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二年级,计算能力教学反思精品文档小学数学二年级,计算能力教学反思小学数学二年级,计算能力教学反思:二年级混合运算教学反思二年级混合运算教学反思2011-03-09 16:50:34| 分类: | 标签: |举报 |字号大中小订阅“混合运算”一课是在小学生学习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并且学习了用分步解决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问题的内容.。
根据二年级小学生年龄小,思维直观的特点,课堂上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的教学手段,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了解到在一道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时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或减法,体会混合运算的意义,逐步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理解运算顺序,掌握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的技能。
2、在具体情境中,提出运用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
3、树立学习的信心,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本节课的教学重、1 / 84精品文档难点是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一、重视情境的引入。
数学源于生活,课堂上我利用书中的情境图——旅游, 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习的兴趣,从中自然地提出数学问题,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教学紧密结合。
这样不仅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便于学生积极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解决问题,而且情境的创设更能促进学生对运算顺序的理解。
二、注意新知识与旧知识的矛盾冲突。
课堂上在解决第一个问题时,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出现了很多种解题方法,课堂上随之也出现了不同的想法。
当一个学生说出5 4×9这道算式时,显然不能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这与学生在一年级原有的认识产生冲突,抓住这个时机的运算顺序的教学,我除了安排请学生来讲解,又安排了同桌交流等学习方法,学生自然而然的认识到要先用乘发算出分好组的人数,再加上没分的5人。
突破了难点。
在解决第二个问题时,将问题放手给学生,让他们在交流中发现出运算顺序,在这点的处理上,感到处理的有2 / 84精品文档点老师引的过多,教学机智还有待提高。
三、灵活用好练习题。
在练习题中设计了说运算顺序,计算,解决问题和给小马虎改错几中类型,根据学生中出现的典型错误选取,问题从学生中来,让学生自己解决,学生即能纠正自己的错误,有能体验到帮助他人解决问题的乐趣,养成认真仔细的好习惯。
在准备这节课时,我心中一直也存在着一点困惑,在教材中一直没有出现加或减在前乘在后的算式,但在本学期的期末的综合练习试卷中都已出现这种综合算式,为了更能突出先算乘的优越性,在课堂上我大胆做了一小学数学二年级,计算能力教学反思: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学反思新学期刚开学,二年级数学就碰到了难题——长度单位。
虽然他们在去年一年的学习中有触及到关于“米”或“厘米”这类的词语,但是他们真正的意思还是不知道的,这是他们第一次正式的学习长度单位。
这对于他们是新知识,但3 / 84精品文档是在日常生活中又是老经验了。
所以这样的课我希望能做到以下几点:1、在原来知识经验基础上构建新知识的框架,发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和我们很近。
2、纠正老经验的错误认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两者建立联系,能用新知识去测量生活中的物体。
能用老经验检验和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于是根据以上的认知我将这单元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确定为: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同一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在第一课时,我主要让学生先观察我用不同的标准测量长度相等的彩带,通过发现得出的结论不同从而引发“为什么同样长的彩带,结果会不一样,”让学生感知“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
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同桌合作去验证我们共同得出的结论。
4 / 84精品文档2、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我分三步走:先让学生认识尺子,明确尺子上0到1是1厘米。
再让学生再在尺子上找一找其他的1厘米。
比如1到2、2到3.最后寻找身边的1厘米,比如手指甲、图钉等。
借助具体的食物构建好1厘米的长度单位观念。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两物体的长度。
因为没有实物投影仪,没有请学生上来演示测量的方法,厘米太小了,在黑板上画是看不到的。
所以我只好采取了自己正确示范、学生模仿和自己错误示范、学生纠正两种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雪深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力估量的教学,在测量之前我都要求学生先估量。
以此来培养和提高学生估量的方法和准确度。
5、是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
我主要选用同桌互相合作的方式。
一个画好之后,要求同桌再帮他测量一下,以保证对方画线段的正确。
5 / 84精品文档几点思考:1、在没有多媒体的情况下,学生经历有多样标准测量物体的经历不足。
所以反应在作业中,个别学生在数一个物体有几个正方体的时候就出现了错误。
对同一测量标准的必要要体会不是很深刻。
2、厘米和米的混淆。
一种是在语言上的混淆,一种是在长度观念上的混淆。
3、测量要求从零开始,但是我希望孩子能够不从0开始也能计算出所量线段的长度2、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学反思《长度单位》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一个概念性的认知内容。
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探索性操作,在这次《长度单位》教学活动课中给我以深深的启迪。
长度单位我基本上用了三个课时,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测量来感知米与厘米的区别与联系,以及一些生活中常见物体的实际长度~教师的精心准备、学生的全员参与,确实使学生对知识6 / 84精品文档的掌握、兴趣的激发、经验的积累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我在第一课时的时候,必须得完成一个教学难点,就是“总长度与标准量的关系”,这个似乎和高年级的“商不变性质”有点相像。
呵呵~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全程参与学习过程,利用操作、比较等手段获得感性认识,切实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易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成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
学生正是通过摆弄客体而获得客体的知识的,凡是用自己的眼睛和手验证的东西,比老师讲解给他们的印象深刻得多。
而观察、操作、讨论??是数学活动中最常用的方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给学生创设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他们可以亲自进行最广泛意义的实验、试验及观察,能够提出问题,并从实践操作中自己寻找到答案。
“厘米”这一单位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用,而且较容易让学生认识。
所以,我将“厘米”作为教学的基点和重点,首先来认识。
为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学7 / 84精品文档“厘米”这一概念时,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1、猜一猜。
让学生先根据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猜一猜:1厘米有多长,再请猜得准的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猜准的,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许多知识是自己从生活实践中获得的。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也能够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
2、看一看。
通过观察直尺,直观感知“1厘米”的长度。
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就是1厘米。
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直尺,认识1厘米的长度。
3、估一估,量一量。
给学生提供学具,让学生利用已有的长度单位表象进行估测,再利用学到的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找一找。
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把数学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8 / 84精品文档学反思一开学,我们二年级数学组就是决定先上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开学3周,本单元的内容也差不多快结束了。
本周我们组的教研活动内容就是写本单元的教学反思。
单元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
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其包含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
重点是进位加和退位减。
下面就谈谈自己上本单元后的一些课后感吧~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时,虽然注意了知识间的相互迁移,重视了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构建新的知识内容,消除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希望使学生易于接受、理解。
而且也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用摆小棒的方法,力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抽象算理。
但错误的情况依然存在。
存在错误情况有:横式上的得数漏写。
笔算中进9 / 84精品文档位“1”没有写,做时没能在十位上加“进1”。
又如《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是本单元的一个重难点,对于退位减法,在课堂中我也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自己发现退位算理。
其实,在课堂中学生的算法多样化,如有学生从问“十位算起”可以吗,通过比较优化,最后选用最基本的算法。
其二,也把方法通过一定的练习加以巩固。
但学生的错误还是有。
如:倒减。
无退位。
全部做成退位。
面对这样的错误时,我想重要的是将这一错误资源整顿。
通过学生板演,我和学生一起抓典型的错例,和学生一起分析错误的所在,是粗心的错误,还是方法的错误,或还是其他的错误。
让学生也在作业中反思自己的错误,以便在今后的作业做更能避免这样的错误。
因为计算题的内容毕竟有别于其他内容的学习,他更要学生养成细心做题的习惯。
所以,纠正错误,在揪错的道路上让学生更好地养成学习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上本单元我们三位老师感受最大的是学生作业的正确定率不高。
一次作业下来,做全对的学生不多,究其原因,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不高。
还有做口算的速度不快。
我想这也是正常的吧,因为学生刚学会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10 / 84精品文档算,马上让学生口算,速度和正确率可想而知是没有的。
结合本学期要进行口算能力的测试,还是要加强口算的练习,但是如何加强,还是值得我们探讨吧~4、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本单元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
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其包含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
这些内容不论在计算难度,还是在计算的方法上,有相同之处,但也不乏存在一定的差异。
所以在课堂中要注重知识间的联系和对比,以便学生更好的掌握计算的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以下一些方面:一、注重课本资源的利用,让学生灵活获得本领。
我们常说新课程的内容很活,是因为它更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发展,让学生有了更为广博的空间,更能展示学生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