法、语汇三方 面”,为什么课文先从语汇说起?
这是因为,比较起来,语汇的变化比语音、 语法更快。这说明文章选择重点也体现着语言演 变的特点。
问题2: 说明语汇的消失,课文为什么以《诗 经·鲁颂》中“马”为例? 作用何在?
原因:在农业社会中,马占有重要的地位, 是耕作和交通的重要工具,人们为了便于交流信 息,给各种各样的马起了专名。
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
再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2)词义缩小。
①“臭”,文言中表示气味好坏均可,现在 只表示坏气味。“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易·系辞上》),“臭”应翻译为 “气味”,不能按现代汉语翻。
②“让”,文言中既可表辞让、谦让之意, 又可表责备之意,现在只用前一意义。
语言的变化涉及到那几个方面?其中 变化最快、最显著的是那个方面?
语音、语法、语汇
语汇
⑴旧词消失: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

引起旧词消亡


⑵新词出现现


⑶外来词渗透:外来的事物带来了
外来语的出现
⑴词义的扩大

“江”“河”
古 今
⑵词义的缩小

“几”“床”
义 的
⑶词义的转移
吕叔湘,江苏省丹阳县
人,我国当代著名的语言 学家,是我国近代汉语研 究的拓荒者和奠基人。
曾留学英国牛津大学 和伦敦大学,回国后曾任 清华大学教授,后担任中 科院语言研究所所长。数 十年来一直从事语文研究 和语文教学工作。
代表作:《中国文法 要略》、《汉语语法分析 问题》等,《现代汉语词 典》的前期主编。
换一种比较概括的说法: 语言是变化、发展的
比如宋朝的朱熹,他曾经给《论语》做过注 解,可是假如当孔子正在跟颜回、子路他们谈 话的时候,朱熹闯了进去,管保他们在讲什么, 他是一句也听不懂的。
朱熹听颜回讲话,是真实的事情吗?这里 运用了什么手法?
假设举例 既明确又有趣味。
文章在开头写这段话,目的是什么?
思考问题
熟读课文,并概括全文三个部分的主 要内容。
第一部分:阐释语言变化的概貌。 第二部分:阐释语汇的变化
第三部分:阐释语法和语音的变化
分析第一部分
从文章的题目我们可以知道,本文主要论 述的问题是什么?
本文主要论述“语言的演变”。
第一节的哪一句话提出了文章的基本观点?
开头第一句话:“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 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
3.古时的意义现在已 经不用。
四个字
不能单用
受到限制 有所取舍
第一部分在分析论证中运用了分类的 分析方法,分析了古今语汇意义和用法演 变的三种情况,明白透彻。
以人们熟悉的《邹忌讽齐王纳谏》 为例,有事运用典型举例的论证方法 加以证明,这样举例不仅具有代表性, 而且有较强的说服力。
仔细阅读第二部分,了解古今语汇的发展变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