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中学生人际交往中的问题及改善对策

浅谈中学生人际交往中的问题及改善对策

浅谈中学生人际交往中的问题及改善对策【摘要】
中学生正处在一个幼稚与成熟、冲动与控制、独立和依赖自相矛盾的时期。

情绪情感日渐发展,但两极性严重,情绪容易波动,缺乏稳定性,容易出现逆反、对抗心理。

表现在人际交往上就是:一方面容易发生人际交往困难,如自我封闭、敌意、不合群等;另一方面又喜欢结交朋友,注重友谊,崇尚“义气”,而难免损友益友不辨。

因此,帮助青春期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

本文结合案例与测验分析了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遇到的困惑,借此来说明对中学生进行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关键词】人际交往青春期中学生
【概述】
中学生正处在人生的一个重要成长阶段——青春期。

青春期是个体发育突飞猛进的阶段。

在此阶段,不论是从生理的角度,如:身高、体重、各脏器功能和内分泌水平;还是从心理的角度,如:智力、认知、情感思维等等,都在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着。

在生理与心理的共同变化中,青春期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形成,自我意识是一种特殊形式是个体对自我的认识,对自我及周围人关系的认识。

然而,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们,正是在自我意识完成的初期阶段。

所以,刚形成的自我意识还很不稳定,常出现自我评价过高、过低,或过于敏感和关注来自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正文】人际交往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中十分重要,中学生也不例外,如同伴之间的游戏,无论是篮球、足球运动,还是拔河、投沙包活动,以及扫地、擦玻璃等,都离不开同伴之间互相合作。

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身心逐渐发育成长,自主意识不断增强,知识的不断增长,眼界的不断拓宽,社会生活范围逐步扩大,中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不断增强。

在现实生活中,中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往往与同龄人有着较高的交往热情,而且绝大多数交往动机比较健康,但同时还存在着一些糊涂思想(如哥们义气之类)和不健康的交往现象。

在与家长的交往上,一部分能够与家长交流和沟通,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与家长不能顺利沟通和交流,存在一些交往障碍;与老师的交往上,往往只是听老师的说教,往往因为对老师有些害怕不敢或不愿意把自己心里的想法与老师交流,导致交流只是单方面的,没有实现健康的人际交往。

与社会交往方面,我国的中学生因为升学压力比较大,父母管束也比较严,基本上是学校、家里两点一线,而寄宿制的学校基本上是封闭式管理,学生们基本上是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与社会的交往极少,导致一些学生根本不会与社会中的人交往,出到社会后一时难以适应。

总的来说,我国中学生交往的总体状况是健康的,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

据本校进行调研显示,对全校共368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有25.69%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人际关系存在一定的问题,有8.76%的学生认为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遇到了较大的困难。

这一比例还是比较高的,凸显了中学生人际关系总体健康,但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的状况,需要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一、影响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因素。

中学生的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还是自身的因素。

下面是家搜集整理的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以及中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文章内容。

1.家庭因素的影响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正常交往能力的形成是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的。

一些家长对孩子交往能力不重视,或因为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修养不够,往往只是注重孩子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给予和满足,而不重视孩子的精神需求,平时很少与孩子进行交流,或者有交流,其交流的方式也比较简单或粗暴,孩子一犯错误就非打即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孩子封闭内心世界,不愿意与家长交流,影响了中学生正常交往能力的形成。

还有些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逼得比较紧,使孩子处在繁重的课业中,无时间及机会与人交往。

另外,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城镇中独生子女增多,在家庭内部也减少了与同龄人交流的机会,这对孩子的交往能力的形成也造成一定的影响。

2.学校环境对中学生交往的影响
虽然现在我国已经在进行新课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为中学生进行健康的人际交往,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

但是应试教育的评价机制在学校、社会仍有很大的影响。

致使中学生的学业负担较重,参加各类实践活动的时间较少,缺少正常人际交往的平台和机会。

并且,一些中学生由于学习成绩落后,从而屡屡产生挫折和失败感,导致部分学生极度自卑,从此封闭自身的内心世界,不愿意与人交往,不能适应学校和社会环境,有甚至开始出现不良的行为习惯。

3.互联网发展带来的影响
互联网的产生及迅速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更为快捷方便,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但是互联网也具有两面性,现在网络上传播的一些不良思想也影响着中学生。

一些中学生受此影响,人际观出现了偏差,在错误人际观的指导下,出现一些不良的交往行为。

还有一些中学生受网络游戏的影响,上网成瘾,生活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而现实世界里的人际关系的交往受到很大影响,部分中学生沉迷网络,甚至出现了排斥现实世界的人际交往的情况,极大地影响了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中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1.从中学生人际交往的观念意识来看,存在交往价值观上的偏颇。

人的活动是具有能动性的活动,人的活动在人的意识指导下进行,因此人的观念意识对交
往主体具有指导性。

中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价值取向上的偏颇,导致其人际交往行为呈现某些不和谐的因素。

集中表现为:在交往态度上,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顾他人和集体的整体利益;在交往目的上,功利化的特征明显。

情感的逐渐淡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表现,取而代之的是物质利益的交换,这使得同学之间的交往带上浓烈的功利色彩;在交往判断和评价上,把物质利益的满足以及满足的程度作为判断交往与否的标准。

2.从中学生人际交往的过程来看,存在着多变性的特征。

中学时期,学生的生理发育逐渐向成人过渡,而在心理上还比较幼稚。

这使得中学生的情绪具有强烈性、不稳定性的特征。

中学生的情绪是强烈的,“暴风骤雨”就是形容中学生的情绪经常具有不可遏制性,甚至在遇到稍不如意的时候动辄拳脚相加,以武力解决问题。

许多报道中所提到的青少年暴力犯罪的事实,正是这一时期中学生情绪易于冲动的强烈性的实际证明。

3.从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实践能力来看,存在人际交往实践能力的欠缺。

人际交往实践能力的欠缺是影响人际交往和谐的原因之一。

由于年龄关系,小学生的活动范围仅被限定在家庭、亲戚这一狭小的范围内。

到了中学时期,随着学生的活动范围逐渐扩大,接触的事物日益丰富,这就需要他们单独处理一些陌生的问题。

但是不少中学生缺乏交往的经验,尤其是成功的交往经验。

他们想关心人,但不知从何做起,想表达自己却很难找到一个恰当的时机和方式,内心想表示温柔,言语却是生硬的,常常适得其反。

三、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对策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丁瓒教授说:“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对中学生来说,对新的人际关系的适应要远比对学习和生活环境的适应困难。

因此,中学生要努力克服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提高学生的交往水平。

1.掌握交往技能
(1)尊重别人的价值观
人是复杂的,每个人的价值取向也会各不相同,所以很难、也没有必要千人一律。

尊重对方的价值观是交友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学会理解他人,在人际交往中一定要提醒自己不要做让人反感的人。

(2)友谊需要经常维护
要真诚维护友谊,不等于迁就对方、附和对方.靠一团和气来调和矛盾,虽然表面上不伤情感,但实际上却拉大了彼此的心理距离。

交朋友必须坚持原则,有时不妨做诤友,给予他人真心的批评与建议,建立真正互帮互助的、和谐的人际关系。

(3)坦然认错
交往中,如果发现自己有什么过错的话,要尽早向对方认错,争取对方的谅解.切不可为保全自己的面子不敢认错,甚至文过饰非,那样势必会失去对方的信任。

2.正确认识自我
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对自己估计过高或过低,都将会阻碍正常的人际交往.因此,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多方面、多途径地了解自我,不只从稳定的生活世界周围,更要从自己的整个生活经验来了解自己。

其次,要让学生学会从周围世界中获取有关自我的真实反馈,避免自己的主观理解所带来的误差.另外,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还要学会认识自己的实力,避免自傲或自卑心理的产生。

最后,要学会正确评价自己,不仅要了解自己的长处,更要了解自己的短处,以便更好地在交往过程中吸取和学习别人的长处。

因此处理人际关系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技术,它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来培养和提高。

如增加交往频率。

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不妨主动地找同学谈谈心,讨论某些问题,交换一些意见,从中加深情感联系。

崐平时真诚关心同学,当别的同学有求于自己时,只要是正当的要求,就要尽己所能,满足对方的要求;当看到别的同学有困难时,要主动去帮助。

此外,学会宽容待人,谦恭礼让,惜时守信等等,也是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的一种技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