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基础讲义-6-1
4.3.4 生态对策
生物适应于所生存的环境并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的对策就
是生态对策。
r-对策者:个体小、寿命短、存活率低、但增殖率(r) 高,具有较大的扩散能力,适应于多变的栖息环境,如昆 虫、细菌、杂草及一年生短命植物(是物种形成的丰富资 源泉)。
K-对策者:个体大、寿命长、存活率高,适应于稳定的栖 息环境,不具有较大的扩散能力,仅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 种群密度较稳定,如乔木、大型肉食动物。(物种保护对
4.4.5 种群的社会等级及分工
社会是进化的最高阶段。优势个体在食物、栖所、配偶选 择中均有优先权。强者首先获得了交配和产后代的机会, 有利于种族的保存和延续。 社会等级在动物界中相当普遍(鱼类、爬行类、鸟类和兽 类)。高地位的优势个体身体强壮、体重大、性成熟度高、 具有打斗经验。 社会等级制形成社会分工,使社会的成员分为职责、行为、 形态各异的“等级“。
两类作用往往互相联系,难以分开。例如,气候因素影响 食物供给,后者影响出生率从而影响种群密度。
内源性因素的密 度制约作用(种 群内部个体间)
外源性生物因素 的密度制约作用 (种群之间、食物)
种群密度
外源性非生物因素的非密度 制约作用(光、温、水等)
2. 种群调节理论
气候学派:多以昆虫为研究对象,认为种群参 数受天气条件强烈影响。 生物学派:主张捕食、寄生、竞争等生物过程 对种群调节起决定作用。 食物因素:英国鸟类学家ck认为,就大多 数脊椎动物而言,食物短缺是最重要的限制因 子。 自动调节学说:将焦点放在动物种群内部。分 为行为调节、内分泌调VES
4.2.5 种群的内禀增长率
内禀增长率(r m):指在环境条件(食物、领地
和邻近的其他有机体)没有限制性影响时,由种
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相对增殖速度。
又称为生物潜能或生殖潜能。
r m反映的是一种理想状态,可以用来和实际条件 下的增长率进行比较,其差值可视为环境阻力的 量度。
某种群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即一个有限的环境中所能稳定 达到的最大数量,称为该系统或环境对该种群的容纳量
(K)。
容纳量的大小决定于两个方面:一是温、光、水、养分等 因子或食物、空间等资源所构成的环境;二是食性、行为、 适应能力等种群的遗传特性。
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K)时,种群数量趋于减少;
当种群数量低于K时,则趋向于增加。
4 种群的衰落和灭亡
当种群长久处于生长不利条件下,或在人
类过度捕猎、栖息地被破坏的情况下,其 种群数量会出现持久性下降,即种群衰落, 甚至灭亡。
个体大、出生率低、生长慢、成熟晚的生
物,最容易灭绝。
5. 种群平衡
种群较长期地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上,成为
种群平衡.
4.3.3 种群调节
1. 种群调节作用:当种群数量偏离平衡水平上升或 下降时,有一种使种群数量返回平衡水平的作用, 叫种群调节作用。 影响种群调节的因素: (1)密度制约作用:包括种群内和种群间。如随种 群密度的上升,死亡率增高,或生殖力下降,或 迁出率升高。生物间捕食、竞争、动物社会行为 等。不改变环境容量。 (2)非密度制约作用:包括温度、光照、风、降雨 等气候因素。通过环境的变动而影响环境容量, 从而达到调节作用。
陆生植物也有极为严重危害的,如贯叶金丝桃
紫茎泽兰在我国南方引起过暴发。
湖泊富营养化(梅梁湖,2002)
2006年太湖蓝藻水华暴发
3. 生态入侵
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
入适宜于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 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 称为生态入侵。
欧洲的穴兔 植物中的仙人掌、
4.2.3 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
出生率:指种群产生新个体占总个体数的
比率。
生理出生率(最大出生率)—种群在理想 状态下所能达到的最大出生率。 生态出生率(实际出生率)—在一定时期 内,种群在特定条件下实际繁殖的个体数。
死亡率
生理死亡率:在最适条件下所有个体都因 衰老而死亡,即每个个体都能活到该物种 的生理寿命。
当(K-N)>0,种群增长;当(K-N)=0,种群的数量
稳定,当(K-N)<0,种群个体数目减少。使种群数量 总是趋向于环境容量,形成一种S形的增长曲线。
S GROWTH CURVE
J curve compared to an S (sigmoid) curve
The J curve of population growth is converted to an S curve when a population encounters environmental resistance caused by one or more limiting factors
一个物种种群的聚集程度和密度一样,随
种类和条件而改变,过疏或过密,都可能 有限制性影响。种群总是避免过分分散和 过分拥挤,使种群内个体获得最佳的生活 和生存条件。
4.4.3 种内竞争与自疏
动物种内竞争:分摊竞争和争夺竞争两种
类型 植物种群内的竞争 :最后产量衡值法则 ;
Y W d C
2. 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阻滞增长
种群增长都是有限的,因为种群的数量总会受到食物、空
间和其它资源的限制。将环境容量(K)引入种群增长方程:
dN K N rN( ) dt K
Logistic(逻辑斯蒂)方程。(K-N)/K-逻辑斯蒂系数,其 生物学含义是随着种群数量增大,最大环境容量当中种群 尚未利用的剩余空间,实际上也是环境压力的度量。
社会分工形成了社会的整体性,同时,每个个体也丧失其 独立性。
大丰麋鹿
4.4 种群的种 间关系
4.5.1 种间相互作用的类型
相互作用类型 对种群的影响
甲种群 0
+ + + + +
集群分布
种群内个体在空间的分布极不均匀, 常成群、成簇或呈斑点状密集分布, 种群的这种分布格局叫—。
最常见的种群分布形式。
如橡树和雪松的种子没有分布能力, 常落在母株的周围形成集群。植物的
无性繁殖导致的集群。动物可能被共
同的食物、水源、隐蔽所等吸引到一 起。如蛾类的趋光、蚯蚓的趋湿。
群聚与阿利氏原则
(2) 世代重叠种群的指数增长
有些生物世代重叠但是连续进行繁殖的,而且 没有特定的繁殖时期,在这种情况下,种群的 数量变化可以用微分方程表示为:
dN rN dt
Nt N 0e
rt
若r>0,种群的数量按指数曲线的形式无限增 长;若r=0,种群的数量相对稳定,若r<0, 种群数量呈指数式下降。
4.3.2 种群的实际数量动态
一种生物进入或占领新栖息地,首先经过 种群增长建立种群,以后可出现不规则或 规则的(周期性的)波动、种群大暴发、 物种生态入侵、种群衰亡等。
1. 种群波动
指种群的数量随时间的变化而上下摆动的情况。这种摆动 是由内因和外因不断变化引起的。
首先,自然界环境有周期性和非周期性两种变化。这两种
情况都影响种群数量的波动。
其次是生物内部的自动调节,当生物的个体数目超过平衡 水准线时,生物数量就减少,当生物的数量减少到平衡水 准线以下,个体数减少的结果使密度变稀。
不规则波动
不由 同非 年生 份物 变因 动子 引特 起别 的是 。气 候 因 子 在
2. 种群暴发或大发生
具有不规则或周期性波动的生物都可能出现种群大发生。 最闻名的大发生见于害虫和害鼠。 索马里1967年一次蝗灾;1967年我国新疆北部地区发生鼠 害;赤潮是种群暴发的典型例子。 水生植物暴发造成危害的例子也很多。如槐叶萍、伊乐藻、 风眼莲。
紫茎泽兰(飞机草)
生态入侵
水葫芦
生态入侵
紫茎泽兰
五爪金龙
滩涂上的互花米草
原产于英国南海岸的盐 沼地,1979年我国从美 国引进后,1980年在福 建沿海等地试种,目的是 保滩护岸、改良土壤、 绿化海滩和改善海滩生 态环境,但米草扩展速 度极快。1988年,三沙 湾地区互花米草面积仅 占滩涂总面积的1.82%, 到2003年已占滩涂总面 积的43.04%。每年米草 以约5%的速度扩展。
-2/3自疏法则
C d W
a
lg d lg C a lg W
-2/3自疏法则
4.4.4 隔离和领域性
种群中个体产生隔离或保持间隔可以减少对生存 需求的竞争,对种群调节有重要作用。
某些生物种群的个体、配偶或家族群常将它们的 活动局限在一定的区域内,并加以保护,这块地 方就叫领域。 高等动物的隔离机制是行为性的,而低等动物或 植物则是化学性的,如有的微生物产生抗菌素。
4.3 种群的数量 动态及调节
4.3.1 种群增长的理论模型
单种种群数量动态随时间的变化有两个基
本增长模型:
指数增长(J-型增长 )
逻辑斯蒂增长(S-型增长 )
1 .种群在无限环境中的指数增长
在无限环境(环境的空间、食物等资源是
无限的)或近似无限环境条件下,一些种 群的数量按指数增长,其增长曲线像“J” 型,所以也叫J-型增长。
世代分离的种群和世代重叠的种群的指数
增长模型有所不同。
(1) 世代分离种群的指数增 长
如果所研究的种群为世代不重叠的生物,即一个世代只 生殖一次。 N t 1 R0 Nt 到第t个世代的种群数量为:
N t N 0 R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