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原理》教学辅导(一)第一章导论1.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地区)之间货物、劳务和技术的交换活动。
国际贸易是世界各国相互之间劳动分工的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关系。
2.国际贸易是在国家产生后产生的。
早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国际贸易就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了。
中世纪时期,伊斯兰教帝国和蒙古帝国的相继出现,使对外贸易达到了新的高度。
3.在全盛时代的中国唐代,对西方的贸易也受官方支持和保护。
唐代开放的治国政策有力地推动了自汉以来的“丝绸之路”的贸易。
4.“地理大发现”带来了世界市场的根本性变化,国际流通中的商品种类和数量大大增加,欧洲的产品找到了更大的市场。
5.从18世纪后半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
在这一时期,商业革命促进了劳动的世界分工和国际贸易的扩大。
6.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国家的垄断组织基本形成,并逐渐占据了支配地位。
垄断的产生,使得国际贸易也具有了垄断的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下,国际贸易伴随着经济的巨大发展而出现了飞速增长。
7.在研究国际贸易时,经常使用一些基本概念,如出口与进口、复出口与复进口、对外贸易额与贸易量、总贸易和专门贸易、国际贸易地理方向和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对外贸易依存度等。
掌握这些基本概念有助于更好地学习该课程。
8.国际贸易按商品移动的方向分类,可分为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按商品的形态分类,可分为有形贸易和无形贸易;按贸易是否有第三者参加分类,可分为直接贸易和间接贸易;按商品运输方式分类,可分为陆路贸易、海路贸易、空运贸易和邮购贸易。
第二章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1.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
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超越国界的结果。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
2.国际分工经历了萌芽、形成、发展和深化四个阶段,社会生产力、自然条件、资本流动和上层建筑是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主要因素。
国际分工对各国的贸易、经济,乃至整个国际经济关系、世界经济格局都能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3.绝对成本论认为,每一个国家都拥有生产某些产品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进行彼此交换,这样对所有交换国家来说都是有利的;比较成本论则认为每个国家应该集中生产其优势最大或劣势最小的产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在资本、劳动力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提高总的生产数量。
4.赫克歇尔、俄林所创立的要素禀赋理论假定,各个国家在生产商品时所使用的生产技术是一样的,而把各国间要素禀赋的相对差异以及在生产各种商品时利用生产要素的强度差异,作为其解释国际贸易产生和不断发展的理论基础。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经济学家力图用新的学说来解释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其中的转折点被称之为“里昂惕夫之谜”。
需求相似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产业内贸易理论分别对“里昂惕夫之谜”做出了解释,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二次大战后西方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相应发展。
6.世界市场是指世界各国商品和服务进行交换的场所,是世界范围内国家间各种类型市场的组合。
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总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与发展而不断进行着演变,其因第一次产业革命的发生而迅速发展,随着第二次产业革命的进展而最终形成。
7. 世界市场由市场主体、市场客体、销售渠道、运输通讯和管理组织等多项因素构成。
世界市场的总容量和规模在动荡中不断扩大;服务贸易成为了世界市场中一朵持久绽放的美丽鲜花;区域市场在世界市场中的份额正不断增大。
8.企业进入世界市场的途径和方式多种多样,按参与世界市场程度大小的不同分为间接出口、直接出口和国外生产三大类。
9.国际市场价格是指商品国际价值的货币表现。
它是一种商品在国际贸易中被广泛接受并具有代表性的成交价格。
10.商品国际市场价格按其形成原因、变化特征可以分为世界“自由市场”价格和世界“封闭市场”价格。
11. 影响国际市场价格的因素主要有:(1)供求关系;(2)垄断;(3)经济周期;(4)各国政府采取的政策措施;(5)商品的质量与包装;(6)商品销售中的各种因素;(7)自然灾害、政治动乱及投机等。
第三章国际贸易政策1.对外贸易政策是国家在一定时期对进出口贸易所实行的各项政策的总称。
2.各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主要有:(1)扩大本国产品的出口;(2)优化本国产业结构;(3)促进本国经济发展。
3.对外贸易政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1)对外贸易总政策;(2)对外贸易商品(服务)政策;(3)对外贸易关税政策;(4)对外贸易国别政策。
4.历史上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大致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的贸易政策;(2)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贸易政策;(3)资本主义垄断竞争时期的贸易政策;(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贸易政策。
5.一国或地区究竟采用什么样的对外贸易政策,主要取决于以下几种因素:(1)经济实力的强弱;(2)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3)利益集团的影响;(4)国家的就业与失业状况;(5)国际收支、贸易差额状况;(6)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一国的外交政策。
6.各国对外贸易政策主要是通过以下方式执行:(1)制定对外贸易法规;(2)通过海关对进出口贸易进行管理;(3)国家设立各种机构,负责促进出口和监管出口;(4)国家政府出面参与各种国际贸易、关税等的国际机构与组织,进行国际贸易、关税方面的协调和谈判。
7.重商主义是西欧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期(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受到普遍推崇的一种经济哲学,是保护贸易理论的早期学说。
8.保护贸易政策是国家广泛利用各种措施对进口和经营领域与范围进行限制,保护本国的产品和服务在本国市场上免受外国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并对本国出口的产品和服务给予优待与补贴。
9.超保护贸易政策指为维持国内市场的垄断高价和夺取国外市场而采取的一种进攻性的对外贸易政策。
超保护贸易政策有以下特点:(1)保护的对象扩大了。
(2)保护的目的变了;(3)它不是为了培养自由竞争的能力,而是巩固和加强对国内外市场的垄断;(3)保护转入进攻性;(4)保护的措施多样化。
10.新贸易保护主义是指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贸易领域中形成的以非关税壁垒为主,以关税壁垒为辅的新的贸易保护主义。
11.新老贸易保护主义的区别:(1)保护的目的不同;(2)保护的对象不同;(3)保护的范围不同;(4)保护的措施不同;(5)保护的区域不同。
12.20世纪90年代后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新特征:(1)利用WTO规则,实行贸易保护;(2)国际贸易保护的技术化和绿色化特征日益突出;(3)新贸易保护主义又在向传统的进口保护措施回归;(4)制定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
13.贸易自由化出现于二战后,标志是《关税和贸易总协定》的生效。
深化于20世纪90年代,标志是世界贸易组织(WTO)取代关贸总协定(GATT)。
14.战后贸易自由化的趋势:(1)工业制成品的贸易自由化超过农产品的贸易自由化;(2)机器设备的贸易自由化超过工业消费品的贸易自由化;(3)区域性经济集团内部的贸易自由化超过集团对外的贸易自由化;(4)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自由化超过它们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自由化。
15.管理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对内制定各种对外经济贸易法规和条例,加强对本国进出口贸易有秩序地发展的管理,对外通过协商,签订各种对外经济协定,对本国与他国之间的双边贸易关系进行协调和管理的一种对外贸易政策。
16.管理贸易政策的积极作用:(1)促进经济贸易的发展;(2)1企业的贸易机会增加。
第四章国际贸易措施1.关税是一个国家海关依据国家制定的关税税法、税则对进出该国关境的货物和物品征收的一种税收。
关税是传统的贸易保护工具。
关税种类繁多,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2.关税的征收方法,有从量税、从价税、混合税、选择税等。
3.海关税则是国家制定的海关计征关税的规章和对进出口应税及免税商品进行系统分类的一览表。
海关税则一般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海关课征关税的规章条例及说明;二是商品分类及关税税率一览表。
4.征收关税会产生一定的经济效应,主要有关税的保护效应、价格效应、税收效应和贸易条件效应。
5.非关税壁垒,全称非关税贸易壁垒,是指一国政府采取除关税以外的各种办法,对本国的对外贸易活动进行调节、管理和控制的一切政策与手段的总和,其目的就是试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进口,以保护国内市场和国内产业的发展。
非关税壁垒名目繁多,种类复杂。
6.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进口国以维护生产、消费安全和消费者健康等为借口,规定复杂苛刻的技术标准、卫生检疫规定、安全规定、商品包装和标签规定等,限制外国产品进口的一种措施。
WTO《技术壁垒协议》将技术性贸易壁垒分为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三种形式。
各国采用的措施有技术标准和法规、产品合格评定和质量认证、标签和包装、绿色壁垒、社会壁垒、专利壁垒、检验程序和检验手续、计量单位制、条码。
7.非关税措施会产生一定的经济效应,主要表现为对国际贸易产生阻碍作用;影响商品结构和地理方向;对进口国而言,保护国内生产和产业,同时由于价格上涨而损害消费者利益,从长远看也会影响出口;对出口国而言,会导致出口数量减少和出口价格下跌。
8.鼓励出口的措施主要有出口信贷(包括买方信贷和卖方信贷)、出口信贷国家担保制、出口补贴、商品倾销、外汇倾销、外汇分红、出口奖励证制、复汇率制、进出口连锁制。
一些国家也通过设立一些行政组织来鼓励和扩大出口,如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设立专门的市场调研结构、设立国际贸易中心、组织交易会、组织贸易代表团和接待来访等。
9.出口管制也称出口控制,是指一国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目的,通过各种经济和行政措施,对某些商品(特别是战略物资和先进技术产品)实行限制出口或禁止出口行为的总称。
出口管制的措施有出口税、出口工业的产业税、出口配额、出口许可证制、出口禁运等。
第五章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1.国际投资是指资本从一国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以实现资本增值的国际经济活动。
2.如果从不同角度根据不同标准进行划分,国际投资则可以分为多种方式和类型:以投资时间为依据,国际投资可分为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两类;以不同的投资方式为依据,国际投资可分为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间接投资;国际投资以投资主体为依据划分,可分为国际公共投资和国际私人投资。
3.国际直接投资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合办合资企业、开办独资子公司、收买外国公司的股权、BOT投资。
4.国际直接投资发展趋势与特点主要表现在:(1)发达国家仍是国际直接投资的的主要输出国和输入国;(2)发展中国家所占份额显著提高;(3)跨国并购交易复苏,成为国际直接投资增长主要驱动因素;(4)在国际直接投资中,自然资源行业和服务业增长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