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阅读答案及翻译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阅读答案及翻译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題,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

大历、贞元之间,文字多尚古学,,效杨雄、董仲舒之述作,而独孤及、梁肃最称渊奥,儒林推重。

愈从其徒游,锐意钻仰,欲自振于一代。

元和初,召为国子博士,迁都官员外郎。

十四年正月,上令中使杜英奇押宫人三十人,持香花赴临皋驿迎佛骨。

愈素不喜佛,上疏谏。

疏奏,宪宗怒甚。

间一日,“出疏以示宰臣,将加极法。

裴度、崔群奏曰:韩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伏乞稍赐宽容以来谏者乃贬为潮州刺史。

上欲复用愈,故先语及,观宰臣之奏对。

而皇甫镈恶愈狷直,恐其复用,率先对曰:“愈终大狂疏,且可量移一郡。

"乃授袁州刺史。

袁州之俗,男女隶于人者,逾约则没入出钱之家。

愈至,设法赎其所没男女,归其父母。

仍削其俗法,不许隶人。

十五年,征为国子祭酒,转兵部侍郎。

会镇州杀田弘正,立王廷凑,令愈往镇州宣谕。

愈既至,集军民,谕以逆顺,辞情切至.廷凑畏重之。

改吏部侍郎。

转京兆尹,兼御史大夫。

长庆四年卒,时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文。

(《旧唐书·韩愈传》)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

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

信乎孔子之言,“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

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为艰。

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

元佑五年,朝散郎王涤来守是邦。

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

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伏乞稍赐/宽容以
来谏者
B.韩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伏乞稍赐宽容/以
来谏者
c.韩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伏乞稍赐/宽容以
来谏者
D.韩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伏乞稍赐宽容/
以来谏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疏,即奏疏,是臣子向皇帝陈述意见的文书,内容多涉及议礼论学、陈述政要兵
事、进谏、弹劾等。

B.祭酒,古代飨宴时祭神的长者,后用于官名。

“国子祭酒"是主管匡子学或国子
监的教育行政长官。

C.礼部,古代六部之一,主要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外交等事。

D.邦,原指古代诸侯的封国,后也泛指地方。

文中“邦”与“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
也”中的“邦”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愈勤奋好学,树立远大抱负。

他跟从当时文坛名士学习,锐意进取,怀有凭借
文学振兴一代文风的志向。

B.韩愈忠贞耿直,直言劝谏皇帝。

他上书反对迎佛骨,被贬潮州刺史。

又因谗言被
贬到更远的袁州任刺史。

C.韩愈体恤百姓,推出利民举措。

他设法赎回被奴役之人,使其回到父母身边,并
除去俗法,百姓深受其益。

D.韩愈推行文教,深得民心。

他死后被潮州百姓奉为神明,朝散郎王涤顺势而为引
导百姓,建成新的韩公庙。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愈既至,集军民,谕以逆顺,辞情切至,廷凑畏重之。

(5分)
(2)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

(5分)
阅读答案:
10. D (原句标点:“韩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
至此伏乞稍赐宽容,以来谏者。

”)
(文中“邦”意为州郡,“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中的“邦”意为“国
家”)
12. B (从文中看,“量移- -郡”是指调到离京城稍近的地方)
13. (1) 韩愈到达(镇州)后,召集军人和百姓,将叛逆和归顺的道理给他们讲
明白,话语和情感非常恳切,王廷凑畏惧又敬重他。

(“谕”“逆顺”“辞情切至”“畏重”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从此潮州的读书人,都专心于文章和德行,并扩展到普通百姓,直到现在,
(潮州)被称为容易治理的地方。

(“笃”“文行”“延”“易治”各1分,句意通顺1分)
参考译文:
(一)韩愈,字退之,是昌黎人。

大历、贞元年间,文字多崇尚先秦诸子的学问,
效法杨雄、董仲舒的著述,而以独孤及、梁肃最称深奧,儒士们都推重他们。

韩愈跟随他们游学,精心钻研模仿,想振兴一代文风。

元和初年,韩愈被召入任国子博士,升任
都官员外郎。

元和十四年正月,宪宗派宦官杜英奇押领三十名宫人,手持香花,前往临皋驿迎接佛骨。

韩愈素来不信佛,上疏劝谏。

表疏奏上,宪宗很恼恨。

过了一天,把表疏拿出来给宰相看,准备对韩愈处以死刑。

裴度、崔群上奏说:“韩愈冒犯了皇上,确实应该获罪。

然而如果不是由于内心忠诚,不回避罢黜斥责,又怎能如此呢请求对他
稍微赐予宽容,以引来谏诤的人。

”于是贬为潮州刺史。

皇上打算重新起用韩愈,所以先说到这事,看看宰相怎样回答。

而皇甫鎛憎恨韩愈耿直,害怕他被重新起用,所以抢先回答说:“韩愈毕竟太狂妄,还是酌情调迁近处的一个郡任职。

”于是授任袁州刺史。

袁州有这样一种风俗,为了借钱把子女抵押在出借钱的人家服役,过期无力赎回就被没入出借钱的人家永远成为奴隶。

韩愈到任后,想办法赎出被没收为奴婢的子女,送还给他们的父母。

还废除这种习俗,不准许蓄养奴隶。

元和十五年,韩愈被召入朝授任国子祭酒,转任兵部侍郎。

适逢镇州杀掉了田弘正,拥立王廷凑。

朝廷命令韩愈前往镇州宣谕。

韩愈到达(镇州)后,召集军人和百姓,将叛逆和归顺的道理给他们讲明白,话
语和情感非常恳切,王廷凑畏惧又敬重他。

后改任吏部侍郎。

又转任京兆尹,兼任御史大夫。

韩愈在长庆四年十二月逝世,终年五十七岁,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

(《旧唐书.韩愈传》)
(二)起初潮州人不知道学习,韩公命进士赵德做他们的老师。

从此以后,潮州的
读书人,都专心文章和品行,扩展到一般平民,直到现在,潮州号称容易治理的地方。

孔子的话是可证实的,“君子学习了儒道就能够爱护百姓,小人学习了儒道就能够容易使喚”啊。

潮州人奉事韩公,饮食必去祭祀,水灾旱灾瘟疫,凡是有要求,必定到那里
祈祷。

可是庙在刺史公堂的后面,百姓认为出入艰难。

前任太守想把这个情况向朝廷反映,建座新庙,没有结果。

元祜五年,朝散郎王涤来此地做官。

凡是教育读书人、治理百姓的措施,完全效法韩公。

百姓已经心悦诚服,他就发出命令说:“愿意新建韩文公新庙的,听便!”百姓欢喜地奔向庙地,在潮州城南七里选择了一块地方,一年就把庙建成了。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相关主题