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题一一、单项选择题1、提出“没有离开教育的教学”命题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凯洛夫D.布鲁纳2、“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一语出自()。
A.《道德经》B.《孟子》C.《学记》D.《论语》3、居于整个教育活动主导地位的是()。
A.教育手段 B.学生C.教材D.教师4、提出“最近发展区”概念的教育心理学家是()。
A.洛克B.斯金纳C.维果斯基D.马卡连科5、我国古代最早比较系统的总结教育经验的论著是()。
A.《学记》B.《论语》C.《劝学》D.《进学解》6、教育起源于()。
A.模仿B.本能C.社会生产劳动D.社会生活7、学校政策和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无意识的教育影响或学习经验属于()。
A.综合课程B.单一课程C.显性课程D.隐性课程8、教师向学生解释、说明、论证概念或原理的教学方式是()。
A.讲述B.讲解C.讲读D.讲授9、对班级教学最先作概括性论述的著作是()。
A.《人的教育》B.《爱弥儿》C.《大教学论》D.《教学与发展》10、学校德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各科教学B.班会C.社会实践活动D.时政学习二、名词解释1、课程2、德育3、学制4、教学方法5、陶冶教育法三、简答题1、简述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2、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四、论述题1、试论全面发展教育的主要内容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试述人的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B 2.C 3.D 4.C 5.A 6.C 7.D 8.B 9.C 10.A二、名词解释1、课程——(狭义)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
回答广义亦可,指学校有计划地为引导学生获得预期的学习结果而付出的综合性的一切努力。
2、德育——即品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受教育者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使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3、学制——即狭义的教育制度,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学制年限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4、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5、陶冶教育法——指通过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潜移默化地使受教者在思想、情操方面受到感染、熏陶。
具有非强制性、隐蔽性,无意识性等特点。
三、简答题1、简述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1)尊师爱生。
学生尊重教师是尊重知识、尊重文化的表现,教师热爱学生应是一种热爱祖国教育事业,关心人类未来的深层次情感。
教师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地关心爱护。
(2)民主平等。
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特点。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服从于对真理的探讨。
(3)教学相长。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2、答:教师是生产劳动力的劳动力,教师的劳动对象、手段、成果,各有其特殊性。
教师的劳动特点表现为:(1)教师的劳动对象是人,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更突出;(2)教师的劳动手段是“言传身教”,劳动的示范性强;(3)教师的劳动成果是集体劳动和多方面影响的结果。
四、论述题1、答:全面发展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
他们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但各自又有相对独立性,分别完成不同的具体任务,是辩证统一的。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正确的态度应当是各育并举,和谐发展。
2、答:(l)一方面教育制约人的发展,另一方面人的发展又制约教育,这种教育和人的发展相互制约的现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2)人的发展的基本特性及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是:①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②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强学生身心发展关键期的教育;③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相应变化,加速青少年的身心发展。
④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做到因材施教。
练习题二一、填空题1、现代教师职业经历了满足数量、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个阶段。
2、影响个体发展的基本因素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和三种因素,其中三种因素是指___________、环境条件和___________。
3、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___________服务,必须与___________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4、___________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对整个教育活动具有定向作用。
5、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___________。
6、新课程将实行___________、地方和___________三级管理、开发模式。
7、教师的备课要求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计教法。
8、首创暗示教学模式的是___________。
9、德育方法中参与式方法主要包括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10、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主要渠道是( 学科教学)。
11、教育学是研究___________,揭示___________的科学。
12、课的结构是指课的___________及___________,也称为课堂的环节。
二、名词解释1、学校教育2、学制3、隐蔽课程4、教学方法5、陶冶教育法三、简答题1、简述新时期教师的职业特点。
2、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3、启发性教学原则的涵义及其贯彻的基本要求是什么?4、当代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有哪些?四、论述题1、试论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2、论述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练习题二答案一、填空题1、提高质量追求专业化2、个体自身条件活动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生产劳动4、教育目的5、理解阶段6、国家学校7、钻研教材了解学生8、洛扎诺夫9、讨论法角色扮演法10、学科教学11、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教育规律12、课的组成部分各部分的顺序和时间分配二、名词解释1、学校教育指狭义的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2、学制它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相互衔接关系,以网络化的形式将学校组织起来,是教育制度的核心。
3、隐蔽课程学校情境中以有意或无意方式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的教育性经验。
4、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5、陶冶教育法指通过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潜移默化地使受教者在思想、情操方面受到感染、熏陶。
具有非强制性、隐蔽性,无意识性等特点。
三、简答题2、简述新时期教师的职业特点。
(1)职业形象的准公共性;(2)职业环境的相对封闭性;(3)工作绩效的模糊性;(4)职业待遇的福利性;(5)师生关系的隐蔽不平等性;2、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教学的教育性;(2)教为主导,学为主体;(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能的统一;(4)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统一;3、启发性教学原则的涵义及其贯彻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含义: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在融会贯通掌握知识的同时,充分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基本要求:注重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展思维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发扬教学民主;4、当代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有哪些?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马克思主义常识和社会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民主观念和遵纪守法的教育;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教育;四、论述题1、试论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政治对教育的影响:(1)教育目的:影响:国家的阶级性质;政治文化(内容;保证);(2)教育制度:适应;定向与驱动;双轨制(统治方式);(3)受教育权(教育是资源):分配依据:阶级;性别;种族;(4)教育内部:内容;方法;师生关系;(民主/专制/放任);教育的政治功能:(1)实现社会政治目标的重要手段;人的政治素质(意识热情能力);(2)维护与变量政治关系;合理化/再生产;社会分层/新兴阶级(3)统治者/国民(政治参与);管理水平/政治参与能力。
(4)促进政治社会化(政治文化)。
二者关系的当代表现为政治民主与教育平等;2、论述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知识和智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二者是相统一、相一致的:(1)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两个教学任务统一在同一个教学活动之中,统一在同一个认识主体的认识活动之中。
(2)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3)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要使知识的掌握促进智力的发展,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在教学中,要防止只注重传授知识而忽略智力培养和只重视智力发展而忽视知识传授两种片面倾向。
把知识的传授与智力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练习题三一、单项选择题1、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发表的代表作()。
A.《普通教育学》 B.《大教学论》 C.《教育漫话》 D.《爱弥儿》2、学校的中心工作是()。
A.德育 B.教学C.管理D.环境建设3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一语出自()。
A.《道德经》 B.《孟子》C.《学记》 D.《论语》4、主张“教学应当走在发展前面”的教育家是()。
A.赞科夫 B.布鲁纳 C.杜威 D.乌申斯基5、倡导“平行教育影响”方法的教育家是()。
A.苏霍姆林斯基 B.马卡连科 C.克鲁普斯卡娅D.高尔基6、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制定好班级工作计划 B.组织建立良好班集体C.帮助学生搞好学习,提高学习成绩 D.做好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7、自觉地利用环境、气氛、作风以及教育者自身等教育因素,对受教育者进行积极影响的方法称之为()。
A.说服教育法 B.实际锻炼法 C.陶冶法 D.榜样示范法8、杜威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是()。
A.社会本位目的论 B.个人本位目的论C.神学目的论 D.“教育无目的论”9、学校教育正式出现在()。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初期10、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备课 B.上课 C.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D.辅导答疑二、名词解释1、教育目的2、教学3、教育制度4、隐蔽课程5、学校教育三、简答题1、简述现代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素养。
2、简述现代中小学可以采用的德育方法。
四、论述题1、为什么说教育和社会生产力之间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试加以论述。
2、试论美育的意义和中小学美育的任务。
练习题三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B 2.B 3.D 4.A 5.B 6.B 7.C 8.D 9.B 10.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