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用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课用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掌握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
2.掌握本文对人物以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3.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4.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

学习重点:理解文章,掌握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

学习难点:掌握本文对人物因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第一课时
目标导学一:检查预习,了解人物。

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丁卯.() 商酌.() 慎.重()
颠沛
..流离() 譬.如() 自作.自受()
朦胧
..()
..() 删.去() 累赘
拖沓.() 妥帖
..() 诲.人不倦()
2.理解词语。

修润:商酌:
朦胧: 累赘:
拖沓:妥帖:
不耻下问:
颠沛流离:
为人师表:
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
3.填空。

(1)张中行是当代知名学者、_________家、_________家。

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________”。

(2)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

江苏苏州人,作家、编辑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代表作有童话集《________》,白话小说《________》,长篇小说《________》等。

(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一篇_________散文。

目标导学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
2.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
3.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为文章划分层次。

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5)注意承上启下的句子。

4. 这篇文章表达了什么主题?
本文通过回忆叶圣陶先生生前的几件事,表现了他的两种过人品行——、,表达了作者对他的之情,启示我们应以叶圣陶先生为榜样,反思自省,加强道德修养。

(提示:文章主题概括方法。

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

即谁做了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课堂小结: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独具而可贵的精神风貌,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叶圣陶先生做到了,我们能做到吗?通过本文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习叶先生的品格,宽厚做人,严格要求自己。

作业布置: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第二课时
1.复习前课内容。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别扭(bié) 譬如(pì) 鞠躬尽瘁(jū)
B.业绩(jì) 字帖(tiē) 细致恳切(kěn)
C.恢复(huī) 商酌(zhuó) 颠沛流离(pèi)
D.累赘(zhui) 拖沓(tā) 以身作则(zé)
(2)下列字形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谦虚业绩朦胧正心修身
B.悔恨悠久出板南腔北调
C.儒家公寓丁卯躬行君子
D.微末天坛悲哀学而不厌
3. ①本文作者是 , 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

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出版散文集《》、《》等。

②叶圣陶(1894-1988),名,字,江苏苏州人,著名家、著名家。


期代表作长篇小说《》。

“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
等著名的短篇小说。

2.导学目标一:
(1)从文中找出描写叶圣陶语言的句子,根据你找的语言来说说叶圣陶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
【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的方法提示:(1)认真分析才能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人物的性格是通过他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表现出来的。

(2)多留意文中的细节描写。

如:一个眼神,一个看似不经意的举动,一连串的动作等。

(3)在与他周围人物的对比中,或与自身前后变化的对比中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对比的表现方法是突出人物性格特点的重要方法。

(4)通过文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议论、评价,从侧面更完好、更全面的把握人物的性格。

】(2)从文中找出描写叶圣陶先生的其他细节,通过这些细节说说叶圣陶先生还有那些值得学习的方面。

明确:
(3)作者用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用课文中的原话回答)
明确:
3.导学目标二: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找出文中的过渡句,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
(2)说说你对第1自然段中第二句话的理解。

明确:
(3)“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

”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明确:
(4)分析“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句话。

明确:
(5)“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一句中的“不像”“坚决”体现了什么?
明确:
(6)“‘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沓无理为简洁合理,可是竟然
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叶圣陶先生感慨系之了”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
目标导学三:理解写法,把握形象。

文章所写的都是关于叶圣陶先生的一些琐事,请举例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
目标导学四:联系生活,拓展训练。

文中,为了表明叶老在文风上追求“简洁”,作者举了“了”和“太”两个例子。

读后,相信你也颇受启发,那么,请打开你的作文簿,看看文字中有无“累赘”之语,并进行修改。

【教学提示】四人小组合作,互相评判所修改的结果。

总结:同学们,学习了本文后,叶老先生关于写文章要简洁的观点,对你有什么启发吗?在平时的学习中,“写话”与“简洁”是我们每一个学习和使用语文的人都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指导意义。

我们一定要时刻牢记叶老先生的主张,把它们落实到写作中。

作业布置
1.请你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描写人物,写一个片段作文。

2.推荐阅读,叶圣陶著童话集《稻草人》
稻草人是叶老创作的童话集,适合七年级学生好学、猎奇的心理需求,同时这个童话隐含了很多道理,值得去阅读品鉴。

鲁迅说,叶圣陶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

3.通过网络或其他传媒方式了解叶圣陶与张中行的文学作品。

素材积累:
叶圣陶轶事一则
叶圣陶曾数次改名,他原名叶绍钧,他12岁入苏州长元吴公立小学时,请先生章伯寅取一个立志于爱国强国的字。

章先生说:“你名绍钧,有诗曰‘秉国之钧’,取‘秉臣’为字好。

”并教育他要爱国就得先爱乡土,晓得乡土的山川史地名人伟业。

1911年10月15日,苏州在辛亥革命中光复了。

次日,叶绍钧找到章伯寅先生说:“清廷已覆没,皇帝被打倒了,我不能再作臣了,请先生改一个字。

”先生笑了笑说:“你名绍钧,有诗曰‘圣人陶钧万物’,就取‘圣陶’为字吧。

”这样叶绍钧满意而去。

以后他又把姓“叶”与笔名“圣陶”连了起来,成为著名于世的笔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