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课程
一、课程改革的的背景
⏹现代科技、经济发展的需要
⏹人的发展的需要
⏹对学习的认识的发展
⏹对教与学的理解发生了变化
⏹我国传统课程的不足
与急剧变革的物质发展相适应,与迅速变化的文化发展相适应。
⏹现代科技、经济发展的需要
科学发展,必须学会学习
技术剧变,必须学会创新
经济互融,必须学会合作
文化变迁,必须学会选择
⏹人的发展的需要
身体发展(生理)
认知发展(智慧)
情感发展(动力)
道德发展(价值)
人的发展是一个整体,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应同时保证人的各方面的发展。
⏹对学习的认识的发展
学习的含义:
行为主义
认知主义
建构主义
学习的目的:
学会学习
学会思维
学会运用
学会创造
学习方式:
除了传统的学习方式外,积极倡导:
自主学习
探究学习
合作学习
⏹对教与学的理解发生了变化
数学教学从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转变到以激励学习为特征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模式。
“学习不再看成是一种被动地吸收知识、通过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知识的过程,而是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处理新的任务,并构建他们自己的意义。
”
数学教育方法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
教师不应该把数学当作一个已经完成了的形式理论来教,不应该将各种定义、规则、算法灌输给学生,而是应该创造合适的条件,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用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
我国传统课程的不足
课程模式单一;
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
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
课程内容“难、繁、偏、旧”,过于注重书本知识;
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
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二、课程改革:令人困惑的问题
1.观念与认识问题
——将新课程教育教学方式与传统教育教学方式对立起来,把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对立起来;
——将评价与应试等同起来,将闭卷考试与课改对立起来,把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对立起来,结果课改的各种形式化现象大量泛滥;
——将高分与低能等同起来,殊不知知识是能力的基础;
——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对立起来,认为课改就是教师靠边站,学生唱主角,过分强调学生主体作用,走向对学生放任的另一个极端;
——把因材施教和整体发展对立起来。
整体发展是全体学生的发展与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但教育不可能使每一个孩子发展到同样水平必须承认学生的差异性;——……
以上认识与观念上的问题导致我们在课改过程中,要么不讲科学,全盘否定过去,要么无所作为,甚至把课改庸俗化,对学生放任自流,不负教育责任。
2.课改的矛盾
(1)教学的矛盾:教材的广度、深度与考试不一致,教材浅而广,导致学生不求甚解;
(2)新课程的高要求与目前师生状况的矛盾:新课程向教师提出的是大学的要求,中学教师花费大量精力也难以应付;
(3)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与宽松灵活的学习活动的矛盾: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不易操作,不切实际;
(4)教师工作负荷与新课程要求的矛盾;
(5)评价体系操作性的缺失与理想化理念的矛盾:评价体系滞后于课程理念,教学过程的评价难以施行,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拓展式学习难以开展。
3.考试与升学的问题
课改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目标与当前升学考试和人才选拔制度的局限性之间存在矛盾。
现行的升学考试和人才选拔制度不能很好地涵盖三个发展维度,不能体现对人的多方面能力的考查:复杂的人与薄弱的评价理论的矛盾。
考试仍是目前选拔人才的较好方式,不能简单地否定。
我国教育资源严重短缺,竞争在所难免,而竞争要求寻找一个全社会普遍认同,而且具有可操作性,客观、公正、公平的刚性判定标准和方式。
因此,课改后的一段时间内,升学考试的形式仍要保留,但要在可能的范围内改革内容:考试内容更贴近现实生活,更注重学生全面能力的测试。
4.课程实施的形式与内容问题
一是课堂上把“启发式教学”庸俗化成问答式教学:对不对、是不是、怎么样:……
鼓励与夸奖的滥用。
二是把自主变成自流。
三是有活动无体验:为活动而活动,有活动无问题,无思维,无结论。
四是合作有形式无实质:有无讨论的价值?有无讨论的时间(没有进入状态就被强行结束)?学生被动讨论,没有必要的引导。
五是探究的泛化:是否所有内容都适宜探究?
“建构”的合理运用
六是贴标签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人为、机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七是如何合理用好教材:用教材还是教教材?是否要教材?如何研究教材?
三、对新课程中“教学”含义的思考
1.“教学”是教师创设一定的信息资源环境,促使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韩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凯洛夫: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陶行知: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
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
新课程对教学的表述是: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2.“教学”是教师通过平等交往,促使客观信息向学生主观世界融合的内化活动(1)“互动交往”着重是对师生双方活动的过程:平等、调控;
(2)“融合发展”着重是对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和目的综合表述
融合是学生持续发展的必要积极。
3.“教学”是教师通过自身发展促使学生持续发展的催化活动
自身发展:教学的创造性——学生的发展
四、合作: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
1.建立合作备课体系,形成“个人构思”、“集中研讨”、“录入编案”、“个人增减”、“留空反思”、“集体评议”的集体备课制度;
2.实行“开放式”课堂教学研讨制度,教师间互相听课、评课研讨成为自觉行为;
3.建立课题研究合作体系,形成总课题与子课题分级合作的研究体系;
4.建立“互动性”的工作组织制度,即教师轮流主持备课组工作活动,通过“角色”互换,增进相互间的理解和支持。
学校不仅成为学生成长的场所,同时也成为教师成就事业、不断学习和提高的学习型组织,实现教师在思维上互补、智慧上交融、工作上合作。
另外,教师与学生合作、与家长合作、与社会合作等。
五、新课程下教学的有效性
1.时间观念
优化双边活动,改进教学设计
有些教师:课前不认真备课,课上随意发挥,废话连篇,节奏松垮,无教学计划。
2.以教的效率代替学的效率,以教的多少代替学的多少
标准: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
学生所得很少,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
3.重教学的眼前有效性,轻将来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