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
观书有感
句容市河滨路小学王健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课文。
2.自学生字新词,学会诗中3个生字。
3.理解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领悟不断学习、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受诗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教学流程】
一、走近诗人
出示: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请同学们齐读这句话,这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说的话。
我们来了解一下他。
出示:他学问广博,治学勤奋,一生共撰写了50余部著作。
他的诗善于用生动的形象把深刻的道理具体化,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指名读,他的诗有何特点?齐读最后一句。
这样的诗叫“说理诗”。
【板书:说理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说理诗,齐读课题。
二、学诗悟境
理解题意,再读课题。
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读诗,想想诗句的意思,同桌之间说一说。
2.借助插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师生交流:
1.检查你们的自学情况,指名读,读出节奏感来。
2.我们来看看课文的3个生字。
1)“鉴”是一个生字。
什么意思?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
范写“鉴”字,边写边说:古代以铜为镜,铜是金属,所以“鉴”字是金字底,铜镜用前用布盖着,
用时打开。
学生书空,“半亩方塘一鉴开”,短短7个字,包含了一个多么美妙的比喻句,把半亩方塘比作一面(打开的镜子),写出了方塘水的——清澈明净。
2)“徘徊”也是生字,书写“徘徊”。
这两个字都是什么部首?(双人旁)学生书空。
什么叫“徘徊”?(生:来回走动。
)诗中指什么?(天光和云影在水面上走动,悠闲地散着步)拟人的修辞手法,真形象生动,是吗?
3)看着眼前这优美的方塘画卷,诗人怎能不喜欢?谁来读出这种喜爱之情?
过渡:诗人好学善问,眼前的方塘美景触发了他的疑问:问渠哪得清如许?
1)“渠”在这里指什么?“方塘。
”“如许”是如此。
方塘水怎么会这样清澈?诗人自问自答——为有源头活水来。
自问又自答这叫什么?设问句。
师读“问渠哪得清如许?”两遍,为何方塘水这么清澈?引出生读“为有源头活水来。
”哦!原来是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啊!
2)请同学们展开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生说。
(出示图:从远处山上的瀑布流下的水汇成小溪,溪水源源不断流入方塘,方塘的水清澈明净。
)这是诗人看到的吗?不是!这是诗人想象中的源头活水之景。
能把这种美读出来吗?指名读。
3.同学们看,清澈明净的方塘、源源不断的活水让我们心旷神怡。
让我们通过朗读来一起慢慢欣赏吧!【配乐朗诵】
三、品悟诗理
朱熹说:“读书须有疑,方有长进。
”意思是说读书时要敢于提出疑问,这样才会有更大的进步。
你们用心看看诗的内容和诗题,有什么疑问?(出示诗的内容)是啊,明明写的是方塘美景,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
(生思考,轻声读诗。
)
为何不以观塘有感为题?请同学们读读诗的最后两句:问渠哪得清如许?诗人问的仅仅是方塘吗?还有谁?
师:我们知道朱熹诗的特点是“能用生动的形象把深刻的道理具体化。
”。
出示:
方塘如此清澈,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
(生动的形象)
比喻
我要想变得聪明而又智慧,看来要。
(深刻的道理)
生:不断读书,获取新知识才行。
【板书:源头活水不断读书】
师:你看,朱熹之意不在方塘,而在读书之理也。
用半亩方塘(这一生动形象)来比喻读书的感受,使我们都明白了读书的道理。
齐读全诗,读出味道来!
四、温故知新
1.朱熹老夫子把读书的道理巧妙地藏在这首写景诗里,【板书:景、理】人们一下子就明白了。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接触过许多这样的诗,试着填一填,你能想起来吗?
出示:
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会有不同的收获,正如诗中所说:()
我们常说,想要取得更大的成功,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正像诗中所写:()我们要抓住时间,努力奋斗,不到年岁已老时再后悔。
这正是()
五、学《观书有感》其二
同学们,朱熹写得《观书有感》共有两篇,我们刚学的是其一,还有其二。
出示其二。
《观书有感》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①巨舰一毛轻②。
向来③枉费推移力④,此日中流⑤自在行。
注释:
①艨艟(méng chōng):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
②一毛轻:像羽毛一般轻盈。
③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
④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着前行。
⑤中流:河流的中心。
1.默读这首诗,根据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想诗说明的道理。
2. 师生交流(这首诗意在强调做学问要功夫到家,才能有所突破)
六、总结、抄诗
当今世界,科技不断进步,社会飞速发展,即使你已经拥有很多的知识,如果停止不前,不再补充新的知识,也将会被社会淘汰。
所以,朱熹先生这首诗中所讲的道理,在今天就显得更为重要。
让我们记住这首诗吧!
最后请同学们拿出书法纸,认真临摹、抄写这首诗。
要求:字迹工整,注意字的间架结构。
1.学生认真抄诗。
2.全班评价几位学生的书写,重在表扬激励。
板书设计:
源头活水(景)
观书有感说理诗
不断学习(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