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物理_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过程设计
课后提升
1、某工厂生产酒精,技术员采用抽测酒精密度的方法对酒精检查,技术员小张做如下实验:⑴用调好的天平测量盛有酒精的烧杯的质量,测的总质量是103.6g 。

⑵把烧杯中的一部分酒精倒入量筒中,酒精的体积如图中的乙所示。

⑶用天平测量烧杯和剩余酒精的质量,天平上砝码的质量和游码的位置如下图的甲。


把步骤⑴、⑵、⑶中测量的数据填如下面的表格中,求出酒精的密度。

烧杯和酒精的质量m/g 烧杯和剩余酒精的质量m/g 量筒中酒精的质量m/g 量筒中酒精的体积
V/cm 3
被测酒精的密度ρ/
(g.cm -3

实验评估:某技术员小刘在测量酒精的密度时采用了下列操作步骤:
⑴用天平测量出空烧杯的质量m 1
⑵在烧杯中装入适量的酒精,用天平测量烧杯和酒精的总质量为m 2
⑶将烧杯中的酒精倒入量筒,读出量筒中酒精的体积V
⑷根据计算密度的表达式ρ=m 2-m 1/V ,计算酒精的密度。

请你对小刘和小张两人的测量进行评估,你认为谁的方法产生的误差小?并对你认为误差较大的操作方法进行分析,说明误差主要产生在哪里?
50g10g 5g 0 1 2 3 4 5克 10
20 30 40 50 mL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用天平测物体质量,但对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数据收集整理等方面的能力训练还是不多。

在本节学习了用量筒测不规则固体的体积之后,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有能力自主完成本实验。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质量、密度的概念和密度计算公式后进行的,内容包括了量筒的使用、测盐水和不规则物块的密度这些知识与技能。

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利用密度的公式ρ=m/ν去间接测量物质的密度,培养实验操作能力,所以本节课起到了巩固上节课内容的作用,同时也是密度知识具体应用的一种体现,充分体现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理念。

在学本节课开始,同学们首先认知了量筒,并学习了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而用量筒测不规则小石块的体积是一种新方法,即等量占据空间的替代方法,如果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体会到这种方法对于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就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学好这种方法有助于以后浮力知识的学习,所以这一环节可做难点学习。

对于测不规则小石块的密度,同学们已经有了密度知识的基础,他们应能说出大致的方案:(1)先用天平测小石块的质量(2)在测出小石块的体积(3)利用密度公式ρ=m/ν算出。

对于怎样具体测出小石块的体积学生不是很容易想到的,所以在这一环节要攻破这个难点。

对于测盐水的密度,同学们也能制定出大致的方案,但在该实验中如何减小实验误差、制定最佳探究方案学生不是很容易想到,由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很多学生由于受前面“用天平测液体的质量”的影响,往往制定出这样的方案:先测空烧杯的质量,再测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再将烧杯内的盐水全部倒入量筒测盐水的体积,利用密度公式ρ=m/ν算出,学
生往往注意不到没把盐水全部倒入量筒,有些残留在了烧杯内,使测的体积偏小,密度偏大,
所以这一点要做重点处理。

教学反思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是基于学生的教学还是基于知识的教学?我们提倡把学生当作有血肉个性的个体,不是知识的容器。

可是在交流中我感到,备课时很多人心里装的都是知识,唯独没有学生。

如果老师每节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起点出发来促进学生成长,一定比把什么知识都讲精细强。

如何把知识准确而通俗地教给学生,每节课学生能学习到多少?他们有多大的成长空间。

这是我们备课时特别要注意的事情。

不要怕在形式上完不成教学任务,一定要让每节课学生有实在的收获。

这其实是一个简单的道理,你什么都按部就班地讲了,学生没有学到东西,表面上完成了任务,实际还是等于零,不如学一点是一点,这样效率其实更高。

在本节课中我自我感觉做的还是不够好
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学习了质量、天平的使用,密度、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天平和量筒使用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为后面液体压强、浮力的学习打下基础,能提高学生独立操作实验仪器,实施实验探究的能力. 因此,这
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还是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节教材特点是适合学生实验探究,教师引导的教学方式.
课标分析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是一门注重实验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此阶段的物理课程应注意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用简单的实验仪器,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具有安全意识,知道简单的数据记录和处理方法,会用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有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能通过实验收集数据,会利用多种渠道
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

3.经历信息处理过程,有对信息的有效性、客观性做出判断的意识,经历从信息中分析、归纳规律的过程,尝试解释根据调查或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4.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能与他人交流,有自我反思和听取意见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

5.通过学习物理知识,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学能力,学习物理学家在科学探索中的研究方法,并能在解决问题中尝试应用科学研究方法。

6.通过实验,理解密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l)测量一些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如让学生自己设计一种方案,测量酱油、食用油、醋、盐、塑料制品、肥皂、牛奶等物品的密度。

(2)调查生活中的一些日常用品,了解它们应用了物质的哪些物理属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