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之我见
-----浅议《李尔王》与《高老头》的父爱悲剧
摘要李尔王和高老头的父爱有共同之处,但毕竟具体的时代背景不同及作者的阅历、经验、思想等存在着差异,从而使得两个人的父爱又有着明显的本质上的不同。
本文试图从社会和人性两个角度来探讨造成父爱悲剧的原因,并结合现代社会视角品评父爱,正确对待两部作品带给我们的感情盛宴和父爱内涵。
关键词父爱;悲剧;社会;人性;感情盛宴
文学的首要意义在于刻画出丰满生动的人物性格,借以反映生活。
莎士比亚和巴尔扎克两位文学巨人都做到了这一点。
他们善于在现实环境中塑造出典型人物、典型性格,把社会的矛盾转化为性格的矛盾冲突。
李尔王和高老头毫无疑问是父爱的典型。
莎士比亚的《李尔王》通过古代不列颠王李尔被两个女儿遗弃的故事,写出了时代的动荡与灾难,揭示了金钱权势对人伦关系的破坏,描绘了原始积累时期罪恶丛生的社会画面。
巴尔扎克的《高老头》通过高老头这一具有浓厚的宗法制观念的商业资产者的典型,以高老头的父爱去谴责拜金主义以及金钱的罪恶。
这两个典型人物的塑造都深刻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及存在的社会弊端。
读了这两部作品我们会不自觉的拿来进行比较,虽然都是父爱的表达但却给人一些关于父爱的微妙差异。
鲁迅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1】故事的开始似乎就为悲剧的结尾打下了铺垫。
我们去读作品时总会一厢情愿的想给它一个完美的结局,但作者却给我们以失望和思考。
父爱,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一直都是神圣的、不可亵渎的感情。
而剧本和小说却用父爱的毁灭来揭示社会的黑暗和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
关系,给人们以警醒。
李尔王和高老头的悲剧命运,首先是被女儿抛弃收到女儿的欺骗。
其次是他们对自己的错误和社会的责任都有清醒的认识,认识到他们不可挽回的命运和社会的丑恶。
从而使其悲剧色彩更为强烈。
最后他们还对社会发出了强烈的抗议,然而这种抗议是软弱无力的。
李尔王呼吁上帝立即降下惩罚使忘恩负义的女儿得到应有的报应。
高老头指使人去叫警察抓自己的女儿要求天道和民法维护他做父亲的权利。
这些都不可能实现,只是他们的理想和希望。
我们也可以说天道和人道都不可能挽回他们的悲剧命运。
然而这种父爱悲剧并非偶然。
造成此悲剧的因素有很多,现大致从以下两方面加以讨论。
首先我们从社会这个角度进行剖析。
李尔王生活在十七世纪的英国,当时社会正处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资本主义势力正在兴起而封建贵族开始走向没落,封建社会正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化过渡。
李尔的王朝在时代的动荡和社会的灾难中摇摇欲坠,但是常年的养尊处优且被谄媚逢迎所包围的李尔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竟随心所欲地用军权来当父爱及其回报的试金石。
李尔没有认清大环境下亲情是经不起考验的,父爱的仁慈没能感化君主权威下放后的背叛,最后三个女儿和他的死亡就是最好的证明。
“李尔父爱悲剧的实质在于它形象地解释了在这种特定的社会历史大环境下,封建固有的伦理道德观念与资本主义兴起后人与人的关系变成了刺裸裸的金钱关系,即与这种新的价值观念的冲突。
”【2】最终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击败了“血缘亲属”的伦理道德观。
高老头生活在十九世纪的法国,当时社会正处于西欧资本主义秩序全面建立起来的阶段,资本主义势力在各方面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封建贵族正在节节败退,资本主义的各种意识观念已经在全面击败旧有意识观念的时期。
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
”【3】在这样的社会里,人的价值都是用金钱的价值来衡量的,高老头的两个女儿是非常精通这一切的。
而高老头虽身处资本主义社会,意味着资本主义金钱法则的泛滥,但他的思想观念仍旧停留在封建社会,他把血缘关系看得至高无上,认为社会是靠父亲这个轴心来维系的。
“高老头悲剧产生的实质是他的封建血缘观念与他用金钱来笼络女儿感情的资产阶级方式的手段之间产生了矛盾与冲突的必然结果,即他沿袭下来的封
建传统观念与他一手培养起来的女儿的资产阶级化的意识之间形成了格格不入的冲突。
”【4】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正是社会这个大背景为两个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做了很好的铺垫。
其次,从人性和伦理道德来看,他们的命运也是必然的不可逆转的。
资本主义社会的原始积累阶段,利益冲击着每个人的欲望,冲击着封建人伦关系的基石。
进入上流社会和成为资本家、富翁的梦想占据了大多数人的思想。
他们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不顾亲情、友情,不惜以牺牲家人性命为代价来换取那些所谓的荣耀。
李尔王的三个女儿正是大多数和少数的对比。
高纳利尔和里根在狂妄的个人野心和极端利己主义的利益熏陶下,用花言巧语博得父亲的欢心从而得到权利和金钱。
但小女儿考狄利亚善良诚实,她不愿去发那个不切实际的誓愿,决定“默默地爱着”自己的父亲。
因此激怒了李尔王,最后给她的只有诅咒和憎恨。
从这件事我们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本性如何,也许我们会为李尔王和考狄利亚感到悲哀。
高老头的两个女儿与之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他们一点一点的榨取高老头的财产直到他拿出自己的年金给女儿买参加晚会的礼服,而变成身无分文的穷光蛋,连下葬都成为困难。
父亲的高尚和女儿的自私卑鄙两者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所以无须去大声叱责社会就能达到深刻揭示社会矛盾的目的。
《高老头》和《李尔王》的共同悲剧性质用到的分析观点看是善和恶的斗争,是善的破灭。
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点看,这两个作品所揭示的是传统道德与新的社会丑恶势利的尖锐矛盾,是新旧两种势力的斗争。
“当旧制度本身还相信而且也应该相信自己的合理性的时候,它的历史是悲剧性的。
当旧制度作为现存的世界制度同新的世界进行斗争的时候,旧制度所犯的就不是个人的谬误,而是世界性的历史谬误。
因而旧制度的灭亡也是悲剧性的”。
【5】封建社会把伦理道德观念奉若金科玉律。
它时刻在同各种势力进行着维护自己的斗争。
我们一般认为这种维系人性本身存在的道德具有跨越时代和阶级的特性。
在某些方面有其合理性,如父爱、子贤、友谊等,但是这种道德并非永恒不变。
不同时代不同阶级要通过斗争建立与自己相适应的道德观念,这两种道德观念势必会产生对立和冲突。
所以李尔王和高老头的悲剧命运是不可逆转的。
也许我们印象最深的不是高老头而是李尔王。
因为它也适应于现在的社会,可以拿它育人,告诫人们不要只听信谗言,要做一个像考狄利亚善良诚实的人。
但经过剖析后的高老头留给我们的远远超过这些。
“钱能买到一切,买到女儿……倘若我还有财产留下,她们会来伺候我,招呼我,我可以听到她们看到她们。
”这一句话彻底揭出他自己不幸的命运的根源,他对这个不公平的社会发出抗议是自然的。
随着高老头被埋葬的不只是高老头的躯体,还有他所代表的温情、善良和父爱。
在这部小说里也许只有拉斯蒂涅深深的体会到了高老头的发自内心的父爱,也许只有他才能明白高老头为他女儿所做的一切。
我觉得这不只是高老头一个人的悲哀,更是整个社会的悲哀。
在儒家文化红遍大江南北,跨海越洋的今天,我们仍可以从高老头那里得到很多有益的东西。
有学者认为,高老头的父爱是变态的爱,爱的太过了。
这有一定的道理,但我觉得我们更多的应该给予他以肯定。
这不但涉及到教育问题,还有两代人之间的隔阂。
我想如果我们能认识到这些问题,教育和代沟问题或许会缓和一些。
参考资料
1.鲁迅《再论雷锋塔的倒掉》《鲁迅全集》第一卷,297页。
2.陈郭,父爱导致的两幕剧—李尔王与高老头比较,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1991年
第一期第97页。
3.田景春,爱的误区—从高老头的父爱悲剧得到的启示,文山师专学报,1999年第三期第
17页。
4.同2,第96页。
5.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3年底—1844年1月),《马克思恩格斯选
集》第5页一卷、第5页。
6.《巴尔扎克精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