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学STEM课程及案例170823

生物学STEM课程及案例170823


二、STEM教育的起源
• STEM
• S是Science(科学)的首字母 • T是Technology(技术)的首字母 • E是Engineering(工程)的首字母 • M是Mathematics(数学)的首字母
二、STEM教育的起源
• STEM教育起源于美国
• 20世纪50年代:提出“科学素养”概念 • 国民的科学素养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关键 • 科学是万能的 • 1975年:提出“技术素养”概念 • 科学教育的主要目标
• 哪个正确?(哪一个是右手螺旋)
58
五、STEM教育的目的
1. 代替部分“纯”科学教育

纯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

• •
学科之间的割裂
科学、技术相互割裂 元学科(meta-discipline)教育
五、STEM教育的目的
2. 加深对科学理论的理解
•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 • • 惰性知识:是一种支离破碎的知识 活性知识:是一种具有良好结构的知识 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推理和应用
此PPT已经放在公共邮箱 ligaofengppt@ 密码:ligaofeng222 请在今天、明天两天内下载
中学生物学 STEM课程及案例
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bsdlgf@ 2017.8.23 李高峰
一、顶层设计
•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 作者: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 • 期刊:《中国教育学刊》 • 2016年10期 • P1-3
四、STEM课程的特征
8. 实证性
• • 科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方面 科学探究 • 提出问题 • 作出假设 • 制订计划 • 实施计划 • 得出结论 • 表达交流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 DNA平面模型
51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 DNA平面模型
52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 DNA平面模型
53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 • • 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 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 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 指导行为等
• SMET是STEM的开端
• 20世纪90年代
•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首次使用“STEM”
• 2001年后,STEM逐渐取代SMET • 出现在 • 总统发言
• 改革政策和项目
• 法律
水果电池
• 自然界中存在着许多活的“发电机”,例如电 鳐、电鳗,它们能够产生天然的电流,用于防 御天敌、捕获猎物等,以更好地在自然界中生 存。
仿制公道杯
• 原理
• 虹吸原理:简称虹吸,是利 用液面高度差的作用力现象; 将液体充满一根倒 U 形的管 状结构内后,将开口的一端 置于装满液体的容器中,容 器内的液体会持续通过虹吸 管从开口于更低的位置流出
仿制公道杯
• 原理
• 事实上,虹吸作用并不完全是由大气压力所产生的, 在真空里也能产生虹吸现象。 • 使液体向上升的力是液体间分子的内聚力。 • 在发生虹吸现象时,由于管内往外流的液体,比流入 管内的液体多,两边的重力不平衡,所以液体就会继 续沿一个方向流动。 • 在正常的大气压下,虹吸管的作用比在真空时好,因 为两边管口上所受到的大气压提高了整个虹吸管内部 的压力

倒流壶
这种壶不光能让水 “倒流” 尘土异物不易落入, 更加卫生 更不必担心壶盖会掉 落摔碎 最主要的是增加了使 用者的乐趣

63

倒流壶 结构原理
64
五、STEM教育的目的
4. 培养理性思维,提升科学实践能力
五、STEM教育的目的
4. 培养理性思维,提升科学实践能力
• 理性思维
• 元学科(meta-discipline)教育 • 跨越学科界限 • 利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学科相互关联的知 识(多学科知识综合应用) • 将重心放在特定问题上(解决实际问题)
四、STEM课程的特征
2. 趣味性
• 问题 • 有趣 • 具有挑战性 • 与学生生活相关 • • 激发学习者内在的学习动机 问题的解决能让学生有成就感
仿制公道杯
• 虹吸式口器 • 鳞翅目成虫所特有 • 包括蛾、蝶两类昆虫 • 成虫多以花蜜等作为补充营养
• 如:桃小食心虫、苹果小卷叶蛾、棉铃虫、 菜粉蝶、小菜蛾、印度谷螟
• 显著特点是具有一条能弯曲和伸展的喙,适 于吸食花管底部的花蜜
仿制公道杯
• 公道杯是一件既有科 学技术原理,也富含 人生哲理的盛酒器具。 • 相传,此杯是唐王朝 的传家宝,喻意为: 凡事要适度,不可过 贪,否则将一无所得。
五、STEM教育的目的
3. 增强人文素养,形成健康的价值观
• • 反映了社会或个体对于文化精神的追求 与社会文明状况密切关联

人文底蕴
• • • (1)人文积淀: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 识和成果的积累 (2)人文情怀: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 (3)审美情趣: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 意识和基本能力
• 科学素养
• 是指对在日常生活、社会事务以及个人决策中所需 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方法的认识和理解 , 并在此基 础上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质
• 技术素养
• 包括理解技术的能力,使用技术的能力,管理技术 的能力和参与技术活动
二、STEM教育的起源
• STEM教育起源于美国
• 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首次提出SMET教育
7. 艺术性
• • STEAM教育 A:Art艺术 • 狭义:美术、音乐 • 广义:人文教育、社会教育 • 强调在科学教育中增加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教育
四、STEM课程的特征
7. 艺术性
• 人文科学:以人类的精神世界及其沉淀的精神文 化为对象的科学 • 文学、历史学、哲学及其衍生出来的美学、宗教 学、伦理学、文化学、艺术学、语言学 • 社会科学: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 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军事学、教育 学、民族学、宗教学
31
奇特的眼睛
• 跳眼法
• 因为两瞳孔的间隔和臂长的比值约为一比十,结合相似性三角 形原理,目标区域被测物的尺寸与目标距站立点的距离比值也 约为一比十,所以通过估判目标区域被测物的尺寸大小乘以10, 就得出了站立点至目标的距离
32
• 跳眼法
33
奇特的眼睛
• 墙上的圆
34
奇特的眼睛
• 体验视觉暂留现象
35
四、STEM课程的特征
1. 跨学科
(1)STEM是分科的 • 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学科 • 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四门独立的学科领域 (2)STEM是整合的 • STEM教育并不是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 的简单叠加,而是要将四门学科内容组合成有 机整体
四、STEM课程的特征
1. 跨学科
(二) (三)
总体框架
(一)
一、顶层设计
•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 课程性质:重申了“科学课”的课程性质

意味着什么? 强调包括生物学教师在内的所有教师及学生,不要再把生物学 当成“文科”来学习 不要片面地认为,生物学就是一门背诵、记忆的学科 学习方法 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亲历提出问题、获取信息、寻找证 据、检验假设、发现规律等过程中生物学知识 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发展终身学 习的能力
一、顶层设计
•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
基本理念
1
2
3
4
学科素养为核心
课程内容少而精
教学过程重实践
学业评价促发展
“重实践 ”的环节中必然会涉及超越学科本 身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教师要适当地将 跨学科知识和技能融入实践活动,特别是 将 “科学、技术、工程学和数学 ”STEM 整合到实践活动中。
电 鳐
电鳐
水果电池
细胞中的水
结合水: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相结合 自由水: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
细胞中的无机盐
阳离子:Na+、K+、Ca+、Mg2+、Fe2+、Fe3+ 阴离子:Cl-、SO42-、PO43-、HCO3-
水果电池
• 原理 • 水果中的酸性液体相当于电解质溶液,由于铜 和锌(镁)的金属活性不同,其中较活泼的金 属锌(镁)能置换出酸性液体中的氢离子 —— 锌电极上的锌单质脱去电子形成锌离子,进入 酸性液体中;脱去的电子通过导线流到铜电极, 与酸性溶液中的氢离子结合,形成氢气分子。
• 每个螺旋每隔10个碱基之后,即相距3.4nm之后,又转回原位置
6. 两条链是由碱基对之间的氢键连在一起的: A-T ,G -C; 7. 多核苷酸中碱基的序列不受任何限制。
56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 用编绳法制作DNA模型
• 用三根鞋带编结的
57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 用其他材料编结的(编中国结的线)
29
奇特的眼睛
• 被检查者遮闭左眼,用右眼注视图中的“十”符号,将 图从正前方 30cm 距离处开始向眼前移动,当缓缓移到 眼前 18cm 左右时,被检查者视野中原有的黑色圆点忽 然消失了。若将图形继续前移,黑点又会出现。
30
奇特的眼睛
• 一只眼睛的距离感
• 用两只眼睛可以轻松定位事物的空间位置,而一只眼是不 能很好的判断空间距离。
26
奇特的眼睛
• 虹膜
• 呈圆盘状,中央有瞳孔,位于角膜和晶状体之间 • 颜色因含色素的多少和分布而异(中国人:棕色) • 含两种平滑肌纤维
• 瞳孔开大肌,收缩时瞳孔开大 • 瞳孔括约肌,收编时使瞳孔缩小
27
奇特的眼睛
28
奇特的眼睛
• 生理盲点
• 黄斑鼻侧约 3mm 处有一直径为 1.5mm 的淡红色 区,为视盘,亦称视乳头,是视网膜上视觉 纤维汇集向视觉中枢传递的出眼球部位,无 感光细胞,故视野上呈现为固有的暗区,称 生理盲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