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第一次国共合作
无疑,国共合作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创新性的举措,在当时这种政治结合的方式,真正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然而,这种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最终没能经得住考验,两次合作,成果显著,然而最终都以破裂告终,在这里我们来谈谈第一次合作。
首先,国民党在当时是中国第一大党,是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具有革命精神的政党,经过早期的同盟会以及中华革命党人的不断实践,可以说国民党已经有“资格”、有能力来引导中国的变革。
然而,尽管这个政党最有影响力,又是“元老”,但其内部成分却极其复杂,它的成员有早期革命党人,有立宪派人物,甚至掺杂有华侨以及一些社会激进分子,这样的人只不过是政治投机者,何谈革命,何谈救国?从阶级性质来看,它代表的是地主买办和大资产阶级还有民族资产阶级。
这些人,都与帝国主义以及腐朽的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样的阶级构成,也是导致后来其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
国民党内部派系复杂,人员散漫,政治思想及其保守,它也就无法单独主导中国革命!而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可以说是一个毫无治党治国经验,但是它充满激情充满战斗力,是一个年轻有活力的政党,它思想先进,党员积极活跃,革命思想彻底,又有共产国际的帮助,所以这样一支新兴的政党注定将来能主导中国未来的航向。
但同时它又经验不足,人员少,其影响力远不如国民党。
所以要进行一场轰轰烈烈的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必须选择与当时的国民党合作,这也是一次学习经验,壮大自己的机会。
第一次国共合作前夕,中国共产党一直在开展各地的工人运动,以此逐渐壮大无产阶级,使社会各界认识看到无产阶级是一直具有强大潜在力量的阶级。
从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全国罢工达180多次,其中主要的有香港海员大罢工和京汉铁路大罢工。
香港海员大罢工取得了胜利,但京汉铁路大罢工却遭到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造成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
我党从“二七”血案中进一步认识到,没有强有力的同盟者,要战胜强大的敌人是不可能的。
而当时的孙中山,可以说他开展的一切革命活动,都是在依赖各地军阀的支持,尽管有自己的政党,却没有属于国民党自己的军队。
而且面对国民党内部党派林立,人事散漫,孙中山认识到国民党迫切需要进行改组,需要进行一次“大换血”。
此时在各地开展的工人运动,使孙中山开始注意到中国共产党。
如此,国共双方都有进行合作的意愿,在双方多次商榷以及共产国际的帮助之下,国共第一次合作将要开始了。
由于反帝反封建是当时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以此为基础国共两党建立了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
关于其合作方式,相信大家都知道,第一次合作是所谓的“党内合作”,即共产党员、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造成为各革命阶级的联盟。
这种方式也得到了共产国际的赞同。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参加与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
大会通过了共产党人起草的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宣言,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从而
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这样,国民党就由资产阶级的政党开始转变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成了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组织。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结果相信大家也都熟悉,黄埔军校的建立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军事干部,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开始了,最后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扩大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
我党开始掌握部分革命武装,广大人民群众受到一次革命洗礼,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
但是,其失败的结果也是惨痛的:合作最后宣告失败,大批共产党以及国民党左派人士被捕甚至被杀,大革命也终止了。
大批共产党优秀人士被杀害,这无疑是我党的巨大损失,无产阶级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
我们来谈谈这次合作失败的原因:
1、阶级性质不同。
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为人民着想,而国民党则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在不触动其利益的前提下合作能够正常进行,而最后国民革命发展迅猛,触动了其阶级利益,国民党右派利益集团不甘心无产阶级壮大,就大肆对我党人士进行捕杀、暗害活动。
2、敌对势力的强大。
不可否认,北伐战争期间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但在中国,那些军阀有着帝国主义的支持,中外势力联合的强大也是导致合作失败的原因。
3、就我党自身来说,尚缺乏经验,且力量弱小不足以对抗反革命势力的绞杀,共产党领导人陈独秀等对国民党抱有幻想,对国民党右派
妥协,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甚至主动放弃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这是不可原谅错误。
对于失败我们也应当吸取教训,我们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对待国民党应该是既斗争又联合,必须放手发动群众,群众的力量是伟大的,必须建立工农联盟,必须坚持武装斗争,党的建设和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这些教训至今仍有现实意义,我们必须时刻铭记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