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思考题1.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消费品的消费又是再生产劳动力的生产。
消费与生产是同一的。
生产和消费具有相互决定的关系:(1)生产决定消费。
生产决定着消费的对象,如吃、穿、住、用等消费品。
同时,生产也决定着消费的方式。
(2)消费也决定着生产。
一方面,只有通过消费,才能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
另一方面,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又创造出现实的生产。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这里讲的生产不仅涉及物质资料生产,也涉及服务领域提供服务。
生产不仅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涉及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不是生产的自然属性,而是生产的社会属性。
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政治经济学研究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关系。
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既要研究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也要研究人们在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中的关系。
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不可避免地要研究生产力社会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
但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这种矛盾有根本性区别。
因此,以资本主义为对象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目的是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阻碍作用,寻求改变这种生产关系的动力。
除此以外,我们也要研究和借鉴资本主义在其制度允许的范围内缓解矛盾,避免社会矛盾激化而调整生产关系的措施,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所借鉴。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研究生产方式及其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交换关系的科学,任务是揭示经济过程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的客观必然性,也就是揭示客观的经济规律。
3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其各自内容及相互关系商品二因素商品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要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指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和服务的有用性。
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而不是社会生产关系。
但是,作为交换价值物质承担者的商品使用价值,政治经济学需要从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对立统一中去揭示商品及其运动规律。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价值。
价值是商品的本质的、社会属性。
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一方面,商品作为使用价值,在质上各不相同,在量上难以比较;另一方面,商品作为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在量上是可以比较的,因此,各种不同的商品能按一定的比例进行交换。
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互相依存,缺一不可;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又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
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商品的两要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具体劳动具体劳动即从劳动的具体形态考察的劳动。
具体劳动反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是一个永恒性范畴。
具体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惟一源泉”。
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从劳动的抽象形态考察的劳动,即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是同质的、无差别的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形成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
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生产所特有的范畴,商品生产的历史性,决定了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历史性。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二者在时间上、空间上都是不可分割的。
只有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具体劳动才需要还原为抽象劳动,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才形成价值。
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4.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的根源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对立在商品生产中表现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进而产生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个别劳动(私人劳动)所具有的社会劳动的性质,不能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得到表现和承认。
生产者各自独立经营的条件下的个别劳动阻碍了社会劳动这一要求的实现,这就形成了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个别劳动要转化为社会劳动必须经过流通过程。
商品进入市场并被市场所接受,对商品生产者来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它使个别劳动(私人劳动)获得了社会的承认,成为社会劳动的一个部分。
如果不被市场接受,那么私人劳动就无法转化为社会劳动。
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商品生产者会因此而破产。
5.劳动力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力的一般性:像任何商品一样,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劳动力的特殊性: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
具体包括:①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②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价值;③劳动力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与其他商品比较,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具有特殊性,即它包含着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在使用的过程中,它不仅能够创造出自身的价值,而且还会创造出比自身的价值更大的价值,其差额就是剩余价值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第一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第一,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一定时期某一生产部门大多数生产者普遍使用的生产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是劳动工具。
第二,正常的生产条件是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
第三,决定价值的只能是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
这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生产同种商品的不同生产者之间形成的,它涉及的是同种商品生产上的劳动耗费。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另一种含义:这是指社会总劳动中按一定比例用来生产社会需要的某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它涉及的是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种商品上的分配,其作用的是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量被社会接受的程度。
【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含义的联系和区别联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具有相关性,共同决定商品的价值。
如果说第一种含义是价值的决定,那么,第二种含义则是价值的实现。
区别:第一种含义是从社会生产条件的角度来说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种含义则是从社会需要的角度来说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一种含义所决定的是单位商品的价值,第二种含义所决定的是部门总商品的价值;第一种含义涉及劳动消耗,第二种含义则涉及社会规模的使用价值。
】7级差地租、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级差地租的形成概念:与土地生产条件差别相联系的地租。
A超额利润B优、中等地可得C个别价格低于社会价格的差额原因:土地资本主义经营权的垄断(土地有限价格由劣等土地产品价格决定超额利润稳定广泛)。
与所有权无关【土地的有限性所引起的土地经营的资本主义垄断是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
因为土地数量有限,优等和中等土地生产的农产品往往不能满足社会需要,还必须投资经营劣等地。
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是由劣等地的生产条件决定的。
又由于优、中等地数量的有限性和对土地经营的垄断,限制了各个农业资本家之间的竞争。
因此,那些租种较好土地的资本家就能稳定而持久地保持超额利润,并把它作为级差地租交给土地所有者。
】绝对地租的形成概念:由于土地所有权的存在,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原因:土地所有权的垄断(使农业中的超额利润可能保留在农业内部并形成绝对地租使农产品可以按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价值出售,形成超额利润并转化为绝对地租)【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农业资本家租用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就是绝对地租。
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农业中存在着土地私有权的垄断,这阻碍着资本向农业部门的自由转移,从而使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值的差额不参与利润平均化的过程。
弄产品不是按社会生产价格出售,而是按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价值出售。
这样由于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而形成的超额利润就留在农业部门,被土地所有者占有,成为绝对地租。
】8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出的实现社会总产出的实现社会总产品和服务的各个组成部分经过流通进入消费,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在使用价值上得到替换,这就是社会总产出的实现。
为什么说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市场实现问题首先,社会资本再生产反映了资本的现实运动,而资本从商品形态向货币形态的转化,是资本运动之“惊险的跳跃”。
如果社会总产出不能或部分不能顺利销售,所耗费的资本就不能得到或不能充分得到价值补偿,社会再生产就不能正常进行。
其次,社会资本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不仅要求生产中所耗费的资本在价值上得到补偿,而且要求资本价值所反映的实际生产过程所耗费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得到实物替换。
如果社会生产的物质产品和服务在实物构成上与所耗费和要补偿的不一致,则社会再生产的进行就会遇到困难。
9现代股份公司产权关系的特征股份公司的所有权即股权的分散化股份公司所有权的分散是同生产社会化和市场化相联系的。
现代股份公司产权关系的特征就是资本所有权与控制权(经营权)的分离:第一是真实资本与所有权资本的分离,资本的存在和运动取得了二重化的形式,一是以生产资料等形式存在并处在再生产过程运动着的真实资本,一是以股票等形式存在和运动的有价证券,即虚拟资本。
第二是管理职能与所有权职能的分离,这种分离是资本职能与资本所有权分离在人格上的具体化。
资本的单纯所有权与经济所有权(经营权)的分离反映了一种由现代社会化大生产所决定的社会经济职能日益专门化的必然趋势。
10.资本家改进技术的直接动因:追逐超级剩余价值11.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条件商品经济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发展的。
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的一个前提。
社会分工是指各种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的部门或行业,各个生产者依照社会需要生产不同的产品。
没有分工,就不存在商品经济。
剩余产品的出现并分属于不同的生产者所有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另一个前提。
没有剩余产品的存在,不存在进行交换的对象,也就没有交换的必要。
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出现了经济性的剩余产品,特别是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经常性的交换,导致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者利用归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或支配他人劳动,作为劳动结果的物质产品也就归生产资料所有者占有和支配。
社会分工使商品交换具有必要性,剩余产品及归不同所有者所有则使商品交换成为现实。
12.货币的本质、基本职能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以货币为尺度来衡量和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流通手段:在商品流通中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被保存起来支付手段:用于清偿债务或支付的职能;世界货币:超出国界,在世界市场执行一般等价物的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