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经济法学第3章 宏观调控法概述
经济法学第3章 宏观调控法概述
10
恩格斯曾经指出,国家权力对经济发展的反作 用可以有三种:①它可以沿着同一方向起作用,在 这种情况下就会发展得比较快;②它可以沿着相反 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像现在每个大民族的 情况那样,它经过一定的时期都要崩溃;③它可以 阻止经济发展沿着既定的方向走,而给它规定另外 的方向,这种情况归根结底可归结为前两种情况中 的一种。很明显,在第二种和第三种情况下,政府 权力会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损害,并造成人力、 物力的大量浪费。防止政府行为从相反的方向对经 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有必要运用一定的规则来约 束和规范政府权力的行使,对政府干预经济的权限 程序、措施以及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加以明确。 11
8
(二)宏观调控法的特征 1.以社会公共利益为本位 宏观调控法是经济法的典型代表,它充分体现 了经济法社会本位的特征。国家进行经济的宏观调 控是为了保持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促进经济增长 和社会进步,宏观调控法就是为保障这一目标的充 分实现而存在的。一方面,尽管宏观调控法的有关 规定必然涉及市场上个体的利益和政府权力的行使 ,但其调整的不是平等个体之间的交易关系,也不 是权力者与相对人之间的命令与服从关系,而是市 场活动中主体之间的总体性的、结构性的、公共性 的权利义务关系。 9
2.确认和规范政府干预宏观经济运行的范围 和方式 政府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唯一主体,宏观经 济调控的过程就是政府干预宏观经济运行的过程, 因此宏观调控法就是政府宏观经济干预法。宏观调 控法对政府干预行为的作用反映在相互联系的两个 方面一方面,宏观调控法确认政府干预宏观经济运 行的范围和权威。另一方面,宏观调控法规范政府 在干预宏观经济过程中的行为,约束政府权力的行 使
13
5.调整方法的综合性 归纳起来,宏观调控法的调整方法可以分为三 种不同的种类:引导、规制、监督。引导是指国家 通过经济利益或计划指导这类经济手段来影响各种 生产要素的配置和组合。通过经济利益的引导,就 是国家通过制定经济法规来确定价格、利率、税率 、汇率及工资标准等经济参数,对经济生活进行调 节;通过计划指导的引导,就是国家按照计划法确 立的原则和程序,通过制定和修改经济计划指标来 引导经济行为。
第3章 宏观调控法概述
第一节 宏观调控法的概念 一 宏观调控法的定义和特征 (一)宏观调控法的定义 1.宏观调控的含义和特征 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一书的出版,被公认为是宏观经济调控理论正式 形成的标志。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管理和调控这 一理论基调,到今天仍然对所有实行或尝试着实 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6
2.宏观调控法的定义 宏观调控法是指调整国家在对经济进行宏观调 控过程中与其他社会组织发生的各种社会经济关系 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宏观调控法是经济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随 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其内容和形式也不断地发展、 完善
7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全 世界范围内的确立、世界经济的全球性发展和宏观 调控在国家调节经济活动中地位的提高,宏观调控 法逐渐成为经济法的核心并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发展 趋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宏观调控法的社会性不断增强。 (2)宏观调控法的民主性有所增强。 (3)宏观调控法出现国际化发展的趋势。
4
(3)调控手段的间接性和综合性。调控手段 的间接性,是指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通常不直接 作用于经济活动的主体,而是运用计划、税收、金 融等经济杠杆,通过市场这一中介来影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和引导市 场主体的活动,作用于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矛盾 运动,从而实现总量平衡和经济增长的目标。换句 话说,国家宏观调控的过程就是国家向市场输入一 定的经济参数,通过这些参数在市场经济内部发生 的机理变化输出符合宏观调控需求的市场信号,引 导市场主体进行经营决策。因此,对于市场主体而 言,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具有间接性。
3.具有极强的政策性 宏观调控活动是一种政府行为,在很大程度上 依靠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推行来实现,因而具 有极强的政策性。而宏观调控法作为调整宏观调控 活动中的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在很大程度上也具 有相当的政策性。宏观调控政策与宏观调控法之间 存在十分紧密的联系。
12
4.调整范围的整体性和普遍性 这是由宏观调控范围的宏观性决定的。由于宏 观调控本身就是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调节和控制,宏 观调控法理所当然具有了调整范围的整体性,它着 眼于对国民经济活动中权利义务关系的整体调整。 从纵向看,这种调整贯穿于经济生活中的生产、交 换、分配、消费等诸环节;从横向看,这种调整涉 及全国各地区、各行业的经济活动。
5
(4)调控过程的民主性和法治性。调控过程 的民主性,是指经济的宏观调控是一项关系到国计 民生的系统工程,牵涉国民经济的全局和广大人民 群众的利益,具有相当的难度,应当广开言路、集 思广益,充分发扬民主和保障民主。经济民主不仅 是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也是实施宏观调控过程中 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只有最大限度地尊重和激发 以企业为主的市场主体乃至普通公民的积极性和创 造性,才能充分保证宏观调控真正成为促进和保障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有益因素。
2
③宏观调控应当关注那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 要领域,如国民生产总值、就业、通货膨胀和国际 收支平衡等,而不应纠缠于某些个体间的交易纠纷 和某单个企业的经营效益; ④宏观调控的宏观性不应与微观经济单位追求 微观经济目标的行为对立起来,应当努力使分散的 市场行为在宏观调控下最终集合成总量均衡的趋势
3
调控对象的有限性,是指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 控应当限制在其对国民经济信息掌握能力的范围之 内,而不应将宏观调控泛化为对社会经济的全面管 制。历史告诉人们,将国家行政权力深入到国民经 济的各个角落的那种高度集权的经济管理必将窒息 经济民主和经济自由,破坏社会经济的总量平衡, 阻碍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从这种意义上讲,“ 管得最少的政府才是最好的政府”。
1
宏观调控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以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发展和总 量平衡为调控的主要目标。 (2)调控对象的宏观性和有限性。 ①宏观调控应当着力于私人力量无法发挥效力 的领域,而不应无端干涉依法应当由私人自治的场 合;②宏观调控应当作为国家对市场机制自动调节 失灵的一种补充和救济,而不应否认市场在配置社 会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