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每课一练精选题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1 北京的春节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翡.翠()初旬.()骡.马()蜜饯.()正.月()娴.熟()榛.子()掺.和()二、根据拼音写词语。
1.jiǎo()子蘸着cù()很好吃。
2.我家有一个亲qi()是fàn()羊毛的。
3.现在城里是不允许rán()放爆竹的。
4.元dàn()一zhǎ()眼就过完了,又要开始上补习班了。
三、选字组词。
摊滩难()开沙()困()半拌伴凉()陪()()天消霄宵元()()息云()四、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A.小林不约而同....地反对我的意见。
B.回想此前和此后截然不同....的生活,我不能不感慨万分。
C.节日的大街上张灯结彩....,人声鼎沸。
D.在外边做事的人, 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吃团圆饭。
五、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言行不一致的人,是一种极不好的习惯。
B.一个连教育都得不到尊重的民族是很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C.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不睡觉,都要守岁。
D.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和心情了。
六、句子训练场。
1.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1)“农业展览会”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1)这句话在文中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2)这句话写出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3.这些比赛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
这句话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原名_____________,著有长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1944年开始,创作金百万字的长篇巨著《________________》。
2.本文是以_____________为线索进行叙述的,详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日子。
八、课内阅读。
除夕真热闹。
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1.“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各色的年画”“鞭炮声日夜不绝”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写出了除夕的热闹氛围。
2.人们的哪些活动体现了除夕的热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万不得已”“必定”说明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是怎么理解“守岁”一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还知道哪些春节的习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能力训练题。
把下列六句话组成三幅对联。
①迎新春年年如意②日暖神州万木荣③欢欣鼓舞度佳节④接洪福步步登高⑤张灯结彩迎新春⑥春回大地千峰秀1.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腊八粥一、看拼音写词语。
làbāzhōu() xìnì() zhǒng zhàng() tāng chí() jiǎo huo( ) nóng chóu() hèsè() shuǐgāng ( )二、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油腻(nì)嘟囔(dū)腊肉(là)B.肿胀(zhǒng)沸腾(fèi)孥孥(nú)C.锅铲(chǎn)搁置(gē)栗子(sù)D.唾沫(tuò)焖饭(mèn)奈何(nài)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不我待,青年一代要勇立时代潮头,只争朝夕,在伟大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B.行驶在滨海路上,一边是苍茫的大海,一边是无际的农田,沧海桑田,美景如画,令人目不暇接。
C.我们要提高电信安全意识,因为每天接到的让人不厌其烦的骚扰电话,有不少以诈骗为目的。
D.美国采取大规模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霸凌行径直指中国,大有挑起贸易战之势,其图谋无可非议。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看着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刺痛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
B.从古希腊开始,英雄都是将军,而罗曼•罗兰却认为英雄的伟大不在于他的体魄,而在于他的心灵和品格。
C.异种鱼换核能否得到新的杂种鱼呢?我国科学家首先解决并提出了这个问题。
D.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提供了证据。
4.古人庆祝“腊八”是为了()A.庆祝丰收B.祭祀祖先C.表达美好希望D.祈求团圆三、写出下列语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1)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
()(2)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胡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
()(3)你们想,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四、写出下列语句运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
(1)“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2)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3)于是妈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
( )五、按要求改写句子。
1.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锅中的腊八粥沸腾了,发出响声。
(改为拟人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课内阅读。
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他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一大锅粥正在叹气,碗盏都已预备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妈妈总是说时候还早。
他妈妈正拿起一把锅铲在粥里搅和。
锅里的粥也像是益发浓稠了。
“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要到夜里!”其实他妈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
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
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
“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
”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
你们想,妈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并且八儿所说的饿,也不可靠,不过因为一进灶房,就听到那锅中叹气又像是正在嘟囔的声音,因好奇而急于想尝尝这奇怪的东西罢了。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搅和——( ) 浓稠——( )松劲——( ) 资格——( )2.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 )(2)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 )3.(1)八儿看到煮腊八粥的时候是什么表现?突出了他怎样的心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八儿知道吃粥的时间后有什么表现?写出了八儿怎样的心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古诗三首一、默写诗歌。
1.春城无处不飞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暮汉宫传蜡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___________________。
终日不成章,____________________。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庭地白树栖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夜月明人尽望,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根据语境写出诗句。
1.“今夜月明人尽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2.“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寒食》一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表明了这一点。
3.传说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能会面。
《迢迢牵牛星》一诗中描写织女思念牛郎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时候听奶奶给我讲牛郎织女的故事,只知道织女不仅漂亮,而且非常勤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